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有些人不知何时开始春捂,误把“冬三月”的多穿衣也认为是“春捂”;更有人春捂不当,没能达到养生效果,甚至春捂过度导致上火。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春捂呢?记住下面的三个提醒,肯定对你会有帮助。
何时春捂,要看气温
很多人以为,春节过后就该春捂了。事实上,有些年份的春节来得比较早(比如今年,大年初一在一月下旬),春节过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象意义上的春天都还没有到来,应该按照古人“冬三月”的养生法则进行作息,多穿衣服本来就是件正常的事,根本没有“捂”之说。
何时才开始“春捂”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所在地的春天是否开始了,而“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是否开始,根本上则取决于当地气温是否稳定通过10℃。依据这一标准,从三月份开始,我国大多数地区都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们多穿一些衣服,就是名副其实的“春捂”了。
是不是进入春天后,时时刻刻都要“春捂”呢?答案是:仍然要看气温。气象保健专家建议,春天何时“捂”何时脱衣,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当然,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随身带着一只温度计,所以,感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捂”着时不觉得燥热,身体不出汗,也没什么不舒服,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一“捂”身体就燥热、出汗,便可以换些轻装,否则,“捂”出了汗,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春捂也是技术活,要掌握一些窍门
首先,要注意捂的体位,关键是“春捂捂两头,下半身最重要”。中医保健专家指出,春捂的时候,要注意护好两头(头颈和腿脚),因为头是诸阳之首,头部皮肤较其他部位的皮肤厚而致密,头部的血管及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而头部常常外露,毛孔也较大,最容易散失热量。脚为人体之本,是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与人体十二经脉、脏腑、气血相联系。常言道“寒从脚下起”,因脚远离心脏,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所以脚的保暖很重要。所以,春天里,老人的帽子不要摘得过早,孩子们的裤鞋袜也不能马上换成太单薄的。对青壮年,也要注意捂下半身,因为腿部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本来就很容易受风寒侵袭,如果下面穿少了,寒气和湿气就会悄悄地趁虚而入。
其次,要注意捂的时空分布,关键是“早晚要捂,中午可减衣,但要区分室内室外”。一般来说,春季气温的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一定要适当“捂”一会。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较高,此时在室外便可适当减衣,比如脱掉外套。必须注意的是,进入室内后,必须及时将脱掉的衣服重新穿上,否则极易引起感冒。
春捂莫过度,否则易上火
春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南方地区步入三月份,或北方地区进入四月,天气明显有些热了,这时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容易诱发“春火”。尤其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可能诱发中暑。
需要说明的是,“春火”的发生,根植于人体内因,过度的春捂只是外部诱因。因此,预防和抑制“春火”,首先饮食必须科学合理。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芹菜、油菜、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子、菠萝等。将这些食品科学搭配,就能从中摄取丰富营养,特别是蔬菜中的多种维生素可充分满足肝脏的需要。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春季气候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春寒”和“倒春寒”;二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刻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天气连续几天都是艳阳高照(日最高气温常常在20℃以上),这时就不能“捂”了,若是暮春时节,倒是可以遵循夏日的一些养生之道(事实上,暮春和初夏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当然,春日的两种极端天气有可能交错出现,这时穿衣和脱衣就该勤一点。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可谓春季穿衣的经验之谈。
何时春捂,要看气温
很多人以为,春节过后就该春捂了。事实上,有些年份的春节来得比较早(比如今年,大年初一在一月下旬),春节过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象意义上的春天都还没有到来,应该按照古人“冬三月”的养生法则进行作息,多穿衣服本来就是件正常的事,根本没有“捂”之说。
何时才开始“春捂”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所在地的春天是否开始了,而“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是否开始,根本上则取决于当地气温是否稳定通过10℃。依据这一标准,从三月份开始,我国大多数地区都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们多穿一些衣服,就是名副其实的“春捂”了。
是不是进入春天后,时时刻刻都要“春捂”呢?答案是:仍然要看气温。气象保健专家建议,春天何时“捂”何时脱衣,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当然,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随身带着一只温度计,所以,感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捂”着时不觉得燥热,身体不出汗,也没什么不舒服,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一“捂”身体就燥热、出汗,便可以换些轻装,否则,“捂”出了汗,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春捂也是技术活,要掌握一些窍门
首先,要注意捂的体位,关键是“春捂捂两头,下半身最重要”。中医保健专家指出,春捂的时候,要注意护好两头(头颈和腿脚),因为头是诸阳之首,头部皮肤较其他部位的皮肤厚而致密,头部的血管及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而头部常常外露,毛孔也较大,最容易散失热量。脚为人体之本,是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与人体十二经脉、脏腑、气血相联系。常言道“寒从脚下起”,因脚远离心脏,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所以脚的保暖很重要。所以,春天里,老人的帽子不要摘得过早,孩子们的裤鞋袜也不能马上换成太单薄的。对青壮年,也要注意捂下半身,因为腿部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本来就很容易受风寒侵袭,如果下面穿少了,寒气和湿气就会悄悄地趁虚而入。
其次,要注意捂的时空分布,关键是“早晚要捂,中午可减衣,但要区分室内室外”。一般来说,春季气温的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一定要适当“捂”一会。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较高,此时在室外便可适当减衣,比如脱掉外套。必须注意的是,进入室内后,必须及时将脱掉的衣服重新穿上,否则极易引起感冒。
春捂莫过度,否则易上火
春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南方地区步入三月份,或北方地区进入四月,天气明显有些热了,这时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容易诱发“春火”。尤其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可能诱发中暑。
需要说明的是,“春火”的发生,根植于人体内因,过度的春捂只是外部诱因。因此,预防和抑制“春火”,首先饮食必须科学合理。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芹菜、油菜、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子、菠萝等。将这些食品科学搭配,就能从中摄取丰富营养,特别是蔬菜中的多种维生素可充分满足肝脏的需要。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春季气候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春寒”和“倒春寒”;二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刻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天气连续几天都是艳阳高照(日最高气温常常在20℃以上),这时就不能“捂”了,若是暮春时节,倒是可以遵循夏日的一些养生之道(事实上,暮春和初夏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当然,春日的两种极端天气有可能交错出现,这时穿衣和脱衣就该勤一点。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可谓春季穿衣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