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治疗终末肾衰的有效方式,由于反复发生腹膜炎、长期暴露于腹透液等原因引起的腹膜纤维化易导致腹透治疗失败。国内外对腹膜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及腹膜纤维化的治疗做过不少研究,近年来有不少成果。本文将就近年腹膜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相关研究作一介绍。
【机 构】
:
200000 上海,上海瑞金医院,200000 上海,上海瑞金医院,200000 上海,上海瑞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治疗终末肾衰的有效方式,由于反复发生腹膜炎、长期暴露于腹透液等原因引起的腹膜纤维化易导致腹透治疗失败。国内外对腹膜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及腹膜纤维化的治疗做过不少研究,近年来有不少成果。本文将就近年腹膜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相关研究作一介绍。
其他文献
肾癌伴红细胞增多症是肾癌中常见的一个肾外表现之一。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被认为参与了肾癌伴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及其受体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存活、增殖、侵袭等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国内外关于肾癌伴红细胞增多症的研究文献,系统综述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与肾癌伴红细胞增多症机制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CKD)可能的机制包括直接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旁分泌等。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旁分泌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新生血管生成、抗凋亡、抗炎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对于再发性尿路感染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或中药或两者结合的方法治疗。近几年更多研究表明,雌激素、免疫调节、口服蔓越莓及D–甘露糖粉等措施对尿路感染的预防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点,然而其临床实用性、普遍性仍存在争议。本文根据近些年相关文献资料,就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治疗与预防作一综述。
梗阻性肾病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肾间质纤维化是梗阻性肾纤维化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的通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集聚增多、伴有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变形及肾小管和间质毛细血管的丧失为特征。Toll样受体(to11 1ike receptors,TLRs)能够影响梗阻性肾纤维化中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以及免疫微环境的调节等过程。随着TLRs及其影响梗阻性肾病肾纤维化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TLRs可能成为
经皮肾镜和内镜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泌尿系结石的首选治疗,口服或体外灌注药物溶解结石的保守治疗方法逐渐减少,但对于一些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口服或体外灌注药物仍然是一种替代治疗。本文系统综述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及感染性结石四大类结石的口服及体外灌注溶石药物。
p21活化激酶1(p21–activated kinase 1,PAK1)属于进化上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PAK1是第一个鉴定出来且研究最多的PAK家族成员,在细胞形成、运动和增殖等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PAK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应用国产的组合式输尿管软镜治疗小于2cm的肾脏结石,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62例应用组合式输尿管软镜治疗小于2cm肾结石的临床资料,以同期的一体式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小于2cm肾结石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及两组间的手术成功率、残石率、术前留置双J管比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治疗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组合式软镜组和一体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在脂肪酸的摄取、转运、代谢及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与脂肪肝、肿瘤、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研究指出,L–FABP可作为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敏感标志物,上调肾L–FABP表达水平具有肾脏保护作用。L–FABP有望成为监测慢性肾脏病肾
斯钙素(Stanniocalcin,STC)是一种于硬骨鱼体内负责调节钙磷代谢的糖蛋白激素,后于哺乳动物及人体内均发现与其同源的斯钙素蛋白存在。其中斯钙素1(STC1)除钙磷代谢外,在抗炎、抗氧化应激、生长调节、心血管系统及肿瘤发展方面均有显著作用。哺乳动物肾脏是斯钙素1高表达的器官,且肾脏损伤常表现为氧化应激损害,基于以上,斯钙素在肾脏疾病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本文以斯钙素为中心,围绕
早泄是成年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在早泄的4种类型中,获得性早泄的患病率最高,2014年国际性医学会提出了获得性早泄的新的定义,为对其病因学的研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获得性早泄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其发病的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获得性早泄的病因学研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