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造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教学目标。然而,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单单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与生活实际联系甚少,这样的课堂,显然对学生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学生对很多问题的认知也不够深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从而增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走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融入课堂学习,获取有价值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例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一课的时候,教师在开始的时候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少数民族是怎样欢度春节的?跟我们有什么不同?问题出来后,学生很兴奋:“原来春节还有这么多讲究啊?”在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逐渐了解了很多有趣的民间习俗和故事,一步步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此时,教师又结合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愈发浓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郁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升,求知欲望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为学生进行新课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活素材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课堂氛围。
利用生活素材,触动学生心灵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主要是构建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高尚品格的重要性。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追求非常重要,但是仅仅以课堂知识来引导学生的精神面貌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形象与事物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再与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道德课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体验真实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的时候,教师便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以及母亲分娩的痛苦,还有本班学生的生活照片。当学生看见大腹便便的母亲吃力的干着家务活,母亲分娩时的痛苦经历,眼睛变得湿润了。在展示的照片中,既有呱呱坠地的小宝宝,又有刚刚走进校门的学生,还有风雨不误、等在校门外的父亲。从出生到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历历在目,每个过程都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学生争先回答,教室里传递着孝顺的传统美德。
可见,选择合理的生活素材,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真实深刻的体验,能够激發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学生柔软的心灵。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思想在其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参与生活体验,深化学生感知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的身心都投入到生活实践中,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时候,教师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去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不仅如此,教师还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人们对规则的认识,亲身体验规则的实施。然后,教师让每个小组进行集体讨论与探索,总结出遵守规则的好处和坏处。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可以亲自体验与探究,还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背后的意义领悟得更加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可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死板与呆滞,极大地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品德与社会课堂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有价值的生活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利.例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4(06).
[2]耿铁英.亲切感受,增强应用——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好家长,2016(2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走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融入课堂学习,获取有价值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例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一课的时候,教师在开始的时候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少数民族是怎样欢度春节的?跟我们有什么不同?问题出来后,学生很兴奋:“原来春节还有这么多讲究啊?”在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逐渐了解了很多有趣的民间习俗和故事,一步步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此时,教师又结合相应的课件演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愈发浓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郁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升,求知欲望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为学生进行新课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活素材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课堂氛围。
利用生活素材,触动学生心灵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主要是构建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高尚品格的重要性。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追求非常重要,但是仅仅以课堂知识来引导学生的精神面貌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形象与事物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再与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道德课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体验真实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的时候,教师便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以及母亲分娩的痛苦,还有本班学生的生活照片。当学生看见大腹便便的母亲吃力的干着家务活,母亲分娩时的痛苦经历,眼睛变得湿润了。在展示的照片中,既有呱呱坠地的小宝宝,又有刚刚走进校门的学生,还有风雨不误、等在校门外的父亲。从出生到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历历在目,每个过程都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学生争先回答,教室里传递着孝顺的传统美德。
可见,选择合理的生活素材,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真实深刻的体验,能够激發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学生柔软的心灵。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思想在其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参与生活体验,深化学生感知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的身心都投入到生活实践中,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时候,教师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去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不仅如此,教师还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人们对规则的认识,亲身体验规则的实施。然后,教师让每个小组进行集体讨论与探索,总结出遵守规则的好处和坏处。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可以亲自体验与探究,还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背后的意义领悟得更加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可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死板与呆滞,极大地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品德与社会课堂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有价值的生活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利.例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4(06).
[2]耿铁英.亲切感受,增强应用——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好家长,2016(2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