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严格地说,拆股或“分割”,是指增加或减少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数量,同时对股价进行调整,使得总市值保持不变的行为。减少股数的拆股,即“逆向拆股”,非常少见,因此本文仅讨论在证券市场上将一股面额较高的股票交换成数股面额较低的股票的拆股行为。股票股利是一种股利分配的形式,它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股票股利的发放与拆股行为在效果上是非常相近的,因为两者只是增加了流通的股票数量、降低了股价而保持总市值的不变,对公司来说,并没有现金流出,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对股东来说除了增加所持股数外也没有直接的收益。因此,对这两种行为造成的市场反应的研究方式是很类似的。此外,转增股本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本,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益,但却增加了股本的规模,因而客观结果与发放股票股利相似。
我国证券市场在1993年之前存在很大比例的拆股行为。拆股以份数形式(拆股比)宣布,比如一拆二(2-for-1 split)就是每一股变成两股,拆股比是2。1993年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之后,我国市场上就不再出现拆股行为,股票股利的发放以及转增股等成为了公司增加在外流通股数的主要手段。股票股利或转增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送股比、转增比)宣布,比如送股比为40%就意味着股东每持有10股就可以获得4股的股票股利。所以,送股比和转增比加1之后在本质上与拆股比是相同的。
上述的几种公司行为仅仅增加了总股数,并未对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产生任何影响,但有趣的是,很多国外研究表明市场对这类行为的总体反应是正面的。一个看似并没有实际意义的举动却如此受到欢迎的市场反应,的确是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那么这样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呢?什么样的理论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现象?公司管理者是否注意到并利用了这一现象?很多相关问题值得探讨。中国从建立股票市场以来拆股、送股等现象出现频繁,但对此的相关研究还很鲜见。本文试图简要回顾一下国外关于这一话题的一些研究结果,以期对中国市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启发。由于国外研究的主要是拆殷行为,因此下文中更多地将只提到拆股,但正如上文所说,拆股与在我国更加普遍的送殷、转增等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而那些研究对我国的实际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大多数支持市场有效的理论都认为股票的需求曲线是水平或非常接近水平的。由于市场上有足够的替代者,在套利者的作用下,任何一支股票的价格都真实反映了股票的实际价值周而股票价格是不会随着股票需求量的扩大而上升的,反之亦然。Myron Seholes在对大宗销售的研究中就持此观点。如果事实确实如此的话,那么拆股后股价显然不应该出现明显的溢价,因为一旦溢价出现,套利者一定能够通过卖出拆股公司的股票,买入其替代者的等额股票获得收益,继而消除溢价。那么股票需求曲线真的水平吗?套利者真的可以如此理想地进行套利吗?Harris and Gurel(1986)和Shleifer(1986)通过研究被新加入S
严格地说,拆股或“分割”,是指增加或减少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数量,同时对股价进行调整,使得总市值保持不变的行为。减少股数的拆股,即“逆向拆股”,非常少见,因此本文仅讨论在证券市场上将一股面额较高的股票交换成数股面额较低的股票的拆股行为。股票股利是一种股利分配的形式,它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股票股利的发放与拆股行为在效果上是非常相近的,因为两者只是增加了流通的股票数量、降低了股价而保持总市值的不变,对公司来说,并没有现金流出,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对股东来说除了增加所持股数外也没有直接的收益。因此,对这两种行为造成的市场反应的研究方式是很类似的。此外,转增股本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本,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益,但却增加了股本的规模,因而客观结果与发放股票股利相似。
我国证券市场在1993年之前存在很大比例的拆股行为。拆股以份数形式(拆股比)宣布,比如一拆二(2-for-1 split)就是每一股变成两股,拆股比是2。1993年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之后,我国市场上就不再出现拆股行为,股票股利的发放以及转增股等成为了公司增加在外流通股数的主要手段。股票股利或转增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送股比、转增比)宣布,比如送股比为40%就意味着股东每持有10股就可以获得4股的股票股利。所以,送股比和转增比加1之后在本质上与拆股比是相同的。
上述的几种公司行为仅仅增加了总股数,并未对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产生任何影响,但有趣的是,很多国外研究表明市场对这类行为的总体反应是正面的。一个看似并没有实际意义的举动却如此受到欢迎的市场反应,的确是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那么这样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呢?什么样的理论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现象?公司管理者是否注意到并利用了这一现象?很多相关问题值得探讨。中国从建立股票市场以来拆股、送股等现象出现频繁,但对此的相关研究还很鲜见。本文试图简要回顾一下国外关于这一话题的一些研究结果,以期对中国市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启发。由于国外研究的主要是拆殷行为,因此下文中更多地将只提到拆股,但正如上文所说,拆股与在我国更加普遍的送殷、转增等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而那些研究对我国的实际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大多数支持市场有效的理论都认为股票的需求曲线是水平或非常接近水平的。由于市场上有足够的替代者,在套利者的作用下,任何一支股票的价格都真实反映了股票的实际价值周而股票价格是不会随着股票需求量的扩大而上升的,反之亦然。Myron Seholes在对大宗销售的研究中就持此观点。如果事实确实如此的话,那么拆股后股价显然不应该出现明显的溢价,因为一旦溢价出现,套利者一定能够通过卖出拆股公司的股票,买入其替代者的等额股票获得收益,继而消除溢价。那么股票需求曲线真的水平吗?套利者真的可以如此理想地进行套利吗?Harris and Gurel(1986)和Shleifer(1986)通过研究被新加入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