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的意义,不用赘述。那究竟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我姑且不谈一堂好课的标准,先结合自己的教改经验以及许多语文同仁的认识,谈一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易走入的几种误区。
一、语文课“变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有些语文课,课堂上又是音乐,又是书画,又是舞蹈,又是课件,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其结果是看似内容丰富,但语文本身的内容被忽略,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一堂语文课如果把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本质,而进行的品德和价值观教育,那就远离了语文课的本质。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了解语意和文字结合构成的深层次的表达,明白怎样的言语形式承载怎样的思想内涵。总之,语文课的目的是获取语文的营养。如有的老师在教《紫藤罗瀑布》一课时,用大量的画面展示藤罗花的生长过程及各部分构成,甚至引出它是什么花科……这就是明显偏离了“语文味”,如果我们不去关心所选文章在本册书中的“语文”意图,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样的语文课就变了味。
二、表面热闹,实则低效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型学习模式,但有的教师误解合作即讨论——全体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甚至认为,没有讨论就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一堂好课。课堂上看似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实则哗噪有余,浮泛浅表。语文课过心比过耳更重要,课堂上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和思考,有时候沉静比活跃更为需要,这就必须沉下心来,或静静阅读,或独立思考,见问题就讨论的语文课,表面看似热闹,实则低效。
三、教师的作用淡化
我们在许多的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时间自读讨论,最终结果是:甲对,乙也没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都没错,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仍是似懂非懂。
最近我到山东某学校学习课改经验,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但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阐述时,连着几个同学的表述都出现错误,但一直到下课,教师在一旁都未发一言进行引导点拨。下课后,我问该老师为何不给学生指正,该老师答道:“这样能保持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实这就由原来机械、单一地解读文本变为对文本解读的不尊重。一堂课,学生七嘴八舌,看似思维活跃,殊不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走向歧途。我个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更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在学生打嘴仗,曲解、误读文本时及时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
四、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有些教师认为,一堂好课必用多媒体,更有甚者,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课堂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有的教师在课件中采用了大量与文本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以多媒体信息的展示取代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品味,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背离了大纲要求,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述、挖掘和共鸣,这样的课堂只能让人感到热闹和空洞。
总之,语文课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的。一堂语文课不该只是一种结构,一种模式,而是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千姿百态的,只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一、语文课“变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有些语文课,课堂上又是音乐,又是书画,又是舞蹈,又是课件,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其结果是看似内容丰富,但语文本身的内容被忽略,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一堂语文课如果把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本质,而进行的品德和价值观教育,那就远离了语文课的本质。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了解语意和文字结合构成的深层次的表达,明白怎样的言语形式承载怎样的思想内涵。总之,语文课的目的是获取语文的营养。如有的老师在教《紫藤罗瀑布》一课时,用大量的画面展示藤罗花的生长过程及各部分构成,甚至引出它是什么花科……这就是明显偏离了“语文味”,如果我们不去关心所选文章在本册书中的“语文”意图,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样的语文课就变了味。
二、表面热闹,实则低效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型学习模式,但有的教师误解合作即讨论——全体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甚至认为,没有讨论就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一堂好课。课堂上看似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实则哗噪有余,浮泛浅表。语文课过心比过耳更重要,课堂上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和思考,有时候沉静比活跃更为需要,这就必须沉下心来,或静静阅读,或独立思考,见问题就讨论的语文课,表面看似热闹,实则低效。
三、教师的作用淡化
我们在许多的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时间自读讨论,最终结果是:甲对,乙也没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都没错,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仍是似懂非懂。
最近我到山东某学校学习课改经验,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但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阐述时,连着几个同学的表述都出现错误,但一直到下课,教师在一旁都未发一言进行引导点拨。下课后,我问该老师为何不给学生指正,该老师答道:“这样能保持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实这就由原来机械、单一地解读文本变为对文本解读的不尊重。一堂课,学生七嘴八舌,看似思维活跃,殊不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走向歧途。我个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更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在学生打嘴仗,曲解、误读文本时及时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
四、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有些教师认为,一堂好课必用多媒体,更有甚者,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课堂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有的教师在课件中采用了大量与文本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以多媒体信息的展示取代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品味,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背离了大纲要求,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述、挖掘和共鸣,这样的课堂只能让人感到热闹和空洞。
总之,语文课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的。一堂语文课不该只是一种结构,一种模式,而是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千姿百态的,只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才是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