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江温州武警边防部队的警营,有一群兵,长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当地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与之建立了深厚而又特殊的亲情。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被传唱,浓浓的亲情在一批接一批的官兵心中传递着。
镜头一:“你们在厨房又忙活什么呢?干了一天活,快休息休息吧。”郑春妹老人看着一刻也不闲着的排长小李和另一名小战士说。“郑大妈,把你的脚伸出来,用热水来洗洗脚。”只见小李端着大脚盆来到郑春妹老人的身前。两名官兵,将郑大妈的脚伸进了脚盆,要为老人洗脚。“我自己来,自己来。”郑大妈连连说。“大妈,您坐好就让我们来吧。”“你们也真是的,亲生儿子都从没给我洗过脚啊!”郑大妈说着,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背景故事:家住平阳县西湾乡二沙村的郑春妹老人今年95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与驻守西湾的边防哨所官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多次被评为“拥军模范”,是边防官兵的“亲妈妈”。1989年,边防哨所官兵奉命撤离西湾后,慢慢地和老人失去了联系。2003年12月,驻地西湾边防工作站重新组建,新一代边防官兵进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当年的“亲妈妈”,四处打听她的下落,可郑大妈却在几年前搬走了。2004年7月,官兵们听说体弱多病的郑大妈要搬回来了,全体官兵决定为“亲妈妈”送孝心,制定了长期的帮扶照顾计划,接续已绵延40多年的“母子情”。
镜头二:“阿姨,快来追我呀!”小男孩是业旺在前头跑着,大声地叫喊着。女少尉温洁菁在后面跟着,嘱咐着:“小业旺,你跑慢点,阿姨追不上你了。”这一幕,时常在瑞安市塘下镇五兴村街头出现。
“阿姨,今天你带我到哪里去玩呢?”吴业旺说。“今天是星期天,我上午也请了假,是陪你去玩玩的,但是,我要先看一下你的作业是不是做好了。”温洁菁说完,牵着小业旺往他的家里走。“阿姨,这是我的作业,你看我做得对不对。”小业旺把作业拿出来,给温洁菁看。“阿姨你看,我还画了一幅画,你看漂亮不。”“这不是我吗?”温洁菁看到小业旺画中的女军人,与自己有点像,笑了起来。
背景故事:2000年,五兴村村民徐彩华的丈夫因病去世,曾经富足的家庭也由此债台高筑,3个儿女靠母亲从事缝纫加工维持生计。然而,祸不单行。2006年,当时9岁的儿子吴业旺,因股骨头坏死而病瘫在床,家庭几乎陷入绝境。驻地场桥边防工作站的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吴业旺结成互帮对子,并自发捐款资助,积极联系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小业旺战胜了病魔。此后,边防站的官兵每隔几天就会去看望小业旺,辅导他学习功课,还教他下棋。经过边防站官兵的爱心接力,2008年,小业旺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镜头三:上午,任永光拎着书籍和食品来到瑞安市飞云江农场,看望帮扶对象残疾女孩竺琳。“任大哥,你快来看,我这个十字绣,绣得好看吗?”一进门,竺琳就高兴地向任永光展示自己的作品。“竺琳,这是我给你带的十字绣的样图还有几本书,你看看。”“上次你们送给我的书还没看完呢,怎么又送我新的。”“上次是文学方面的书籍,这次是关于十字绣的,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说着,任永光开始打扫起卫生。“任大哥,我送你们一件礼物。”说着,竺琳拿出一幅骏马图的十字绣。这是她花了两个多月专门为边防站官兵绣的。“我要把这张十字绣送给你们,祝你们像骏马一样昂首跃进!”
背景故事:任永光是飞云江边防工作站团支部副书记、副连长,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入伍。他是竺琳今年刚结交的第三任“亲哥”。竺琳今年24岁,11年前她因手术导致下身瘫痪,母亲后来又因车祸去世,几年前父亲也撇下她独自出走,与其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靠政府及社会救济勉强维持生活。然而,竺琳身残志不残,通过努力学会了电脑操作。5年前,驻地边防官兵与竺琳结为帮扶对子。现在的竺琳,在边防站官兵的鼓励帮助下,学会了绣十字绣。边防站官兵还帮助她找人代卖绣品,贴补家用。
镜头四:“小李,台风可能快要来了,你去看看张大新老人家的房子要不要加固。”教导员李爱国在列席班务会上,对二班班长说。
第二天,李班长带着三名战士,一大早就来到张大爷家。“大爷,最近可能会有台风,我来看看你。”“你们来得正好,前几天下大雨时屋里有点漏水。”张大新说。李班长指挥三名战士房前屋后地检查。“班长,屋顶瓦片有点移位了。大爷,我给您重新整一下就不会再漏雨了。”战士小张爬上屋顶,边说边干,很快就帮大爷修好了屋顶。“多亏有你们啊!”张大爷看着战士们忙碌的身影,不住地点头称赞。
背景故事:家住洞头县九厅村的张大新老人今年已81岁高龄,他身边无子女照顾,生活比较困难。199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到燕子山边防工作站附近捡拾剩菜、剩饭时,被驻地边防站官兵们发现。官兵们见他孤苦伶仃,便主动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处处照顾他的生活。为了表达感谢,张大爷也经常到营区,手把手地指导战士种菜、养猪。现在,驻地燕子山边防工作站有了这样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新兵下连,老兵要带着新兵去张大新老人家里“认亲”结对;每年老兵退伍时,退伍老兵们自发去向老人告别。十多年来,虽然官兵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照顾老人的“爱心接力棒”始终没有丢。
责任编辑 李 芸
镜头一:“你们在厨房又忙活什么呢?干了一天活,快休息休息吧。”郑春妹老人看着一刻也不闲着的排长小李和另一名小战士说。“郑大妈,把你的脚伸出来,用热水来洗洗脚。”只见小李端着大脚盆来到郑春妹老人的身前。两名官兵,将郑大妈的脚伸进了脚盆,要为老人洗脚。“我自己来,自己来。”郑大妈连连说。“大妈,您坐好就让我们来吧。”“你们也真是的,亲生儿子都从没给我洗过脚啊!”郑大妈说着,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背景故事:家住平阳县西湾乡二沙村的郑春妹老人今年95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与驻守西湾的边防哨所官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多次被评为“拥军模范”,是边防官兵的“亲妈妈”。1989年,边防哨所官兵奉命撤离西湾后,慢慢地和老人失去了联系。2003年12月,驻地西湾边防工作站重新组建,新一代边防官兵进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当年的“亲妈妈”,四处打听她的下落,可郑大妈却在几年前搬走了。2004年7月,官兵们听说体弱多病的郑大妈要搬回来了,全体官兵决定为“亲妈妈”送孝心,制定了长期的帮扶照顾计划,接续已绵延40多年的“母子情”。
镜头二:“阿姨,快来追我呀!”小男孩是业旺在前头跑着,大声地叫喊着。女少尉温洁菁在后面跟着,嘱咐着:“小业旺,你跑慢点,阿姨追不上你了。”这一幕,时常在瑞安市塘下镇五兴村街头出现。
“阿姨,今天你带我到哪里去玩呢?”吴业旺说。“今天是星期天,我上午也请了假,是陪你去玩玩的,但是,我要先看一下你的作业是不是做好了。”温洁菁说完,牵着小业旺往他的家里走。“阿姨,这是我的作业,你看我做得对不对。”小业旺把作业拿出来,给温洁菁看。“阿姨你看,我还画了一幅画,你看漂亮不。”“这不是我吗?”温洁菁看到小业旺画中的女军人,与自己有点像,笑了起来。
背景故事:2000年,五兴村村民徐彩华的丈夫因病去世,曾经富足的家庭也由此债台高筑,3个儿女靠母亲从事缝纫加工维持生计。然而,祸不单行。2006年,当时9岁的儿子吴业旺,因股骨头坏死而病瘫在床,家庭几乎陷入绝境。驻地场桥边防工作站的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吴业旺结成互帮对子,并自发捐款资助,积极联系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小业旺战胜了病魔。此后,边防站的官兵每隔几天就会去看望小业旺,辅导他学习功课,还教他下棋。经过边防站官兵的爱心接力,2008年,小业旺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镜头三:上午,任永光拎着书籍和食品来到瑞安市飞云江农场,看望帮扶对象残疾女孩竺琳。“任大哥,你快来看,我这个十字绣,绣得好看吗?”一进门,竺琳就高兴地向任永光展示自己的作品。“竺琳,这是我给你带的十字绣的样图还有几本书,你看看。”“上次你们送给我的书还没看完呢,怎么又送我新的。”“上次是文学方面的书籍,这次是关于十字绣的,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说着,任永光开始打扫起卫生。“任大哥,我送你们一件礼物。”说着,竺琳拿出一幅骏马图的十字绣。这是她花了两个多月专门为边防站官兵绣的。“我要把这张十字绣送给你们,祝你们像骏马一样昂首跃进!”
背景故事:任永光是飞云江边防工作站团支部副书记、副连长,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入伍。他是竺琳今年刚结交的第三任“亲哥”。竺琳今年24岁,11年前她因手术导致下身瘫痪,母亲后来又因车祸去世,几年前父亲也撇下她独自出走,与其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靠政府及社会救济勉强维持生活。然而,竺琳身残志不残,通过努力学会了电脑操作。5年前,驻地边防官兵与竺琳结为帮扶对子。现在的竺琳,在边防站官兵的鼓励帮助下,学会了绣十字绣。边防站官兵还帮助她找人代卖绣品,贴补家用。
镜头四:“小李,台风可能快要来了,你去看看张大新老人家的房子要不要加固。”教导员李爱国在列席班务会上,对二班班长说。
第二天,李班长带着三名战士,一大早就来到张大爷家。“大爷,最近可能会有台风,我来看看你。”“你们来得正好,前几天下大雨时屋里有点漏水。”张大新说。李班长指挥三名战士房前屋后地检查。“班长,屋顶瓦片有点移位了。大爷,我给您重新整一下就不会再漏雨了。”战士小张爬上屋顶,边说边干,很快就帮大爷修好了屋顶。“多亏有你们啊!”张大爷看着战士们忙碌的身影,不住地点头称赞。
背景故事:家住洞头县九厅村的张大新老人今年已81岁高龄,他身边无子女照顾,生活比较困难。199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到燕子山边防工作站附近捡拾剩菜、剩饭时,被驻地边防站官兵们发现。官兵们见他孤苦伶仃,便主动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处处照顾他的生活。为了表达感谢,张大爷也经常到营区,手把手地指导战士种菜、养猪。现在,驻地燕子山边防工作站有了这样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新兵下连,老兵要带着新兵去张大新老人家里“认亲”结对;每年老兵退伍时,退伍老兵们自发去向老人告别。十多年来,虽然官兵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照顾老人的“爱心接力棒”始终没有丢。
责任编辑 李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