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同在外省一所大学上学的我和她因是湖南同乡,且老家处在相邻的市县而相识。一天中午接到她托同学捎来的口信,邀请我放学后去她所在的宿舍小聚。原来是她收到了寄自家乡的特产。几位同寝室的女生把书桌拼在一起,桌子上摆放着几样她们悄悄用电炉子在宿舍里加工出来的湖南菜食。我们的关系逐渐变得亲近,后来,家境殷实的她又多次约我去湘菜馆解馋,并聊起许多家乡的风俗与旧事,让两个远离故土的年轻人在共同的乡愁中找到了慰藉。许多年后,我们终于结成了人生伴侣。
  大学毕业去海南工作后,从湖南一家水电站退休的父亲也兴致勃勃地到海口创业,在一处开发区办起一家中等规模的幼儿园。因来年春季开学、招生等诸多事务的纠缠,每到年关我和父亲均无法回家乡过年。腊味是老家必备的年货,为一解乡愁,父亲在海岛上置办起腊货,决定过个具有家乡特色的春节。腊月间,他就忙碌起来,买好鸡鸭鱼肉,按照家乡的方法欣然腌渍起腊味,然后架起炉灶用小火浓烟慢慢烘熏。可亚热带的气温并没让父亲如愿,日常的高温导致许多鱼肉变质,只好边熏边把变质的部分割下丢弃,最后留下少量切割得极不规则的熏肉。大年三十,父亲下厨做出一桌具有家乡特色的年夜饭。尽管某些腊味并不地道,却还是让父子俩在不间断地推杯换盏中把双眼喝得血红。那夜我还梦回故里,见到了许多久违的父老乡亲。
  腊味与辣味,是湘菜的主要元素。我离开海南应邀赴北京从事纸媒工作时,租住在报社附近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平日上班在报社食堂解决一日三餐,周末休息就想做点家乡美食排解一下心中不时泛起的乡愁。有道是: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儿时在家乡,辣椒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硬菜,湘西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唱尽了湖南人对辣椒所怀的情感。刚搬进老式居民楼的那个周末,受乡愁与味蕾的双重诱惑,去市场买回一袋辣椒在屋子里做起虎皮尖椒。不一会就听到楼道里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各种咳嗽声。我赶紧关火出门,看见的情景使我大为吃惊:楼道里站着好些掩嘴咳嗽的住户,念叨着谁家炒辣椒真呛死个人。我连忙道歉。不料一道儿时的家常菜,在北京的一栋筒子楼里,不经意呛出了一楼道的男女老少。
  辣椒是不敢再炒了,只好改做家乡坛子菜。从农贸市场买下两只透明的玻璃坛子,再挑选一些红彤彤的新鲜辣椒,掺入生姜花椒,洗净沥干腌入坛中冷却的盐开水里,扣紧盖子搁于案头。十天半月,一坛自制泡椒便可食用。周末做好饭菜,从坛子里夹出几粒鲜红的泡椒,再配上两块红油腐乳端上饭桌,乡愁也在舌尖上得以安放。
  曾经收视爆棚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的解说:家乡的食物中,有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还有时间和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人几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中,是那年父亲为我做的一道被他称作“苏联风味”的生日蛋汤,至今让我回味无穷。父亲年轻时毕业于武汉水电学院,学的是水文专业,曾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当年生活艰难,半饥半饱的日子习以为常。但父亲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又不失幽默的生活态度。我十岁生日那天,他找不出更好的东西为我庆生,从鸡窝里拿出一枚刚下的鸡蛋炒熟盛在碗里。因份量太少,不足以助我吃完一大碗米饭,于是又把盛起来的炒蛋倒回锅里,加入一碗清水煮沸,然后倒人米饭搅拌后装了起来。联想起自己曾与苏联专家一起参加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难忘岁月,父亲突发奇想,说是“苏联风味”。当时的我信以为真,呼呼啦啦地扒光饭碗。这个场景虽已过去许多年,父亲也已辞世,但那道独特的“苏联风味”,常常让我想起。在忆念亲人与思念故乡的时候,偶尔也会学着父亲的模样做上一碗“苏联风味”,以此作为对过往的温习。
  舌尖上的乡愁,是灵魂深处对故里乡情的一种追寻与依恋。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21年4月第9期
  责任编辑:李梓嘉
其他文献
女儿上初中是家里的大事,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住校生活,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立能力,诸如整理房间、洗碗、叠被子和洗衣服等琐事,一年下来,女儿做得很好。  学校在另一座城市,离家三十公里,住校是唯一选择。两个月来,在生活的琐碎细节方面,女儿已经没有问题。我以为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但问题出在情感上,这是始料未及的,因为这恰恰是最让我放心的。  一向开朗的女儿给我造成错觉,让我以为,面对新环境,孩子可能会有
佳作示例  英雄兴亡论顾虑  文/河南一考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湮没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惊世伟绩。成也好,败也罢,英雄终究会变成一抔黄土。然而,看英雄兴亡,论其中得失,不免令人唏嘘,令人扼腕。  巨鹿  阴风怒号,旌旗猎猎。身后,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神勇的鸟骓跨在身下。项羽,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
中国的茶,如此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这是世界史从来没有过的事。也正是因为茶和茶的贸易,世界格局在18世纪后发生了重要变化。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到北京,希望清政府在靠近珠山一小海岛,给英国商人提供商人停歇与收存货物的地方,当然,乾隆皇帝断然拒绝了马戛尔尼爵士的这一请求。为此,乾隆还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长信里,乾隆写道:“向来西洋各国及尔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声音。古人真有耳福哇!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配置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数十年,几代人,高考如影随形,始终都伴随着我们的家庭生活。   十年前的九月六日那天,我们一家早早地起了床,准备送女儿去杭州上大学。我先将事先准备好的行李、包裹一件件搬到楼下,塞进汽车后备箱。然后,反复地检查后视镜、轮胎、空调等等,尽管昨天早就查验过,但还是一副放不下心的样子。妻子准备著丰盛的早餐,还将女儿平时爱吃的水果、糕点等分别装袋,足足预备了女儿个把月的水果零食,仿佛这不是送女儿去上大学,
这一次,亚鹰和我们聊《家风 门风:52栋里的故事》,有的只是让你心颤的温暖细节。  你可以读到儿子和父母之间至心的牵挂和关怀。贯穿全书,细节都真实得让人感叹,从为父母亲单独买房的原因,到搬到52栋教遥控器和热水器的用法,以及擦澡等等日常的生活情节——“想什么时候看电视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想买什么水果礼佛就买什么水果……总之,只要不出安全问题,一切都由老人家自己做主说了算。”“老
当母亲又一次脱离险情,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时,张阿姨来到母亲身边接手护理。  母亲身上插着鼻饲管、氧气管、导尿管、胆汁引流管,气管切开,胸前粘着各种贴片,连接着床头一台仪器——它将24小时监测身体的血压、心跳、氧饱和度,还有各种我看不懂的数据和图形在跳跃。母亲突患重疾,使我们家一个完整圆圈被硬生生掰去了一角。糟糕的病情反反复复,我记得,深夜重症监护室紧闭的大门上那个小方框里透出清冷的光,头顶上
女儿在房间里用电脑上网课。  这样温馨的周末下午,任谁也想不到,我们是因为新冠病毒已经在家禁足两个月的一家人。  “妈妈,我快饿死了,上蛋糕!”孩子每次上完一节课可以休息十分钟,这个小馋猫知道今天下午的课间餐是烤蛋糕,所以,她故作饥饿状。  我闻声迅速端上一个八寸金灿灿的戚风蛋糕,外加四个纸杯小蛋糕,满心期待女儿的夸奖。哪知她看了一眼微微有点儿发白的蛋糕表层,就有了疑问:“这是外婆家的鸡蛋做的吗?
一  无论多少传说,這座山都与一位女子有关。传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位让人感到亲切的劳动者。人们叫她蓝姑,她在山上种蓝,还种白茶。蓝的果可以吃,叶子可染布,白茶能治病健体,这简直像一首诗。后来人们将这位给尘世带来吉祥的女子称为太姥。  黎明时分,一声鸟叫,引燃了山顶众鸟欢鸣。想象太姥在世,会在这鸟鸣中开始种她的茶和蓝。茶与蓝一片片地铺展,催开了寺院里的钟声。  梵音直泄而下,海浪涌起,烘托出一抹玫瑰
一  起初,他们只是过一段时间就约起来,到一个小餐馆,一块吃一顿饭。然后,花了多少钱,分成6份,一人一份,AA制。他们觉得这样挺好。吃饭不是目的,主要是很长时间没见面了,一起坐下来,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状况,有什么高兴的事,炫耀炫耀,让大家一起分享;有什么憋屈的事,发泄发泄,让大家安慰一下。毕竟,他们6个人,是一块从凤台村出来的,而且都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在离家一千多里远的这座城市里,他们就成了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