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寓言教学实践中,教师存在对文本的工具性知识重视不够、对作品原文未充分利用、对寓意的理解简单化等问题。为此,从语文教师的素养、语文功用的落实、教学难点突破等角度提出提高小学课堂寓言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课程标准;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寓言进入教材的传统由来已久,寓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 裁,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内容。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为例,人教版5课8则、苏教版7课10则,入选寓言作品共18则。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内容单纯,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这种生动、精练、说理的特点,对于儿童的观念建构、个性熏陶、审美体验的丰富和思维逻辑的训练都有很大的优势。
一、寓言教学的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和想象,获得感知。寓言进入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寓言的内容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的感悟和知识经验的积累,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深刻的间接的经验。同时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受到儿童的喜爱。在说理时,将深刻的道理以拟人夸张等表达手法趣味化、浅易化,特別是譬喻的运用,帮助儿童把复杂化为单纯、抽象变为具体,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纷纭的社会现象,接受一些不易理解的思想和事理。而寓言的想象色彩更是扩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让儿童从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段目标,寓言阅读教学可以达成以下几项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故事阅读,学生会喜欢阅读,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了解故事中的人和事,能完整讲述故事,并能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寓意,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寓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一线教学观察中,笔者收集了22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根据对这些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寓言教学中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大多能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重点放在对寓意的把握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引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体会蕴含道理——拓展延伸。但同时,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寓意的揭示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文本的工具性知识重视不够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偏差,认为寓言的文字简洁,篇幅较为短小,学生理解起来问题不大,于是忽视了对文本的探究,弱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将教学过程简化为读懂故事——明确寓意。
(二)对作品原文未充分利用
综观苏教版和人教版入选的寓言故事,其出处有三:我国古代典籍、名著和西方的《伊索寓言》。出自我国古代典籍和名著的寓言故事,经过编者改编或改写,多以白话文形式呈现,学生在阅读时困难不大。但是进入语文教材中,这些寓言故事就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而以独立故事的面目出现,对学生来说,把握寓意有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多就故事而论寓意,不大考虑如何合理利用故事原文,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寓意。
(三)对寓意的理解简单化
常规单篇寓言教学中,更重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对故事人物的剖析,而对寓意的教学大多采用“贴标签”的方式,让学生囫囵理解,导致深刻隽永的寓言味道被轻描淡写地略过;在这样简单化的寓意理解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训练不够,省略了由故事表象领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一思维过程;同时在教学环节上,对拓展延伸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离开课堂后,仅仅记住了一个故事,自然无法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大大削弱了寓言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寓言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寓言素养
寓言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在儿童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在广泛阅读和学习有关寓言的理论和著作的基础上,对寓言的教学才会有充分的认知。
首先,教师要区分寓言和童话的区别,进而准确把握寓言的 特点。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寓言作品进入教材,必然承载着编辑的意图,所以要领悟编者意图,把握寓言教学的重点。从寓言教材的“课后习题”和“编者意图”来看,朗读训练语感、想象说话表达、会讲故事、联系生活理解寓意等是寓言教学的重点所在。
最后,准确解读寓意。从内容上讲,寓言可以分为哲理寓言和现实寓言,一是议论说理,进行教训和哲理启示;二是讽刺劝诫,揭示社会不良和丑恶。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寓言选文中,其寓意指向可归纳为以下方面:批评某些人的缺点,引人警醒;影射社会现实,对不合理的现象和强权进行讽刺;讲述为人处世的哲学;讲述生活哲理,赞扬劳动创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道理主要围绕“勇敢”“谦虚”“勤劳”“智慧”“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来安排寓言选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来揭示深刻的寓言道理。如《揠苗助长》《牧童和狼》等,这类哲理寓言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去夸大或歪曲事实,否则会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在人际相处方面,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利益和对方互不相让,这样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乌鸦喝水》《蝉和狐狸》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动脑筋方面,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这样才能解决难题甚至转危为安。
(二)凸显语文的功用
寓言故事一旦入选教材,它就具有语文教学的全部意义。寓言教学应该充分依托文本,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多维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从人教版选编的5篇课文8则寓言的“课后习题”看,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概括寓意”“体会人物的想法”“比较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等,这些教学要求必须立足于文本,立足语言文字的学习,才能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低年级学生因理解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感悟寓意。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读懂故事,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培养朗读能力、理解字句的能力,培养语感,并且能够讲述故事。朗读是故事类文本必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寓言教学在强化品读、感悟的基础上,依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巧妙的故事和意境里才能更好地感知寓意。学生可以在情景化的表演中去感悟人物形象,还可以走进文本,通过改编、续编、扩编等与课文对话,从而获得对故事的深层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对语文工具性功能的落实。而对寓意的领悟,教师要进行讲解传授。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提高,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在个人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一定发展,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悟出寓意,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领悟寓意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联系自己进行比照迁移,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的统一,才能真正凸显寓言在语文学习中的功用。
(三)难点突破
寓言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寓意及其中所含哲理,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寓意。但很多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少难点突破意识。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和识 记,而弱化学生领悟把握寓意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冲淡了寓言学习对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忽视了寓言的故事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整节课始终囿于“梳理故事、揭示寓意”这两个问题,其余均是简单的问答和朗读。这样一来,原本内涵丰满的故事就成了干巴巴的事件,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只留下生硬的“寓意”,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寓言教学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从具有表象意义的故事进行深入思考,从感知形象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这样才能让寓意的揭示自然而成。
1.了解学生理解寓言的思维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小学生理解寓意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步提高。在低学段,学生能够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能读懂故事并能够讲出故事,但对寓意的自我领悟有一定困难;中学段,能通过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但思维有局限,囿于就事论理;高学段,能够摆脱具体情节来理解寓意。为此,在对低年级进行寓言教学时重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多复述一些寓言,到了中年级要加强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高年级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逆向思维训练。
2.强化形象感知
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教师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寓意本身,而忽视了揭示寓意的过程。寓言呈现的故事是概括的,没有过多的描绘和复杂的情节,人物又是类型化的。在解读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上下功夫,进而去领悟导致后果或人物不幸结局的原因,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明晰寓意。
特别是教材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一类的讽刺、训诫意味较浓的寓言,要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必须要挖掘人物的“思想痼疾”,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明确寓意。
3.迁移、强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寓言表现手法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方法和手段,说古比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但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某类现象,因而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仅停留在对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的理解上,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为突破小学生知识和思维水平的局限,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寓言的文体特点,使他们明白寓言的针砭所指、讽喻所在。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引导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类似之处,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如《揠苗助长》一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揠苗助长”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多的。请想一想你有没有犯过错误?犯错误有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结果又怎样?这类事情跟“揠苗助长”的故事有哪些相类似的地方?我们应该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举一反三的发散思考,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就可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四)群文阅读,强化寓意理解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寓言篇目的选入有限,而小学阶段有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同时又要对寓言学习有拓展,在课外阅读推荐和指导方面,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原则:扩大视野知识面的阅读、学以致用的阅读、强化寓意理解的阅读,三者应有其一。在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予以同类或是表达手法相同的作品进行群文阅读,这样可以举一反三,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寓言的特点同时又训练了思维,从短小的故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落实寓言教学的而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芊.对语文教材中寓言体系的调适[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
[3]楼琦君.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2).
[4]赵绍利.浅述寓言教学的实践心得[J].科技资讯,2007(11).
[5]楼琦君.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2).
[6]张青民.近30年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综述[J].语文建设,2013(12).
[7]林子敬.小学高年级寓言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5(9).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课程标准;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寓言进入教材的传统由来已久,寓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 裁,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内容。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为例,人教版5课8则、苏教版7课10则,入选寓言作品共18则。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内容单纯,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这种生动、精练、说理的特点,对于儿童的观念建构、个性熏陶、审美体验的丰富和思维逻辑的训练都有很大的优势。
一、寓言教学的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和想象,获得感知。寓言进入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寓言的内容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的感悟和知识经验的积累,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深刻的间接的经验。同时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受到儿童的喜爱。在说理时,将深刻的道理以拟人夸张等表达手法趣味化、浅易化,特別是譬喻的运用,帮助儿童把复杂化为单纯、抽象变为具体,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纷纭的社会现象,接受一些不易理解的思想和事理。而寓言的想象色彩更是扩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让儿童从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段目标,寓言阅读教学可以达成以下几项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故事阅读,学生会喜欢阅读,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了解故事中的人和事,能完整讲述故事,并能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寓意,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寓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一线教学观察中,笔者收集了22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根据对这些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寓言教学中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大多能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重点放在对寓意的把握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引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体会蕴含道理——拓展延伸。但同时,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寓意的揭示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文本的工具性知识重视不够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偏差,认为寓言的文字简洁,篇幅较为短小,学生理解起来问题不大,于是忽视了对文本的探究,弱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将教学过程简化为读懂故事——明确寓意。
(二)对作品原文未充分利用
综观苏教版和人教版入选的寓言故事,其出处有三:我国古代典籍、名著和西方的《伊索寓言》。出自我国古代典籍和名著的寓言故事,经过编者改编或改写,多以白话文形式呈现,学生在阅读时困难不大。但是进入语文教材中,这些寓言故事就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而以独立故事的面目出现,对学生来说,把握寓意有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多就故事而论寓意,不大考虑如何合理利用故事原文,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寓意。
(三)对寓意的理解简单化
常规单篇寓言教学中,更重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对故事人物的剖析,而对寓意的教学大多采用“贴标签”的方式,让学生囫囵理解,导致深刻隽永的寓言味道被轻描淡写地略过;在这样简单化的寓意理解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训练不够,省略了由故事表象领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一思维过程;同时在教学环节上,对拓展延伸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离开课堂后,仅仅记住了一个故事,自然无法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大大削弱了寓言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寓言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寓言素养
寓言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在儿童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在广泛阅读和学习有关寓言的理论和著作的基础上,对寓言的教学才会有充分的认知。
首先,教师要区分寓言和童话的区别,进而准确把握寓言的 特点。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寓言作品进入教材,必然承载着编辑的意图,所以要领悟编者意图,把握寓言教学的重点。从寓言教材的“课后习题”和“编者意图”来看,朗读训练语感、想象说话表达、会讲故事、联系生活理解寓意等是寓言教学的重点所在。
最后,准确解读寓意。从内容上讲,寓言可以分为哲理寓言和现实寓言,一是议论说理,进行教训和哲理启示;二是讽刺劝诫,揭示社会不良和丑恶。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寓言选文中,其寓意指向可归纳为以下方面:批评某些人的缺点,引人警醒;影射社会现实,对不合理的现象和强权进行讽刺;讲述为人处世的哲学;讲述生活哲理,赞扬劳动创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道理主要围绕“勇敢”“谦虚”“勤劳”“智慧”“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来安排寓言选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来揭示深刻的寓言道理。如《揠苗助长》《牧童和狼》等,这类哲理寓言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去夸大或歪曲事实,否则会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在人际相处方面,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利益和对方互不相让,这样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乌鸦喝水》《蝉和狐狸》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动脑筋方面,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这样才能解决难题甚至转危为安。
(二)凸显语文的功用
寓言故事一旦入选教材,它就具有语文教学的全部意义。寓言教学应该充分依托文本,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多维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从人教版选编的5篇课文8则寓言的“课后习题”看,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概括寓意”“体会人物的想法”“比较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等,这些教学要求必须立足于文本,立足语言文字的学习,才能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低年级学生因理解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感悟寓意。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读懂故事,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培养朗读能力、理解字句的能力,培养语感,并且能够讲述故事。朗读是故事类文本必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寓言教学在强化品读、感悟的基础上,依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巧妙的故事和意境里才能更好地感知寓意。学生可以在情景化的表演中去感悟人物形象,还可以走进文本,通过改编、续编、扩编等与课文对话,从而获得对故事的深层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对语文工具性功能的落实。而对寓意的领悟,教师要进行讲解传授。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提高,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在个人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一定发展,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悟出寓意,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领悟寓意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联系自己进行比照迁移,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的统一,才能真正凸显寓言在语文学习中的功用。
(三)难点突破
寓言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寓意及其中所含哲理,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寓意。但很多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少难点突破意识。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和识 记,而弱化学生领悟把握寓意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冲淡了寓言学习对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忽视了寓言的故事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整节课始终囿于“梳理故事、揭示寓意”这两个问题,其余均是简单的问答和朗读。这样一来,原本内涵丰满的故事就成了干巴巴的事件,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只留下生硬的“寓意”,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寓言教学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从具有表象意义的故事进行深入思考,从感知形象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这样才能让寓意的揭示自然而成。
1.了解学生理解寓言的思维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小学生理解寓意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步提高。在低学段,学生能够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能读懂故事并能够讲出故事,但对寓意的自我领悟有一定困难;中学段,能通过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但思维有局限,囿于就事论理;高学段,能够摆脱具体情节来理解寓意。为此,在对低年级进行寓言教学时重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多复述一些寓言,到了中年级要加强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高年级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逆向思维训练。
2.强化形象感知
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教师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寓意本身,而忽视了揭示寓意的过程。寓言呈现的故事是概括的,没有过多的描绘和复杂的情节,人物又是类型化的。在解读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上下功夫,进而去领悟导致后果或人物不幸结局的原因,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明晰寓意。
特别是教材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一类的讽刺、训诫意味较浓的寓言,要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必须要挖掘人物的“思想痼疾”,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明确寓意。
3.迁移、强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寓言表现手法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方法和手段,说古比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但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某类现象,因而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仅停留在对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的理解上,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为突破小学生知识和思维水平的局限,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寓言的文体特点,使他们明白寓言的针砭所指、讽喻所在。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引导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类似之处,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如《揠苗助长》一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揠苗助长”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多的。请想一想你有没有犯过错误?犯错误有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结果又怎样?这类事情跟“揠苗助长”的故事有哪些相类似的地方?我们应该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举一反三的发散思考,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就可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四)群文阅读,强化寓意理解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寓言篇目的选入有限,而小学阶段有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同时又要对寓言学习有拓展,在课外阅读推荐和指导方面,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原则:扩大视野知识面的阅读、学以致用的阅读、强化寓意理解的阅读,三者应有其一。在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予以同类或是表达手法相同的作品进行群文阅读,这样可以举一反三,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寓言的特点同时又训练了思维,从短小的故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落实寓言教学的而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芊.对语文教材中寓言体系的调适[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
[3]楼琦君.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2).
[4]赵绍利.浅述寓言教学的实践心得[J].科技资讯,2007(11).
[5]楼琦君.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2).
[6]张青民.近30年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综述[J].语文建设,2013(12).
[7]林子敬.小学高年级寓言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