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编写,避免把教材作知识传承的唯一载体,力求使其担负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其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语言叙述笔调生动、趣味盎然,给予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它强调科学探究能力可持续培养和发展,努力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物理过程、获得物理探究方法,并形成与之相关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物理教师仍感觉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太满意。
要改此状况,必须进行生态备课,向生态备课索取效益。生态备课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是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把它作为呈现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学生自我构建的支点。为此,选择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关心的科技问题,恰当时机放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我们要关注教材内容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善于开发挖掘,巧妙地小题大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简而言之,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善于发掘教材细节处的潜在价值。这两个切入点关联性也很强,把它们有机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就会有好的突破口。下面从这两个角度谈些生态备课尚不成熟的看法与做法。
一、重视教材结构设置特色,开发学生兴趣和经验
纵观整个教材,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每章都有生动活泼的章前图,配以富有感召力、挑战性和具有悬念的引语,这是教材很明显的细节,是我们应首先挖掘、发挥其潜在价值的地方。
以第五章物体运动为例,副标题“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对物体的运动形象生动的写照,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很具人文色采,让人感到很亲切,又能引起无穷遐想,学生对它会颇有兴致,不由自主往下瞧。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顺水轻舟的运动及其快捷程度,那么“物理学中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个问题恰到好处,指明了学习方向。这样不够的话,我们不妨让学生欣赏那幅轻舟越过万重山的图片,告诉他们李白之所以写出这么动人的诗句,是因为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感染了他,让他心里多么轻松惬意,于是情不自禁有感而发。
在学生情感颇为沉浸的时候,及时把话题转过来。我们不要在这里只幻想将来什么时候也和李白那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当然这并非不可能而且相当可能),还是先来研究一下物理学是如何描述关于物体运动的——首先,它需要我们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正确测量。
这里,我们既要使学生有兴趣,又要及时把他们注意力带回到学习任务上来。这是教材特色为教学过程创设的切入点,可加以利用。
更合理有效的,是利用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来引入运动与静止概念。比如乘在奔驰的汽车里看窗外时,两旁树木和建筑似乎在飞快地往后跑,我们能否说树木和建筑在运动呢?站在桥上看桥下驶过的船,会觉得桥在动,这怎么回事?学生议论纷纷,此时可先予他们肯定回答,然后讲述物理学中关于机械运动的定义,接下去再回头分析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我们再参照章前“千里江陵一日还”图片,直观分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来判别物体运动或静止。在此借章前图来分析问题,只是个细节做法,但带来的直观效果,显然比仅凭想象来分析情况更好,这样能够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情绪,引起他们动手动脑动心热情。
利用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某些安排,恰当借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为他们探讨物理现象与规律提供良好情境,都是我们进行物理生态备课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让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感兴趣的问题,要有应对处理解答这类随机问题的方案准备。
二、发现和挖掘细节的价值,渗透科技发展的观念
“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作为“光的折射 透镜”这章的章前图,不少物理教师并未给予关注,引入新课时一带而过,出发点不过是因为过分性夸张凸出的“纵目”带给人的惊奇。换言之,是把它看作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纵目面具”可以延伸出不少东西。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也许回答看到了“千里眼 顺风耳”。我们就告诉学生以后学了电磁波知识再来说“顺风耳”的事,而关于“千里眼”,我们现在就可以谈很多东西。
在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我们祖先没有太多创新意识,向前伸出双目可能只代表他们对求索神秘宇宙的向往,寄托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理想和愿望。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由于现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人类观察的视野已经扩展到10亿光年的宇宙范围和100pm的微观世界(可以看到电子云笼罩下的原子轮廓),远古人类希望认识世界的夙愿已经成为现实。
在科学发展历史上,望远镜的出现促进了光学理论发展,推动了光折射规律研究。特别值得提伽利略,他制作折射式天文望远镜,根据它观测的结果,支持日心说理论,他的探究意识和为科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这一章要探究的内容,是几何光学中关于光的折射的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一些大家熟悉的光学仪器如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放映机等都跟它们有着很大关系,甚至于我们的眼睛,就是“透镜”;眼镜能矫正人的视力,就是透镜的作用。要了解“透镜”,首先就要知道“光的折射”。
我们借谈纵目青铜面具这一教材的细节内容,引申讲一点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成就,渗透与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人文意识。基于他们之前对透镜具备相当多的感性认识,本章内容的教学,应多贴近学生关于透镜的感性认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然后通过表述、交流、合作和评估等形式将感性认识理性化。
初中物理新教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科学,感到物理离他们很近,因而对物理的探究学习充满期待。当然,实际教学还有待物理教师的科学处理、艺术引领,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善于利用教材形式和内容上的整体安排,积极发掘细节处价值,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这些地方巧妙做一些文章。这样使物理教材的生态特色得到较充分发挥,进而使物理的课堂富有生态性,最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要改此状况,必须进行生态备课,向生态备课索取效益。生态备课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是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把它作为呈现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学生自我构建的支点。为此,选择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关心的科技问题,恰当时机放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我们要关注教材内容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善于开发挖掘,巧妙地小题大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简而言之,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善于发掘教材细节处的潜在价值。这两个切入点关联性也很强,把它们有机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就会有好的突破口。下面从这两个角度谈些生态备课尚不成熟的看法与做法。
一、重视教材结构设置特色,开发学生兴趣和经验
纵观整个教材,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每章都有生动活泼的章前图,配以富有感召力、挑战性和具有悬念的引语,这是教材很明显的细节,是我们应首先挖掘、发挥其潜在价值的地方。
以第五章物体运动为例,副标题“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对物体的运动形象生动的写照,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很具人文色采,让人感到很亲切,又能引起无穷遐想,学生对它会颇有兴致,不由自主往下瞧。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顺水轻舟的运动及其快捷程度,那么“物理学中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个问题恰到好处,指明了学习方向。这样不够的话,我们不妨让学生欣赏那幅轻舟越过万重山的图片,告诉他们李白之所以写出这么动人的诗句,是因为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感染了他,让他心里多么轻松惬意,于是情不自禁有感而发。
在学生情感颇为沉浸的时候,及时把话题转过来。我们不要在这里只幻想将来什么时候也和李白那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当然这并非不可能而且相当可能),还是先来研究一下物理学是如何描述关于物体运动的——首先,它需要我们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正确测量。
这里,我们既要使学生有兴趣,又要及时把他们注意力带回到学习任务上来。这是教材特色为教学过程创设的切入点,可加以利用。
更合理有效的,是利用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来引入运动与静止概念。比如乘在奔驰的汽车里看窗外时,两旁树木和建筑似乎在飞快地往后跑,我们能否说树木和建筑在运动呢?站在桥上看桥下驶过的船,会觉得桥在动,这怎么回事?学生议论纷纷,此时可先予他们肯定回答,然后讲述物理学中关于机械运动的定义,接下去再回头分析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我们再参照章前“千里江陵一日还”图片,直观分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来判别物体运动或静止。在此借章前图来分析问题,只是个细节做法,但带来的直观效果,显然比仅凭想象来分析情况更好,这样能够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情绪,引起他们动手动脑动心热情。
利用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某些安排,恰当借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为他们探讨物理现象与规律提供良好情境,都是我们进行物理生态备课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让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感兴趣的问题,要有应对处理解答这类随机问题的方案准备。
二、发现和挖掘细节的价值,渗透科技发展的观念
“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作为“光的折射 透镜”这章的章前图,不少物理教师并未给予关注,引入新课时一带而过,出发点不过是因为过分性夸张凸出的“纵目”带给人的惊奇。换言之,是把它看作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纵目面具”可以延伸出不少东西。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也许回答看到了“千里眼 顺风耳”。我们就告诉学生以后学了电磁波知识再来说“顺风耳”的事,而关于“千里眼”,我们现在就可以谈很多东西。
在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我们祖先没有太多创新意识,向前伸出双目可能只代表他们对求索神秘宇宙的向往,寄托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理想和愿望。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由于现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人类观察的视野已经扩展到10亿光年的宇宙范围和100pm的微观世界(可以看到电子云笼罩下的原子轮廓),远古人类希望认识世界的夙愿已经成为现实。
在科学发展历史上,望远镜的出现促进了光学理论发展,推动了光折射规律研究。特别值得提伽利略,他制作折射式天文望远镜,根据它观测的结果,支持日心说理论,他的探究意识和为科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这一章要探究的内容,是几何光学中关于光的折射的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一些大家熟悉的光学仪器如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放映机等都跟它们有着很大关系,甚至于我们的眼睛,就是“透镜”;眼镜能矫正人的视力,就是透镜的作用。要了解“透镜”,首先就要知道“光的折射”。
我们借谈纵目青铜面具这一教材的细节内容,引申讲一点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成就,渗透与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人文意识。基于他们之前对透镜具备相当多的感性认识,本章内容的教学,应多贴近学生关于透镜的感性认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然后通过表述、交流、合作和评估等形式将感性认识理性化。
初中物理新教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科学,感到物理离他们很近,因而对物理的探究学习充满期待。当然,实际教学还有待物理教师的科学处理、艺术引领,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善于利用教材形式和内容上的整体安排,积极发掘细节处价值,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这些地方巧妙做一些文章。这样使物理教材的生态特色得到较充分发挥,进而使物理的课堂富有生态性,最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