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要求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心不应只是对考试大纲的分析,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反思的重视。物理学科为高中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该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何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如何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具体一直是物理老师需要反思与研究的重点。本文分析了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解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难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物理学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该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仅仅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且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及逻辑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也会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地位,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提高各类知识点学习的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则能够有效的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合,这对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重要帮助,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次研究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物理问题情境创设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联系
物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尽可能的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尽可能的加强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物理教学中多数概念规律的基础都是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其抽象性较强,这也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为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极可能的利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融入到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去,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与体验。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如爬杆,对爬杆过程中人受到的摩擦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可以让学生现场进行体验,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摩擦力情况,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认知度。再如,在学习“超重与失重”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台秤上做加速下蹲、起立等动作,从而体会这个过程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都是与物理知识紧密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物理问题情境创设与实验教学相联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学规律进行感知,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此外,物理实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物理实验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必然会有直接影响。例如,在对比白纸和镜子谁更亮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用手电筒分别照射镜子和白纸哪个更亮”,由学生进行自由回答。然后带着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开展实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与学习中,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物理问题情境创设重视新舊知识的关联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对新旧知识的关联,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分析,以尽可能的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则是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有效途径。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学习,但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可以通过拔河比赛的例子引出来作用力与反作用是相等的,然后提出问题,既然是这样,那么应该是不分胜负的,为什么结果总是有一方是获胜的呢?那么,影响胜负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是否符合牛顿第三定律呢?如果一个男生穿上溜冰鞋与一个非常瘦、力气较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你觉得谁会赢呢?然后,可以安排两位学生进行现场试验,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物理问题情境创设需具有趣味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较多,学习任务中、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精神疲劳现象,甚至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关注度低等现象,而这些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为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及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的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名言作为切入点,对这个典故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于“杠杆原理”的关注度,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的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结:总而言之,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但受其学科特点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讲解时,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促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枫.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186-187.
[2]王海兵.合理呈现高效引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研究[J].高考,2013(11):43-43.
[3]袁卫民.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房颐.例析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J].中学物理,2015(7):28-29.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物理学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该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仅仅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且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及逻辑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也会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地位,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提高各类知识点学习的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则能够有效的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合,这对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重要帮助,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次研究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物理问题情境创设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联系
物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尽可能的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尽可能的加强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物理教学中多数概念规律的基础都是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其抽象性较强,这也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为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极可能的利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融入到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去,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与体验。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如爬杆,对爬杆过程中人受到的摩擦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可以让学生现场进行体验,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摩擦力情况,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认知度。再如,在学习“超重与失重”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台秤上做加速下蹲、起立等动作,从而体会这个过程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都是与物理知识紧密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物理问题情境创设与实验教学相联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学规律进行感知,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此外,物理实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物理实验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必然会有直接影响。例如,在对比白纸和镜子谁更亮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用手电筒分别照射镜子和白纸哪个更亮”,由学生进行自由回答。然后带着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开展实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与学习中,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物理问题情境创设重视新舊知识的关联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对新旧知识的关联,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分析,以尽可能的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则是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有效途径。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学习,但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可以通过拔河比赛的例子引出来作用力与反作用是相等的,然后提出问题,既然是这样,那么应该是不分胜负的,为什么结果总是有一方是获胜的呢?那么,影响胜负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是否符合牛顿第三定律呢?如果一个男生穿上溜冰鞋与一个非常瘦、力气较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你觉得谁会赢呢?然后,可以安排两位学生进行现场试验,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物理问题情境创设需具有趣味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较多,学习任务中、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精神疲劳现象,甚至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关注度低等现象,而这些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为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及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的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名言作为切入点,对这个典故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于“杠杆原理”的关注度,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的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结:总而言之,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但受其学科特点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讲解时,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促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枫.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186-187.
[2]王海兵.合理呈现高效引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研究[J].高考,2013(11):43-43.
[3]袁卫民.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房颐.例析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J].中学物理,2015(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