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时光雕刻的人文烙印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xie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走进石屏的人,心中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座被浓郁香气包裹着的古城,你能闻到的,是大街小巷中飘荡的豆腐香。你闻不到却能感觉得到的,是古宅深巷里的文墨幽香和书卷气息。
  
  文墨飘香的古城
  
  至少在云南,像石屏这样文墨飘香的古城,很少很少。即便是大理,即便是丽江,你都无法像在石屏古城一般,感觉得到那些在古宅深巷里飘荡的文墨幽香和书卷气息,不无时无刻地包裹着你,滋养着你的心灵。
  石屏素来重教兴文,明洪武年间的军屯制度,极大促进了石屏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这块神龟托起的风水宝地人才辈出。仅明清两朝,石屏就先后涌出翰林15人,以及77名文武进士,至于文武举人、贡生就枚不胜举了。不断涌现的人才,留下了“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的说法,为石屏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而石屏人在科举考试中登峰造极的辉煌,是出了个被尊称为“国朝第三人”的袁嘉谷,一举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
  袁嘉谷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的经济特科状元,为云南自元朝设置行省以来600余年间独一无二的状元,至今仍是云南人的骄傲。袁嘉谷青少年时代醉心于功名,壮年之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醉心于佛学,以“屏山居士”自居。他在史学上“写国史要真”,不要“虚饰妄托”、“怪诞不经”、“淆乱是非”的主张,被认为是当时针对千百年来编纂学上的弊端提出的最尖锐见解。
  南正街156号,一座清代中式四合院瓦楼建筑,就是袁嘉谷故居。故居不大,但很幽静。院子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柚子树,满树的碧翠给小院带来了无限生机。整座建筑在组合、形体变化等方面,巧妙得体,廊道相互衔接,结构严谨,细部装饰非常细腻。说实在的,我非常喜欢这个院落,是读书的好地方,没有一点烟火气。
  坐北朝南的文庙,就在离袁嘉谷故居不远的北正街上,在古城的街巷里悠然地散散步就到了。这座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9年)的古建筑群,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257平方米。现存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先师殿、尊经阁等建筑,泮池石雕凭栏雕刻尤为细致。透过先师殿紧锁的大门缝隙,还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龛中供奉着一尊孔子的木雕像。不知木龛和孔子像是不是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假如是的话在云南可就十分罕见了,印象中除此外也就建水文庙中有。
  心中揣着袁嘉谷高中状元前,是否常来孔庙拜谒一下孔子的猜想,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我们来到石屏一中。在夕阳的余晖中,一座高耸的门楼映入眼帘,那一种洋派风格,在古老而略显败落的街巷中显得如此显赫,以至于让人惊讶。
  
  学校始建于1923年,是在著名乡贤陈鹤亭的倡导下创建的。而比学校更早的,是校内的企鹤楼、准堤阁古建筑群,风格典雅,人文气息浓郁。石屏一中还是一所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学校,曾孕育了不少革命志士。著名的爱国学者李公朴先生、作家李乔先生及许多进步学者,或曾到学校讲学或在学校工作过。解放前夕,这里还曾是石屏地下党的交通站。1948年冬,200余名学子投笔从戎参加边纵,为云南的解放作出了贡献。校内的每一栋楼、每一面墙、每一个局部都被精雕细琢,巍峨的建筑,整齐宽敞的校舍和风景如画的环境,续写着文墨飘香的传奇。
  
  神龟托起的泉上石城
  
  “清泉石上流”,石屏人喜欢用这么一句充满诗意的话语,向外人介绍石屏古城“水流龟壳”的自然特点。据说石屏古城是建在一个浮在水面的大神龟背上,一条条街巷,恰似龟背上的大小裂片,凿穿龟壳,即是漫漫的水层。所以,石屏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石城,古城的东、西、南、北、中各有五口深水古井,相传就是锁住神龟奔海的五条基柱。神龟壳下的泉水,还成就了誉满全滇的“石屏豆腐”。
  都说豆腐有健脑的作用,我想,经常吃豆腐的人是聪明的。要不,石屏的历史上怎么会涌现出那么多的才俊?走进县城北门的古街老巷,一股股豆腐的清香总是飘然而至,直入肺腑,因为这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豆腐作坊。
  石屏豆腐是一门奇特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奇特之处在于,豆腐是用古城区内特有的天然井水作凝固剂,营养丰富而不含任何有害物质。令人叫绝的是,这种天然井水一旦离开石屏,无论如何也点制不出豆腐,所以有人戏称石屏豆腐是带不走的石屏专利。
  
  占着这种便利,石屏人也将豆腐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上百道豆腐佳肴的制作方法,令人叹为观止。当然最简单的吃法还是烧豆腐,这也是石屏的一道奇特景观。街头巷尾、农贸市场,不时地看见当地人手拿蒲扇,不急不慢地扇着一堆木炭火,精心地烤制豆腐,而对面的食客则咬一口豆腐,品一口茶,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在古城的幽深街巷里漫步,老宅大门口拣菜的老奶奶,斑驳墙影中下棋的老大爷,或是守候在幽暗店铺中的掌柜,宛若老电影中的慢镜头般挨个摇过。一些曲曲弯弯的小巷深处,不少雕梁画柱、极具特色的院落,总是以一种内敛的姿态诱惑着我的眼睛,李恒升故居就是最令人眼热的一处。最初吸引我的,是大门门楣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几个异常凸出的黄色大字,此前这里是石屏县公安局的办公场所,我去的时候公安局已经搬出。
  大门很窄,只容两人并肩而进,又是青砖垒砌的,让人丝毫看不出“豪宅”的样子。但进了门,再沿着静静的小胡同走上十来米,眼前的一切,就令人惊叹了。里面是一座空间阔大、非常精美的木构古典建筑,楼阁涂金绘彩,明丽壮观。李恒升是民国时石屏的一大富豪,但虽为富商,他与许多石屏人一样,对文化教育也颇为重视。在这座院落里,不仅处处可见趣味风雅的对联,而且“孟母三迁”等故事也跃于每一个门隔扇心上,那是镂空的精美木雕,组合起来完全就是一组栩栩如生的画屏。
  与富豪的家雅致相比,古州衙的气势就轩昂多了。这座非同凡响的古典建筑,是目前云南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州衙建筑群。走进洞开的大门,意境为之一变,里面进深层层,一座大院套着一座大院,可充分领略一番古时衙门的气势。
  我只能说,这座古城拥有太多的历史,太多的人文内涵,以至于我常常迷失在古宅深巷中。文庙、玉屏书院、企鹤楼、准堤阁……一条条小巷,一座座古建筑群,无不闪烁着石屏的人文精神。而在古城的背后,还沉睡者一条蜿蜒的个碧石铁路。如果有空,你不妨到石屏火车站,看看这条曾经只有60厘米轨距的寸轨铁路,是如何承载起影响中国乃至世界锡运百年的传奇故事。
  
  
  乡野中的历史文化名村
  
  从石屏县城沿323国道往西,行不久车子左转进入乡间土路,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野,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就出现眼前。青白的屋瓦,黄色的土墙,坐南朝北的四合院,祠堂中古老而高耸的檐角,似乎在告诉每个初来乍到的人,这里就是郑营。
  郑营人的先祖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他们把那里浓郁的文化气息播撒在赤瑞湖畔,营造着对遥远故乡的记忆。祠堂、书肆、庭院、街巷,处处透着江南的婉约与细腻。在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铭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烙印。按村里几位老人的说法,郑营的风水几乎是全县最好的。这里出过诸多进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进士陈鹤亭,他民国年间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主权完整的民营铁路,也即个碧石铁路。这条铁路的终点,就在村庄对面的绿荫掩映中。
  
  多年以前的郑营,几乎就是一座完整的“城池”,四周筑有围墙,东西南北各建有一道栅子门,西南向还建有两层楼的炮台。“城”中的主要街道上则建有郑、陈、武等姓氏的宗祠。如今围墙不在了,炮台不在了,但宗祠犹在,遍布在村子里的古旧民居建筑犹在,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犹在。
  郑营被建筑专家称为“中国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很多人来到郑营,就是为了看古建筑的,最著名的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郑营小学、司马第等。规模恢弘的陈氏宗祠,是云南现存规模最宏伟的宗祠。进入祠门沿中轴线往南游览,依次有石桥、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前各有一个十分宽敞的庭院,两侧均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中殿前的三孔石拱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为石雕十二生肖。桥下的水池中,长满了婀娜多姿的睡莲。正殿上下有两层楼,建造在1.2米高的石台基上,更有两座高大的石狮柱础抬高,显得高大雄伟、庄严肃穆。
  
  从陈氏宗祠往东走百来米,就是郑氏宗祠。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八年三进大院,规模虽不能与陈氏宗祠媲美,但那些雕梁画栋、描金绘彩的屋檐却有的一拼。特别是大门檐枋、正殿屋檐,雕刻之繁复、细腻、精美,往往有超陈氏宗祠之处。
  郑营村内现存完好的古民居,据称有数十幢之多,其中尤以陈氏民居最为显眼。这是一院占地达千余平方米的三进四合院,从后门进入院内,感觉是在探寻一种无尽的幽深。各个天井之间曲折回环,高大粗壮的房柱沿着回环的走廊,带着人一点点进入门户深处。门窗上的雕刻图案精美细腻,使得整座大院显得豪华、典雅。二楼的走廊间常向外伸出宽大的一段,上面有长条木镶榫成的美人靠,自然是供人休息和看风景的了。实际上,在如此高墙密房的院子里,目光所及之处,不外乎青墙白瓦和院子上四角的天空。
  就在陈氏宗祠附近,我的眼光尾随一位挑着蔬菜的农妇,进入一道悬挂着“司马第”匾额的大门,匾额已经褪色,但隐约还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再走几步,又一位扛着锄头正准备下地劳动的男子低着头走出一道挂着“进士第”匾额的大门……
其他文献
无论家里有多少面积的豪宅,叫不常到外面住住小帐篷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趁着这个夏天还没有离去,赶快出发吧,走进大自然,跑进野地里,搭起小帐篷,开始宿营啦……  宿营的乐趣来自逃脱繁华与自然接触:“在漆黑一片的野外,抬头看看星星,听着溪水声,点起篝火,唱首老歌,说些老活,真的能暂时忘了平时的烦恼。”    宿营的快乐只有宿营才能制造    团体宿营——道同所以共谋  驴友:雨中漫步  职业:行政主管 
期刊
他是俊美的,红、黑、白的纯净色彩织就了他美丽的外衣,喙、颈、腿的自然长度天成了他俊朗的身材。  他的一身仙风道骨,常常伴着那个有着硕大额头、手持大蟠桃、开怀大笑的南极仙翁——神话里的老寿星,出现在你我家中的各色年画里。  当“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演化成“鹤立鸡群”的成语广为传颂,当《三国演义》中以一句“先主见李意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灼灼有光”来形容老年人虽满头白发,却仍然面色红润充满精神,仙鹤,
期刊
大圩古镇很淳朴,很古老,也很浪漫。听,这里有那多么亲切而富有诗意的地名:草莓岛、提子园、磨盘山、毛洲岛、外婆桥、父子岩、万寿桥、情人洲、相思竹林……  从桂林市区出发,沿桂(林)磨(盘山码头)旅游通道,约30分钟车程就到了位于漓江中游磨盘山下的大圩古镇。    草莓飘香的农家之旅    有人说爱情就像草莓,每一颗看起来都让人垂涎欲滴,如果不放到嘴里,永远也不会知道究竟是甜还是酸。提着篮子,在地里小
期刊
当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的时候,偌大的查干湖冰面上弥漫着浓浓的寒雾。渔民们凿冰的“咚咚”声,赶马车的吆喝声,渔把头的号子声,在北方的雪野中神秘地飘荡,寂静的原野顿时充满了无限生机,令人向往。    你看,2000多米长的大网一下子撒到了水里,拖网的马轮开始转动了,几匹马正在拼命地拉动着绞盘,热闹呀,马的身上、人的胡子、眉毛上全都挂着冰霜,一网出来,竟能打出40多万斤鲜鱼,堆在冰面上,简直成了一座
期刊
在上一期中,我们说到来自新疆的男孩刘阳临德(小名乐乐),从8岁那年开始,每年的暑假随同父亲刘勇一起徒步走长城,从嘉峪关到北京司马台一路上的故事。而这一回,2009年的暑期,乐乐和父亲刘勇继续着他们的行程,从司马台启程,沿长城徒步走到山海关,途中也被我们请进了旅游纵览杂志社。  在为您讲述这对父子更多的趣事险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上期中刊登过的乐乐徒步走长城的经历。  乐乐从小就有一个梦想。他喜
期刊
走进西藏是我多年的夙愿,当我有幸与它零距离接触时,感到震撼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被它悠久的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深深地吸引。  在西藏,无论是人口稠密的城镇乡村,还是荒无人烟的草原,无论是崇山峻岭的山口,还是碧波荡漾的湖畔,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灵光……  那里的寺院依山而建、金光流溢,那里的山口和湖畔翻飞着美丽又神圣的经幡。还有,山顶矗立的古代城堡,佛殿内色彩缤纷的神奇壁画、雕塑和唐卡,辽阔草原奔放的
期刊
坊间传诵的郎晓光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有人说他是旅行社老总,有人说他是酒店老板;有人称他是“地产界‘牛’总”;有人说他是“慈善家”,有人称他为“艺术家”。无论哪一种身份,郎晓光的经历始终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郎晓光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金钱,地位,名誉,他全部都有了。而这些对于郎晓光而言,不过是生命中的片断。最令他痴迷的,却是方寸之间的摄影镜头。而摄影对于他来说,并非
期刊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 舒婷 《致橡树》     两棵老树,你在我的左边,我在你的右边,相守相望,却永远不能走到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
期刊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蜿蜒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是一块神奇而遥远的国土。这个地方曾一度保留着君主制,远古时代的庙宇和数条世界上最佳的徒步旅行路线,令众多的游客为之倾倒。   春节是去尼泊尔玩比较好的季节,气候温暖,杜鹃花盛开。但气温转冷,徒步旅行者要为下雪做好准备,加德满都廉价旅馆没有取暖装置,夜晚寒冷难熬。  尼泊尔消费不高,旅游淡季旺季价格变化不大。    庙宇和房屋一样多     据了解,
期刊
有人说命题就是给摄影作品起名字,像给孩子起名一样,其实,这样简单理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摄影创作的继续,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导语,是传达画面主题内容的引言。作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其艺术魅力除了来自摄影画面影像的艺术表现,还应有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好标题。标题对摄影作品应有烘云托月的功能、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给作品锦上添花。因此,摄影作品标题文字应该是精炼的、优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