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感受身边的数学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动手实践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着眼数学素养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课改前,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够重视。认为学习数学只要会算数、会做题、数学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运用,就会解决问题。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作为六个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提出,说明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数学教师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何培养这三个方面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数学在他们眼里是抽象的、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知识背景和常见的社会现象导入新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可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教“旋转”时,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爱玩的风车,陀螺带来,在玩的过程时让学生观察这些玩具的运动特点,从而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旋转。这样即化解了难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难题,又能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二、指导实践操作,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米”的认识时,我是在学生掌握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后,设计了估计测量形成空间观念这一环节。因为学生虽然学会了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建立实际长度的空间观念且离开直观,往往就不能辨认抽象长度,长度概念是不能单靠老师的讲授而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形成的。
我先是让学生估计一下教室里的门、窗、黑板、桌子等的长度、高度,并交流估计的结果再让学生进行测量验证,最好让学生去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学生们纷纷动脑筋、想办法,有的组找出卷尺合作测量,没有卷尺的组就用长绳比量操场的长和宽,有的组就先测量出自己一步跨多远,在绕着操场跨,数着自己的步数,从而计算出来。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操作想象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米”的空间观念,提高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练习,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例如:在學生学习表内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我们班有42个同学上体育课,如果让同学们排队排整齐,每行人数一样多,可以怎样站队?这样的开放性练习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答案不唯一。学生既能巩固除法知识,又可拓展思维,还能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几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它需要教师长期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反复渗透、多次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感受身边的数学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动手实践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着眼数学素养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课改前,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够重视。认为学习数学只要会算数、会做题、数学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运用,就会解决问题。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作为六个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提出,说明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数学教师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何培养这三个方面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数学在他们眼里是抽象的、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知识背景和常见的社会现象导入新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可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教“旋转”时,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爱玩的风车,陀螺带来,在玩的过程时让学生观察这些玩具的运动特点,从而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旋转。这样即化解了难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难题,又能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二、指导实践操作,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米”的认识时,我是在学生掌握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后,设计了估计测量形成空间观念这一环节。因为学生虽然学会了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建立实际长度的空间观念且离开直观,往往就不能辨认抽象长度,长度概念是不能单靠老师的讲授而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形成的。
我先是让学生估计一下教室里的门、窗、黑板、桌子等的长度、高度,并交流估计的结果再让学生进行测量验证,最好让学生去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学生们纷纷动脑筋、想办法,有的组找出卷尺合作测量,没有卷尺的组就用长绳比量操场的长和宽,有的组就先测量出自己一步跨多远,在绕着操场跨,数着自己的步数,从而计算出来。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操作想象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米”的空间观念,提高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练习,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例如:在學生学习表内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我们班有42个同学上体育课,如果让同学们排队排整齐,每行人数一样多,可以怎样站队?这样的开放性练习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答案不唯一。学生既能巩固除法知识,又可拓展思维,还能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几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它需要教师长期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反复渗透、多次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