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爱国、处世和修身三个层面,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厚重的德育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开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还富有学术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综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连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厚力量。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在新时期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作用愈加重要,也成为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教育,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比如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欠缺、教学理念僵化、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多样、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学生对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均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不仅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1)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教材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中,而到目前为止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没有国家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教材。大部分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受教育时间较少,且受众学生人数有限,不利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开展。
(2)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缺乏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个高校真正对传统文化研究得透彻、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稀缺。因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平衡,普遍存在教师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缺乏引导学生借鉴历史文化中积淀的思想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仍有待提高。
(3)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环境中,独立意识强,价值取向功利,心理素质脆弱,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存在重专业轻思政,忽视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接收到的传统文化有限,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不足,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欠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爱国、处世和修身三个层面,蕴含着先进的德育理念和丰富的德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高尚道德情操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意识和微观方式上的融合,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新思路。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厚重的德育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因此,开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还富有学术与应用价值。
(1)有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和意义。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和认同,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助于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培养更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助于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大学四大功能之一,而课程思政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重焕生机,形成“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合力。
(4)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品德涵养、人格塑造和素质提升的多重任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有效引导大学生完善道德品格修养,提升思政素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课程思政”为“题名”,检索到21篇论文;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为“题名”,检索到36篇文章;在学位论文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为题名检索到2篇硕士论文,重点对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了梳理,列举如下:
胡政阳(2020)论述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课程思政亲和力实践路径:立足传统文化丰富性与民族性,提升课程思政理论亲和力;结合传统文化特殊性与生动性,提升课程思政话语亲和力;着眼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课程思政载体亲和力。 陈爱萍等(2020)概括了二者融合实践路径:强化融入师资,提升课程思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优化融入内容,实现传统文化转化创新;整合融入资源,开放共享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融入方式,推动课程之间协同配合。
黄岩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在教学能力上提升广大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方法上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
高俊芳(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
黄岩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必要性: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时效性;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内容选取要遵循三种路径: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要与思政课特点相适应。
王春朝(2019)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具体路径:一是加强课程思政教材修订;二是提高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意识;四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机制保障。
高俊芳(2019)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策:一优化融入内容;二创新融入方式:优化讲授加强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实践教学。三增强教师力量:丰富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朱杨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能性: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价值资源;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相通性。
刘琼华(2017)认为实现二者融合可以从经典阅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构成“三位一体”教育路径。
陈捷等(2016)分析了二者融合现实路径:春风化雨,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教学导向;因材施教,创新探索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循循善诱,运用地方资源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
李淳(2016)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系统性:扬弃地继承“仁人君子”教育目标思想,为民族复兴努力打造有正气有礼节宁完不屈的民族脊梁;扬弃地继承“道德为重”教育内容思想,努力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周期玉(2016)指出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教师要服务学生成长需求,落实融入结合点和实践点,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与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融入效果。
李国娟(2015)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修齐治平”思想,自强不息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以传统和合文化与忠恕之道,培育学生和谐仁爱的社会情怀;以中华传统美德丰富资源以及正己修身道德修养方法,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创新课堂教学,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双向结合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内容有效匹配。
(2)国外研究综述
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西方国家更重视在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如美国提出的培养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整合教育理念,日本提出的意指培养全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都是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3)研究成果述评
综观近年来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内容多样,切入问题角度也迥然不同,但大多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意义和路径层面,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中外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文化研究还处在零散阶段,在研究主体上“各行其是”,这使得课程思政的文化研究成果零乱,尚缺乏实质性建设意义的对话性成果。两者融入的深度和广度还存在极大空间,对融入内容契合度缺乏系统性分析,对于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容,如何融入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研究空间,这将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思政;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综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连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厚力量。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在新时期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作用愈加重要,也成为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教育,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比如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欠缺、教学理念僵化、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多样、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学生对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均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不仅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1)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教材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中,而到目前为止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没有国家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教材。大部分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受教育时间较少,且受众学生人数有限,不利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开展。
(2)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缺乏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个高校真正对传统文化研究得透彻、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稀缺。因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平衡,普遍存在教师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缺乏引导学生借鉴历史文化中积淀的思想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仍有待提高。
(3)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环境中,独立意识强,价值取向功利,心理素质脆弱,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存在重专业轻思政,忽视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接收到的传统文化有限,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不足,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欠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爱国、处世和修身三个层面,蕴含着先进的德育理念和丰富的德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高尚道德情操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意识和微观方式上的融合,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新思路。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厚重的德育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因此,开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还富有学术与应用价值。
(1)有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和意义。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和认同,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助于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培养更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助于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大学四大功能之一,而课程思政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重焕生机,形成“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合力。
(4)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品德涵养、人格塑造和素质提升的多重任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有效引导大学生完善道德品格修养,提升思政素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课程思政”为“题名”,检索到21篇论文;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为“题名”,检索到36篇文章;在学位论文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为题名检索到2篇硕士论文,重点对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了梳理,列举如下:
胡政阳(2020)论述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课程思政亲和力实践路径:立足传统文化丰富性与民族性,提升课程思政理论亲和力;结合传统文化特殊性与生动性,提升课程思政话语亲和力;着眼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课程思政载体亲和力。 陈爱萍等(2020)概括了二者融合实践路径:强化融入师资,提升课程思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优化融入内容,实现传统文化转化创新;整合融入资源,开放共享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融入方式,推动课程之间协同配合。
黄岩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在教学能力上提升广大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方法上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
高俊芳(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
黄岩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必要性: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时效性;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内容选取要遵循三种路径: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要与思政课特点相适应。
王春朝(2019)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具体路径:一是加强课程思政教材修订;二是提高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意识;四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机制保障。
高俊芳(2019)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策:一优化融入内容;二创新融入方式:优化讲授加强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实践教学。三增强教师力量:丰富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朱杨莉(2019)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能性: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价值资源;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相通性。
刘琼华(2017)认为实现二者融合可以从经典阅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构成“三位一体”教育路径。
陈捷等(2016)分析了二者融合现实路径:春风化雨,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教学导向;因材施教,创新探索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循循善诱,运用地方资源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
李淳(2016)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系统性:扬弃地继承“仁人君子”教育目标思想,为民族复兴努力打造有正气有礼节宁完不屈的民族脊梁;扬弃地继承“道德为重”教育内容思想,努力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周期玉(2016)指出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教师要服务学生成长需求,落实融入结合点和实践点,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与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融入效果。
李国娟(2015)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修齐治平”思想,自强不息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以传统和合文化与忠恕之道,培育学生和谐仁爱的社会情怀;以中华传统美德丰富资源以及正己修身道德修养方法,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创新课堂教学,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双向结合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内容有效匹配。
(2)国外研究综述
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西方国家更重视在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如美国提出的培养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整合教育理念,日本提出的意指培养全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都是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3)研究成果述评
综观近年来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内容多样,切入问题角度也迥然不同,但大多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意义和路径层面,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中外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文化研究还处在零散阶段,在研究主体上“各行其是”,这使得课程思政的文化研究成果零乱,尚缺乏实质性建设意义的对话性成果。两者融入的深度和广度还存在极大空间,对融入内容契合度缺乏系统性分析,对于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容,如何融入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研究空间,这将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夏向军.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路径.《中国高等教育》[J],2021(13)
[2]丁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兼谈课程思政.《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20(4)
作者简介:钟幼茶,女,1974年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