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枪拍案惊奇》上映至今,一直毁誉参半。观众仿佛对张艺谋或者说大导演已经生成了某种期待,或是深沉的文化底蕴,或是纯美的视觉景观,亦或是阔大的场景再现。以下无意从作者电影的角度对《三枪》做追本溯源的探究,而是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对其进行一次梳理,看张艺谋华丽转身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影绪?
【关键词】《三枪拍案惊奇》 张艺谋 后现代主义
《三枪拍案惊奇》是张艺谋2010年贺岁之作,以“三枪”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众多笑星的加盟使影片未成先火了起来,对于张艺谋,中国观众似乎已经给予了符号定位。《红高粱》、《英雄》、《十面埋伏》在独占票房的同时,无不映射出民族意识,国家形象,视觉奇观的深层思考《三枪》也许没有达到观众期许的高度,它是在一场狂欢中完成了叙事,看似浅显,庸俗。无意义,而细细追究起来,却别有一番景致。
一、反权力背后的节日狂欢
作为贺岁片而制的《三枪》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观众痛快的乐一回。所以,小沈阳,闫妮,赵本山,毛毛等笑星的参演,本身就赋予了本片喜剧力场,再加上片中充斥着的语言幽默,更给人一种集体狂欢的感觉。而在视觉上导演也没让观众轻松,大胆、浓重的色彩运用,夸张搞笑的形体表达,无不渗着喜剧因子。影片结尾的集体舞动是最能说明一种“节日狂欢”气氛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人们为纪念,庆祝,或象征性的感应时情而形成的在特定日期的“聚合”。在文艺美学中,“节日就是共时性,而且是共时性本身在其完满形式中的体现”,就与其相对应的艺术同时性而言《三枪》在相对封闭的时空内。单线叙事的简单乏味连构起场面的娱乐狂欢,一直到最后的集体舞动才达到狂欢的白热化,完美化。东北二人转,陕西油泼面。转手绢式的做面,现代流行语,在一片混搭、拼贴之中产生了“共时性”的节日狂欢。“后现代主义的去分化,既不是回到艺术原初的整合状态,也不是追求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毋宁说,这不过是一个混杂的游戏而已。混杂的结果就是以往确立的各种规范和标准的失效,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混杂的目标指向。”赵本山的倾力相助使影片喜感大增,其扮演的巡逻队长,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权力的象征,当他寻着炮声赶到现场的一系列喜剧动作完成后,一队人马最终扬尘在黄山沟壑之中时,代表着权力的“缺场”,而孙红雷扮演的士兵一次次为着金钱(本能)“出卖本职”的情节,也是对权力,对正统的一次次颠覆行为。老板娘与李四私情正面化更是对主流的淹没艄解。在一片“主体死亡”的语境当中。是人们无界限的狂欢表演,以自由,甚至游戏的方式,对历史、权威都进行了颠覆。
二、无厘头的话语角逐
“后现代电影否定艺术必须不断创新的观念,主张把过去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当成一种预留的物体,摆进当代文化视窗中。”换句话说,也就是电影中可以没有原创,戏仿是最好的表达手段。我们既然可以理解《大话西游》的“恶搞”,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三枪》大量的“小品词”借用。在赵六与陈七的一场对手戏当中,导演大胆地运用了长达一分零十秒的长镜头拍摄,而其表达的是二者在“请注意”中的一次维权论争,赵本山询问小沈阳“有没有”的问答形式,都是借用小品,娱乐节目的知名话语。片中基本上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语言笑点,和谐、通俗、形象。我们不必争论其俗雅含义,因为在后现代主义中根本就无俗雅之分,后现代主张生活处处皆艺术,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消失的。也不必讨论导演只是为了取悦大众而降低格调,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不反对商品化的,这里充满了“物质贵族”。任何话语叙述都是没有起点可言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来头,因此在挪用的同时,也赋予了语言新的陈述意义。“后现代主义电影厌烦了现代主义电影对语言永恒性、深度性和超越性的追求。而使自己在支离破碎的语义游戏中暂时获得一连串的‘空洞能指’。”这样,我们再看片中的小品词、广告语、英文话、打工禅的时候也不会嗤之以鼻。至少“这种语言游戏既能宣泄本我的郁积。又不会引起超我的焦虑。”导演曾公开表示,自摄影片的目的就是为了观众的笑声,我们暂且不论笑点的牵强与否,就其创作动机而言,便无需抱有过大的观赏压力。无深度的文化内涵,无主导的意识左右,其实就是一场话语的游戏,一场集体的宣泄而已。
三、非理性的存在秩序
纵观《三枪》我们似乎找不到任何时间的线索,夸张的演员造型打破了时空完整性。人在存在的地方只是一个主观营造的氛围,根本不存在什么历史依据,只有内在性的整合统一。一个面馆,几个伙计,夸张的装扮,除了二人转运用成分,还有些西部片的情感内涵。正像后现代主义所以为的那样“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而不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导演无意寻找具体的时空感,只是在一片“现时的存在”中进行狂欢。在中心消解之下一切都已无意义。再从全片剧情来看,“三枪”执行者各有各得理由、动机,可似乎都是可以原谅的。张三收拾现场的细心,正掩盖了他卑微,软弱的心;李四为了爱人掩埋尸体:老板娘爆发郁积的仇恨,尽管他们都杀人了,却无明显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我们看到的是人人都努力地活着,此时本片已经走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断。德里达认为,后现代主义必须走出独断论,形成或此或彼,亦此亦彼的选择论,形成多元共生状态,也就是在影片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善恶对立。三个人在各发一枪之后却彼此陌生,她们并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是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迅速退场”。观众此时是以全知的角度欣赏的,所以难免有错纵之感。其实,导演也就是想借此表达生活的虚无性,表达“一切都是可能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观。最有意味的是对片尾的处理,让死了的人都活了过来,集体狂欢舞动,更易使观众产生虚幻的感觉,好像是做了一场离奇的梦一样,“不确定性”顿然而生,影片在自我颠覆中把所有人都从痛苦中解救了出来,“拒绝受痛苦,强调他的自我对现实世界是所向无敌的,胜利地坚持快乐原则。”“没有历史,没有深度,没有真理,甚至连主体也没有,后现代人被自己创造的类象包围起来,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扩张使现实遮蔽。使主体消失。世界成了物的世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使我们错乱了时空感。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科学,理性,进步神话的颠覆中,建构着这种非理性的存在。
其实,早在九十年代的《有话好好说》当中,张艺谋就用大量追拍镜头极其夸张地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在若干年之后的《三枪》中,几次长镜头的运用中张艺谋再一次的后现代起来,只是此时更多了一分娱乐精神。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张氏雄厚的画面感,纯正的色彩感和精细的慢镜头处理,但整体来看,已经与以前的影片相去甚远。导演一再强调只是一部贺岁喜剧而已,然而相比同档期的其他贺岁片而言,却多了一分置身事外的生命思考,“拍了这个片子,我觉得我的人生到了另一种境界,活得真实快乐,从所谓的‘笑点’看到人生的豁达。同时,我也想借此表达人生的无奈、命运的荒诞。”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为“景观”一类。这部影片。张艺谋是完全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放下了大师级人物的架子拍了一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喜剧,但众多专业评论家的口中却鲜有赞赏之词,这个现象是值得思考的,商业化是当代电影的一个重要属性,商业大片成为占据电影市场的要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做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已成为难题。此时,蕴含深厚的文艺片,粗制滥造的类型剧已很难适应受众的心理要求,贺岁片领域也是泥石俱下。作为观影者,我们无需对导演,电影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作为大导演,能够从大众的角度去拍摄一部电影,一部老百姓可以欣赏,专业学者可以思考的影片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对导演自身来说,也是一次尝试与挑战,把现代人的心理和人性思考融入进一次幻想与虚构,也未尝不是一次进步。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的原创片尾曲,导演亲自作词,唱出了影片深的内涵: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咱们的世界这样大,事情如此多,你我都说完全明白事实的真相,其实听到的也就是个传说……只要能活的轻松快乐,那才是我们的榜样……
【关键词】《三枪拍案惊奇》 张艺谋 后现代主义
《三枪拍案惊奇》是张艺谋2010年贺岁之作,以“三枪”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众多笑星的加盟使影片未成先火了起来,对于张艺谋,中国观众似乎已经给予了符号定位。《红高粱》、《英雄》、《十面埋伏》在独占票房的同时,无不映射出民族意识,国家形象,视觉奇观的深层思考《三枪》也许没有达到观众期许的高度,它是在一场狂欢中完成了叙事,看似浅显,庸俗。无意义,而细细追究起来,却别有一番景致。
一、反权力背后的节日狂欢
作为贺岁片而制的《三枪》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观众痛快的乐一回。所以,小沈阳,闫妮,赵本山,毛毛等笑星的参演,本身就赋予了本片喜剧力场,再加上片中充斥着的语言幽默,更给人一种集体狂欢的感觉。而在视觉上导演也没让观众轻松,大胆、浓重的色彩运用,夸张搞笑的形体表达,无不渗着喜剧因子。影片结尾的集体舞动是最能说明一种“节日狂欢”气氛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人们为纪念,庆祝,或象征性的感应时情而形成的在特定日期的“聚合”。在文艺美学中,“节日就是共时性,而且是共时性本身在其完满形式中的体现”,就与其相对应的艺术同时性而言《三枪》在相对封闭的时空内。单线叙事的简单乏味连构起场面的娱乐狂欢,一直到最后的集体舞动才达到狂欢的白热化,完美化。东北二人转,陕西油泼面。转手绢式的做面,现代流行语,在一片混搭、拼贴之中产生了“共时性”的节日狂欢。“后现代主义的去分化,既不是回到艺术原初的整合状态,也不是追求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毋宁说,这不过是一个混杂的游戏而已。混杂的结果就是以往确立的各种规范和标准的失效,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混杂的目标指向。”赵本山的倾力相助使影片喜感大增,其扮演的巡逻队长,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权力的象征,当他寻着炮声赶到现场的一系列喜剧动作完成后,一队人马最终扬尘在黄山沟壑之中时,代表着权力的“缺场”,而孙红雷扮演的士兵一次次为着金钱(本能)“出卖本职”的情节,也是对权力,对正统的一次次颠覆行为。老板娘与李四私情正面化更是对主流的淹没艄解。在一片“主体死亡”的语境当中。是人们无界限的狂欢表演,以自由,甚至游戏的方式,对历史、权威都进行了颠覆。
二、无厘头的话语角逐
“后现代电影否定艺术必须不断创新的观念,主张把过去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当成一种预留的物体,摆进当代文化视窗中。”换句话说,也就是电影中可以没有原创,戏仿是最好的表达手段。我们既然可以理解《大话西游》的“恶搞”,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三枪》大量的“小品词”借用。在赵六与陈七的一场对手戏当中,导演大胆地运用了长达一分零十秒的长镜头拍摄,而其表达的是二者在“请注意”中的一次维权论争,赵本山询问小沈阳“有没有”的问答形式,都是借用小品,娱乐节目的知名话语。片中基本上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语言笑点,和谐、通俗、形象。我们不必争论其俗雅含义,因为在后现代主义中根本就无俗雅之分,后现代主张生活处处皆艺术,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消失的。也不必讨论导演只是为了取悦大众而降低格调,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不反对商品化的,这里充满了“物质贵族”。任何话语叙述都是没有起点可言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来头,因此在挪用的同时,也赋予了语言新的陈述意义。“后现代主义电影厌烦了现代主义电影对语言永恒性、深度性和超越性的追求。而使自己在支离破碎的语义游戏中暂时获得一连串的‘空洞能指’。”这样,我们再看片中的小品词、广告语、英文话、打工禅的时候也不会嗤之以鼻。至少“这种语言游戏既能宣泄本我的郁积。又不会引起超我的焦虑。”导演曾公开表示,自摄影片的目的就是为了观众的笑声,我们暂且不论笑点的牵强与否,就其创作动机而言,便无需抱有过大的观赏压力。无深度的文化内涵,无主导的意识左右,其实就是一场话语的游戏,一场集体的宣泄而已。
三、非理性的存在秩序
纵观《三枪》我们似乎找不到任何时间的线索,夸张的演员造型打破了时空完整性。人在存在的地方只是一个主观营造的氛围,根本不存在什么历史依据,只有内在性的整合统一。一个面馆,几个伙计,夸张的装扮,除了二人转运用成分,还有些西部片的情感内涵。正像后现代主义所以为的那样“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而不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导演无意寻找具体的时空感,只是在一片“现时的存在”中进行狂欢。在中心消解之下一切都已无意义。再从全片剧情来看,“三枪”执行者各有各得理由、动机,可似乎都是可以原谅的。张三收拾现场的细心,正掩盖了他卑微,软弱的心;李四为了爱人掩埋尸体:老板娘爆发郁积的仇恨,尽管他们都杀人了,却无明显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我们看到的是人人都努力地活着,此时本片已经走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断。德里达认为,后现代主义必须走出独断论,形成或此或彼,亦此亦彼的选择论,形成多元共生状态,也就是在影片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善恶对立。三个人在各发一枪之后却彼此陌生,她们并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是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迅速退场”。观众此时是以全知的角度欣赏的,所以难免有错纵之感。其实,导演也就是想借此表达生活的虚无性,表达“一切都是可能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观。最有意味的是对片尾的处理,让死了的人都活了过来,集体狂欢舞动,更易使观众产生虚幻的感觉,好像是做了一场离奇的梦一样,“不确定性”顿然而生,影片在自我颠覆中把所有人都从痛苦中解救了出来,“拒绝受痛苦,强调他的自我对现实世界是所向无敌的,胜利地坚持快乐原则。”“没有历史,没有深度,没有真理,甚至连主体也没有,后现代人被自己创造的类象包围起来,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扩张使现实遮蔽。使主体消失。世界成了物的世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使我们错乱了时空感。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科学,理性,进步神话的颠覆中,建构着这种非理性的存在。
其实,早在九十年代的《有话好好说》当中,张艺谋就用大量追拍镜头极其夸张地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在若干年之后的《三枪》中,几次长镜头的运用中张艺谋再一次的后现代起来,只是此时更多了一分娱乐精神。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张氏雄厚的画面感,纯正的色彩感和精细的慢镜头处理,但整体来看,已经与以前的影片相去甚远。导演一再强调只是一部贺岁喜剧而已,然而相比同档期的其他贺岁片而言,却多了一分置身事外的生命思考,“拍了这个片子,我觉得我的人生到了另一种境界,活得真实快乐,从所谓的‘笑点’看到人生的豁达。同时,我也想借此表达人生的无奈、命运的荒诞。”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为“景观”一类。这部影片。张艺谋是完全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放下了大师级人物的架子拍了一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喜剧,但众多专业评论家的口中却鲜有赞赏之词,这个现象是值得思考的,商业化是当代电影的一个重要属性,商业大片成为占据电影市场的要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做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已成为难题。此时,蕴含深厚的文艺片,粗制滥造的类型剧已很难适应受众的心理要求,贺岁片领域也是泥石俱下。作为观影者,我们无需对导演,电影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作为大导演,能够从大众的角度去拍摄一部电影,一部老百姓可以欣赏,专业学者可以思考的影片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对导演自身来说,也是一次尝试与挑战,把现代人的心理和人性思考融入进一次幻想与虚构,也未尝不是一次进步。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的原创片尾曲,导演亲自作词,唱出了影片深的内涵: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咱们的世界这样大,事情如此多,你我都说完全明白事实的真相,其实听到的也就是个传说……只要能活的轻松快乐,那才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