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1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当前大学生成才和就业压力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义,分析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晋光(1975-),男,山西左权人,中北大学服务集团体育场馆中心经理,中北大单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山西太原03005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一面是大批的应往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面是好多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与供给不足。我们应该针对经济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的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改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价等培养机制,通过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实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许多学者在关注和研究。但是时至今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讨和理论构建的初级阶段,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廷和特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视野和时代背景下,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主要有狭义论、泛化论、中介论等。狭义论认为,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泛化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简要组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它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总体性表现。中介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中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它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部要素和全部过程的总和。它反映处于教育模式之下,具体教学方法之上这样一个区间的教育现象,它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模式其余要素运行的基石和指导,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动力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人才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人才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
  
  二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分层次、分类型办学的问题,多数高校都想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都把成为金字塔尖部的大学作为办学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则是追求单一的高标准。各层次、类型的学校都以培养同种人才为目标,“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是对我国高校及其人才培养局面的概括。有人把高校人才培养比喻为“流水生产线”,强调人才标准的单一和统一,但刚性过强,柔性不够,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过剩了,社会不再需要人才了,而是凸显丁,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找不到所需要的大批多样化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在不断地培养出和培养着大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毕业生。由于过分强化、细化了选拔的标准和依据,强调课程的刚性,并且带来教育方法上的“灌输式”和“填充式”,学习者也缺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弹性,一切都是为了考试服务,为了使受教育者能顺利通过迈向更高一层教育的选拔,教育就成了应试教育,这也就是已经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为什么效果不明显的一个根本原因。应该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单一性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但是,要想得到彻底改变,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2 培养过程缺乏刨新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我国高等教育强调知识传承与规范,注重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陈旧。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但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现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这些更新的知识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在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中,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知识差距,有些知识、观点和材料早已为国际所淘汰,在我国却仍然作为主导观点加以传播。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方法进不了教材,学生就无法系统掌握,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是教师单向“灌输式”和“填充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主观地选择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过程,向学生灌注现成的知识结论。这种方法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制度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依然实行的是学年制,学年制的高度结构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必须按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学习,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很少有高校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大多实行的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组合 制度,学生只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而且,我国高校的一些培养制度其基本目的还是控制,强调学生学习和行为以及教师教学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弹性和灵活性不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 培养评价比较单一
  培养评价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导向上。当前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考代评、缺少前置评价、缺少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等问题。在评价导向上最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缺乏对创新的评价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在现代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人学习,而且要肯定各种多元的学习成就,而这一点往往被学校所忽略。学校不应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成就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内外有任何特殊或优良表现,均应得到学校认可。学习成就的多元肯定,将鼓励个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进而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培养目标的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一大批学术型、精英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更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正在“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正在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在采取经济和技术的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因此,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危机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新的多样化建设人才的结构要求,来改变各种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更为紧迫与艰巨。惟有以此为枢纽进行改革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培养过程的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学科的分化和细化,二是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实践证明后者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交叉学科课程,适当增加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供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学生选修,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措施。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和课程的特点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加强调科学研究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它不但强调让学生早日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中去,还强调要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但要形成鼓励学习的大学文化氛围,更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对教师而言,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并积极参与各种课题研究,使学习和研究相互结合,进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对学生而言,应注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入云亦云,讲求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培养制度的创新
  人才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倡实行学分制而不是学年制,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早日毕业,缩短成才时间,也有利于双学位和主辅修制的实施。在制订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意释放和开发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这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立足点。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要从满足学生的发展、成才和就业需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自由、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来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增大“自由度”,让学生有自主安排、积极参与改革的空间,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增大学生的选课自由,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浓厚的成才氛围。二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知识和教育资源千百万倍地膨胀起来,而且完全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学校、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和裁定者的地位逐渐丧失,人们对教育的自主性、选择性要求日益强烈,个性化的、互动的、终生的学习成为必须和可能。在这种前提下,教育不再服务于人才的批量生产,而是提倡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提倡学制多样化、教学个性化、课程综合化和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
  
  4 培养评价的创新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走向多元化。过去的一元化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好坏来评价管理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管理模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大量涌现提供宽松、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和评价导向,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传统的学习评价重视对所教和所学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的评价,这是对“学会”的评价,也是易于操作并容易实现的。在世界各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重新审视学习在学生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中的意义时,“大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已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学会学习”也逐漸成为当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基本指导原则。在美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其中一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除了对“学会”的评价,尤其要强调的是对“会学”的评价,即对学习兴趣、意愿、能力等的评价。传统评价只注重对课程学习的评价,其实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多元学习成就的评价与肯定。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他们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张中
其他文献
目的对宫腔镜辅助治疗月经过多的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48例月经过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8例,分别实施
山西省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农业省份,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及管理不足等问题又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所以,应
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风力发电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能源,它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所以在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得到了十
饮用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资源,所以,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程应受到广泛关注。但就目前而言,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因管理手段不完善、立法不清及水源地自身问题等,致使湖
本文作者将某一供电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输电线路发生风偏问题的原因,最终得出来这样的结论:设计工作者往往未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冒昧的使用复合绝缘子来设计线
我国的泵站数量大,范围广,在工农业的用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泵站数量的增多,泵站的运行能源的消耗量逐渐的增大,并付出了高额的运行成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自体输血与成分输血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肝移植术患者,根据术中行自体输血或者成分输血分成自体输血组和成分输血组,平均每组40例。对比两组问术
机动通信当中,信息传输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为了保证机动通信信息传输的效果,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通信的质量和水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用电的检查工作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虽然电力部门针对这一现象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
中国的街道党组织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变迁。建国初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接管城市并公开和建设基层党组织,但是街道范围内的党建不是重点。计划经济体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