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施工质量对整个公路工程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着重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以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面等级不断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十五”计划中西部公路大建设,势必要求铺筑高质量的路面,怎样控制好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使其更长时间地服务于人民,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原材料
准备阶段,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应当是质量控制的要点,原材料的技术指标是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关键。应对选定的石料、矿粉、沥青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碎石、矿粉的选定应考虑到供应问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具有大规模、机械化施工的特点,应保持原材料的供应不会影响施工日进度。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必须进行同步验证,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一经确认便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确定的石料、油石比、级配生产施工。
2施工前准备工作
2.1清洁
施工前用扫帚等工具清扫路面基层表面,要达到干燥、清洁、无松散石料、灰与杂质,清理宽度应至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边缘以外至少30 cm。对局部被水泥等杂物污染并冲刷不掉的路面污染物应用人工将其凿除。
2.2检查基层高程和平整度
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路面基层的纵断高程和平整度若不符合要求应制订处理方案;若基层凹凸不平可凿除后用素混凝土填平;若路面基层纵断面高程超过设计标准,应进行纵断高程调整;若横坡超过设计要求,应按0.1%渐变设过渡段调整。
2.3沥青下承层的质量检验
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对下承层的外观与内在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局部缺陷,应按规定修复补救,并将缺陷及修复情况整理存档备案。
2.4施工管理人员
成立项目经理部,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保证质量,每道工序、每个施工环节都应当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在这里尤其应当强调在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施工经验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关键,因此强调施工和管理人员技能及经验的积累,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决不随意调换施工骨干人员,以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连续性与质量的可靠性。
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1沥青混合料拌制
拌和温度,普通沥青结合料的施工温度宜通过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确定,缺乏粘温曲线时可按施工规范规定的范围选择,拌和时,以常用的普通70号沥青为例:要求沥青温度在155℃~165℃左右,矿料的进料温度常用间歇式拌和机宜比沥青温度高出10℃~30℃(矿料温度为160℃~170℃),混合料出厂温度以160℃~170℃为宜,超过180℃者废弃;拌和料不得使用回收粉尘,用于生产沥青混凝土的矿粉必须存放于拌和机石粉灌中,保持干燥,呈自由流动状态;工地试验室每天对拌和物性能、集料级配和沥青用量进行抽样检验2次,拌和料各项性能指标必须与试铺合格产品相符;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时间经试拌确定,但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干拌时间5~10s),拌和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严禁不合格的产品出场;拌合过程中必须逐盘采集并打印实际使用的材料用量、沥青混合料数量、拌合温度等,与试验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计算油石比,各级矿料通过量和沥青混凝土物理力学指标检测结果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多雨潮湿气候时,生产沥青混合料所需集料应堆放在干燥储存,当细集料需要量少又受雨潮湿使冷料仓供料困难时,尽量不安排施工。
3.2沥青混合料运输
混合料尽可能采用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车的数量,根据生产能力、车速、运距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配置,并留有适量富余的备用,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输车等候。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为了确保摊铺温度,防止漏料造成污染并具有保温和防雨的功能,所有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辆都应用完整无损的篷布或苫布覆盖;运输车装料前必须将车箱清理干净,车箱底板及周壁要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防止混合料粘连;拌和机向运料车卸料时,应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车辆装料应由前至后分堆放料,装料方法为前、后、中),以减少离析现象;自卸车车箱后挡板卡扣必须保持清洁,易于卡紧、开启,以防车辆在运输途中漏料,造成材料浪费和路面污染;倒车卸料时,要避免汽车撞击摊铺机,指定专人指挥车辆,在摊铺机前10~30 cm处停车,卸料过程中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沥青混合料运到现场的溫度不得低于150℃。已经结团或受雨淋的混合料不得摊铺;运输车在返回途中,料斗要落下,以免发生事故和余料漏污染路面;料车中残余混合料运离摊铺现场,在指定地点集中清除,当天施工产生的废料当天运出工地。
3.3沥青混合料摊铺
施工宽度小于6m的可采用一台摊铺机整幅摊铺,施工宽度超过6m的采用两台或多台摊铺机梯队作业,摊铺机梯队作业,其纵向接缝,应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 ~20 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面摊铺的高程基准面,并有5~10 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做跨接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上下层纵缝应错开20 cm以上;为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厚度达到设计要求,上面层摊铺采用走雪橇方式控制摊铺层厚度和平整度,摊铺机安装移动式自动找平基准装置;为减少施工横缝,应保证每层每天至少摊铺1.5 km,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以试铺确定的摊铺速度、振动、振捣频率匀速(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前进,严禁中途变速或停顿;每天开始摊铺前,熨平板必须预热,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预热温度不得低于100℃;沥青混合料运至施工现场的摊铺温度不得低于140℃,温度低于135℃者为废料,应舍弃不用。机械摊铺过程中,不得用人工反复修整。但在下列情况下,可用人工局部找补、更换混合料或人工摊铺。(1)横断面不符合要求或摊铺带边缘局部缺料;(2)构造物接头部位缺料。人工修整必须在现场主管人员专门指导下进行,认真调整,局部换料,仔细修补,同已铺混合料接顺,不留明显印迹和差异。如遇摊铺机本身原因导致严重缺陷,应立即停止摊铺。人工修整时,不允许站在热混合料上操作;摊铺好的沥青混合料在未经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踩踏;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在雨后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 3.4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沥青混合料压实以试铺段确定的碾压组合和速度,紧接摊铺后进行,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进行,一般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钢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联合作业完成压实工作;且
压路机的数量不宜少于5台,碾压分段进行,分段长度控制在30 ~50 m,即一段初压,一段复压,一段终压,段与段之间应设标志,并指定专人负责移动,便于司机辨认;初压采用2台双轮轻型钢轮压路机在混合料摊铺后进行稳压,每台压路机至少碾压一遍,碾压速度1.5~2km /h;复压采用3台重型轮胎压路机碾压,每台压路机至少全幅碾压2遍,碾压速度轮胎式压路机为3 ~4.5 km /h,振动压路机为4 ~5 km /h;终压采用1台轻型双钢轮压路机和1台重型双钢轮压路机静压。每台压路机至少碾压一遍,碾压速度振动压路机为2~3 km /h,最大不宜超过5 km /h。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慢进行,不得急刹车;压路机加水时,应行驶到已复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边缘停放,加水后应就地来回碾压平整后再离开原位。相邻碾压应重叠1/3~1/2轮宽,初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得产生推移、开裂现象;复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表面要求无明显轮迹;终压后要求表面平整,光洁,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轮迹。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边缘及构造物接头处应采用小型压路机或振动夯压实;施工过程中禁止对路缘石及硬化土路肩造成污染,胶轮压路机碾压时需距路缘石边缘5 cm左右;当天碾压的沥青混合料面层应封闭交通,不得停放任何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实践证明:采用较高温度能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因此,碾压应在混合料不发生推移、开裂的情况下尽量在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同时不得在低温情况下反复碾压,以免将石料棱角磨掉或压碎,影响集料的嵌挤效果。
3.5接缝处理
摊铺机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采用热接缝,将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 ~20 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面摊铺的高程基准面,然后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横向施工缝采用平接缝,在摊铺段端部的3 m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用切缝机切齐铲除(在沥青混合料尚未凉透时采取人工刨除或用小型铣刨机铣刨);继续摊铺时,应将接缝锯切时留下的灰浆擦洗干净,涂上少量粘层沥青,摊铺熨平板从接缝处起步摊铺;接缝处碾压时用钢轮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碾压后用3 m直尺检查平整度是否达到要求;上下面层的横向接缝必须错位1 m以上,横向施工缝应远离桥梁毛勒缝20 m以外,不得設在毛勒缝处,以确保毛勒缝两边路面的平顺。
4检测及质量评定
试验检测贯穿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过程,碾压成型后的路面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包括:测定平整度、厚度、宽度、高程及钻芯取样等工作。平整度的测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6m 长铝合金尺杆(规范要求是 3m 直尺),另一种办法是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都要用到,对局部可采用6m直尺,对比较长的范围可采用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综合使用,可以准确的测定路面的平整度。其它项目测定指标,根据设计文件及有关规范要求检测评定。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的自检资料,质量评定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真实准确的记录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详细数据,资料要归档存放,资料的种类包括各种检测试验表、照片、声像及原始记录。做好资料是竣工验收的关键依据。
5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关键是人员、材料、设备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有效管理,严格控制各种试验及检测,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施工,铺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创造优良工程。
参考文献:
[1]王金芳.浅谈沥青路面施工控制要点[J].山西建筑,2009(35).
[2]关文平.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8(12).
[3]王金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控制[J].科技促进发展,2009(9).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面等级不断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十五”计划中西部公路大建设,势必要求铺筑高质量的路面,怎样控制好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使其更长时间地服务于人民,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原材料
准备阶段,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应当是质量控制的要点,原材料的技术指标是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关键。应对选定的石料、矿粉、沥青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碎石、矿粉的选定应考虑到供应问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具有大规模、机械化施工的特点,应保持原材料的供应不会影响施工日进度。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必须进行同步验证,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一经确认便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确定的石料、油石比、级配生产施工。
2施工前准备工作
2.1清洁
施工前用扫帚等工具清扫路面基层表面,要达到干燥、清洁、无松散石料、灰与杂质,清理宽度应至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边缘以外至少30 cm。对局部被水泥等杂物污染并冲刷不掉的路面污染物应用人工将其凿除。
2.2检查基层高程和平整度
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路面基层的纵断高程和平整度若不符合要求应制订处理方案;若基层凹凸不平可凿除后用素混凝土填平;若路面基层纵断面高程超过设计标准,应进行纵断高程调整;若横坡超过设计要求,应按0.1%渐变设过渡段调整。
2.3沥青下承层的质量检验
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对下承层的外观与内在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局部缺陷,应按规定修复补救,并将缺陷及修复情况整理存档备案。
2.4施工管理人员
成立项目经理部,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保证质量,每道工序、每个施工环节都应当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在这里尤其应当强调在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施工经验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关键,因此强调施工和管理人员技能及经验的积累,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决不随意调换施工骨干人员,以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连续性与质量的可靠性。
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1沥青混合料拌制
拌和温度,普通沥青结合料的施工温度宜通过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确定,缺乏粘温曲线时可按施工规范规定的范围选择,拌和时,以常用的普通70号沥青为例:要求沥青温度在155℃~165℃左右,矿料的进料温度常用间歇式拌和机宜比沥青温度高出10℃~30℃(矿料温度为160℃~170℃),混合料出厂温度以160℃~170℃为宜,超过180℃者废弃;拌和料不得使用回收粉尘,用于生产沥青混凝土的矿粉必须存放于拌和机石粉灌中,保持干燥,呈自由流动状态;工地试验室每天对拌和物性能、集料级配和沥青用量进行抽样检验2次,拌和料各项性能指标必须与试铺合格产品相符;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时间经试拌确定,但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干拌时间5~10s),拌和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严禁不合格的产品出场;拌合过程中必须逐盘采集并打印实际使用的材料用量、沥青混合料数量、拌合温度等,与试验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计算油石比,各级矿料通过量和沥青混凝土物理力学指标检测结果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多雨潮湿气候时,生产沥青混合料所需集料应堆放在干燥储存,当细集料需要量少又受雨潮湿使冷料仓供料困难时,尽量不安排施工。
3.2沥青混合料运输
混合料尽可能采用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车的数量,根据生产能力、车速、运距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配置,并留有适量富余的备用,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输车等候。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为了确保摊铺温度,防止漏料造成污染并具有保温和防雨的功能,所有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辆都应用完整无损的篷布或苫布覆盖;运输车装料前必须将车箱清理干净,车箱底板及周壁要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防止混合料粘连;拌和机向运料车卸料时,应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车辆装料应由前至后分堆放料,装料方法为前、后、中),以减少离析现象;自卸车车箱后挡板卡扣必须保持清洁,易于卡紧、开启,以防车辆在运输途中漏料,造成材料浪费和路面污染;倒车卸料时,要避免汽车撞击摊铺机,指定专人指挥车辆,在摊铺机前10~30 cm处停车,卸料过程中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沥青混合料运到现场的溫度不得低于150℃。已经结团或受雨淋的混合料不得摊铺;运输车在返回途中,料斗要落下,以免发生事故和余料漏污染路面;料车中残余混合料运离摊铺现场,在指定地点集中清除,当天施工产生的废料当天运出工地。
3.3沥青混合料摊铺
施工宽度小于6m的可采用一台摊铺机整幅摊铺,施工宽度超过6m的采用两台或多台摊铺机梯队作业,摊铺机梯队作业,其纵向接缝,应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 ~20 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面摊铺的高程基准面,并有5~10 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做跨接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上下层纵缝应错开20 cm以上;为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厚度达到设计要求,上面层摊铺采用走雪橇方式控制摊铺层厚度和平整度,摊铺机安装移动式自动找平基准装置;为减少施工横缝,应保证每层每天至少摊铺1.5 km,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以试铺确定的摊铺速度、振动、振捣频率匀速(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前进,严禁中途变速或停顿;每天开始摊铺前,熨平板必须预热,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预热温度不得低于100℃;沥青混合料运至施工现场的摊铺温度不得低于140℃,温度低于135℃者为废料,应舍弃不用。机械摊铺过程中,不得用人工反复修整。但在下列情况下,可用人工局部找补、更换混合料或人工摊铺。(1)横断面不符合要求或摊铺带边缘局部缺料;(2)构造物接头部位缺料。人工修整必须在现场主管人员专门指导下进行,认真调整,局部换料,仔细修补,同已铺混合料接顺,不留明显印迹和差异。如遇摊铺机本身原因导致严重缺陷,应立即停止摊铺。人工修整时,不允许站在热混合料上操作;摊铺好的沥青混合料在未经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踩踏;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在雨后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 3.4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沥青混合料压实以试铺段确定的碾压组合和速度,紧接摊铺后进行,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进行,一般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钢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联合作业完成压实工作;且
压路机的数量不宜少于5台,碾压分段进行,分段长度控制在30 ~50 m,即一段初压,一段复压,一段终压,段与段之间应设标志,并指定专人负责移动,便于司机辨认;初压采用2台双轮轻型钢轮压路机在混合料摊铺后进行稳压,每台压路机至少碾压一遍,碾压速度1.5~2km /h;复压采用3台重型轮胎压路机碾压,每台压路机至少全幅碾压2遍,碾压速度轮胎式压路机为3 ~4.5 km /h,振动压路机为4 ~5 km /h;终压采用1台轻型双钢轮压路机和1台重型双钢轮压路机静压。每台压路机至少碾压一遍,碾压速度振动压路机为2~3 km /h,最大不宜超过5 km /h。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慢进行,不得急刹车;压路机加水时,应行驶到已复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边缘停放,加水后应就地来回碾压平整后再离开原位。相邻碾压应重叠1/3~1/2轮宽,初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得产生推移、开裂现象;复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表面要求无明显轮迹;终压后要求表面平整,光洁,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轮迹。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边缘及构造物接头处应采用小型压路机或振动夯压实;施工过程中禁止对路缘石及硬化土路肩造成污染,胶轮压路机碾压时需距路缘石边缘5 cm左右;当天碾压的沥青混合料面层应封闭交通,不得停放任何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实践证明:采用较高温度能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因此,碾压应在混合料不发生推移、开裂的情况下尽量在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同时不得在低温情况下反复碾压,以免将石料棱角磨掉或压碎,影响集料的嵌挤效果。
3.5接缝处理
摊铺机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采用热接缝,将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 ~20 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面摊铺的高程基准面,然后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横向施工缝采用平接缝,在摊铺段端部的3 m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用切缝机切齐铲除(在沥青混合料尚未凉透时采取人工刨除或用小型铣刨机铣刨);继续摊铺时,应将接缝锯切时留下的灰浆擦洗干净,涂上少量粘层沥青,摊铺熨平板从接缝处起步摊铺;接缝处碾压时用钢轮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碾压后用3 m直尺检查平整度是否达到要求;上下面层的横向接缝必须错位1 m以上,横向施工缝应远离桥梁毛勒缝20 m以外,不得設在毛勒缝处,以确保毛勒缝两边路面的平顺。
4检测及质量评定
试验检测贯穿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过程,碾压成型后的路面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包括:测定平整度、厚度、宽度、高程及钻芯取样等工作。平整度的测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6m 长铝合金尺杆(规范要求是 3m 直尺),另一种办法是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都要用到,对局部可采用6m直尺,对比较长的范围可采用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综合使用,可以准确的测定路面的平整度。其它项目测定指标,根据设计文件及有关规范要求检测评定。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的自检资料,质量评定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真实准确的记录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详细数据,资料要归档存放,资料的种类包括各种检测试验表、照片、声像及原始记录。做好资料是竣工验收的关键依据。
5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关键是人员、材料、设备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有效管理,严格控制各种试验及检测,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施工,铺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创造优良工程。
参考文献:
[1]王金芳.浅谈沥青路面施工控制要点[J].山西建筑,2009(35).
[2]关文平.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8(12).
[3]王金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控制[J].科技促进发展,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