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培珽简介】
她,毕业于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决定成为全职妈妈。在用心陪伴一对儿女成长的过程中,深感在亲子教育上“用对方法”的重要性,于是将亲身的教养经验整理研究,自创“爱孩子也爱自己的7堂课”教养策略,在幼儿园、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之间积极推广,举行演讲并接受咨询。
她一边养育孩子一边写作,先后写了《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管教啊,管教》《汪培珽手记:金汤匙里的毒药》等作品。她写的书都很畅销,而她也成为教养孩子、培养孩子的专家。她建议给孩子阅读的中英文书单,家长趋之若鹜。她举办的孩子教养课程讲座,教化与启迪了无数家长。
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机会生养两个孩子。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手足相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二宝出生的头几年,几乎所有生了二胎的父母都不得不经历一个相对痛苦的阶段:两个孩子你争我抢、大哭小叫。因此,二胎教育稍不留意,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影响他们的手足亲情。如何避免成为将来“手足相怨”的罪魁祸首,台湾亲子作家汪培珽的育儿故事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手足亲情并非天生
汪培珽曾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攻读MBA,1999年,她和先生进入台北市一家投行工作。此后几年,汪培珽的儿女陆续出生,她体会到身为人母的快乐,觉得人生真正的快乐并非工作上的成就,而是细心陪伴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于是,在女儿3岁、儿子1岁那年,她辞去工作,回家做了全职妈妈。
刚成为全职妈妈的头两年,汪培珽被两个小家伙折磨得苦不堪言,简直要疯掉。两个孩子争风吃醋、相互吵闹的事情天天发生,比如,两个孩子常常同时向妈妈索抱,因为这就能发展成一场姐弟大战;再如,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玩具,一旦一个孩子对它产生了兴趣,另一个马上会来争抢,这又是一场姐弟大战;又比如,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后,弟弟在吃梨的时候主动把大的让给了姐姐,然而这感人的画面没持续多久,弟弟马上就用木棍敲姐姐的头,埋怨道:“为什么我让你梨吃,你却不让我糖果?”弄得一旁的汪培珽哭笑不得。
面对争闹不休的两个孩子,汪培珽有些自责,两个孩子这么爱争抢,是不是自己育儿无方?为此,她整日忧心忡忡,甚至开始怀疑当初决定要两个孩子是不是有些自不量力。
正在汪培珽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朋友的诉苦令她释怀了。这个朋友诉苦说,当初为了让家里的女儿能够接纳刚出生的弟弟,为顾全姐姐的感受,不让姐姐吃醋,她和先生做了这么几件事:他们同意姐姐继续睡在爸妈房间的大床上,而刚出生的弟弟则睡在隔壁的保姆房间;姐姐放学回家,妈妈就陪姐姐,等姐姐白天去上学之后,妈妈才陪弟弟;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姐姐身上,弟弟基本上由保姆照顾。朋友说,她这么做是不得已,因为从弟弟出生那天起,她只要一抱弟弟,姐姐就大哭不止,所以她只能将两个孩子分开养,以免看到手足相争的场面,心里难受。
谁知,就在弟弟满1岁的时候,朋友家还是彻底失控了。尽管百般照顾姐姐的感受,但是姐姐的嫉妒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加强烈,最后发展到只要姐姐在家,朋友就不敢碰弟弟,不敢跟弟弟多说话,否则姐姐就大哭大叫,甚至会在父母不在的时候掐弟弟或者扔掉弟弟的玩具。
从这个朋友的遭遇中,汪培珽意识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好,没发展到这么恶劣的一步,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同时,她也清楚地知道:手足相亲并非天生,尤其在现代家庭里,孩子一出生就是家里的焦点,受到全家人的呵护和照顾。这样长大的孩子,面对弟妹的出生,要开始学习与人分享,当然不容易。
想通了这一点,汪培珽不再自怨自艾,开始坦然面对家中两个小家伙的争抢吵闹。因为她知道,这是他们共同成长、学会尊重彼此的必经阶段。在一个家庭生活的两个孩子要想和睦相处,彼此让步、磨合是肯定会有的,而作为母亲,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们平等的尊重和爱,以及足够的耐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通道理容易,真正做到不易。实际上,面对两个孩子每天琐碎的争抢吵闹,就是包拯再世恐怕也难判公允。这可怎么办?汪培珽发现,许多父母为调停孩子之间的纠纷,常常要求“大的必须让着小的”,“你是哥哥,你就要让着弟弟”或者“你是姐姐,怎么可以让妹妹哭呢”。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汪培珽就觉得很不对劲。在她看来,事情只分对错,怎么能用年纪的大小来分呢?这样一味地偏袒小的,大的心里怎么会不怨恨、不嫉妒呢?虽然“大的要让着小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在生活中比较好用,常常帮父母们不费脑筋就把孩子之间的争端解决了,但是汪培珽从不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说。她知道这招好用,但是她也明白,在教养孩子上,有些灵丹妙药偏偏是毒药,等到察觉中毒太深,谁都无法帮你找到解药。如果认为“大的要让着小的”是天经地义的,时间久了,老大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甚至会想:“只要让我逮到机会,我一定要报仇雪恨。”同样,小的也马上学会了一件事:“这是欺负哥哥或姐姐的妙招。”于是,亲情全无,而手足之争没完没了。
那么,孩子之间的争端要如何解决才好呢?汪培珽通常会将问题还给孩子。比如,手里只有一块糖果时,她会对姐弟俩说:“妈妈只有一块糖果,你们看怎么办?”当姐弟俩同时让妈妈抱时,她会说:“妈妈没有办法一次抱两个孩子,你们看怎么办?”如果两个孩子还是争持不下,她会提议:“那我们轮流来好不好?”如果还是无法达成协议,汪培珽的答案通常是:“既然你们两个达不成协议,那么两个人都没有。”
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妈妈处理事情的原则是“只对事,不对人”,不管年纪大小,做错事的一方肯定是要接受处罚的一方。这样处理问题就简单了,孩子轻松,父母也轻松。结果,两个孩子慢慢摸透了妈妈的脾气,与其“两个人都没有”,不如自己先达成协议,至少这样自己的愿望还能实现,不会落空。
事实上,孩子们争的只是“公平”。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公平,往往是决定手足能否情深的关键。一个家庭中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必定是在父母的接纳中磨合了无数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充分领教了对手的脾气性格,也早已预见了各种争抢的后果,最后连尝试去吵的心思也没有了。汪培珽知道,唯有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才能帮助年幼的孩子们慢慢总结出真正适用的手足相处之道。 汪培珽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如果她正抱着弟弟哄他睡觉,绝不会因为姐姐的无理取闹而把弟弟丢下,即使那时候弟弟还只是个襁褓里的婴儿,啥也不知道。她唯一能做的妥协是,抱着弟弟面朝姐姐,陪她说说话或是看着她做她想做的事情。一开始,姐姐当然不买账,但是十次、二十次以后,姐姐终于认可“妈妈抱弟弟”是正常的事情。等再看到妈妈抱着弟弟时,她干脆啥也不要求,直接拿故事书坐在边上念故事给妈妈听。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一把抢过弟弟心爱的玩具,惹得弟弟大哭,汪培珽也不会一听见哭声就斥责姐姐,而是挑一样姐姐心爱的玩具递给弟弟:“她玩你的玩具,那你就玩她的玩具好了。”如果姐姐不同意,她就说:“随便抢别人心爱的东西,这是妈妈跟你学的啊!”这招非常有效,通常姐姐会立刻把玩具还给弟弟,同时不忘记把自己的玩具拿回来。如此十次、二十次以后,姐姐再也不会动手抢弟弟的玩具了。因为她知道,一旦动手,自己心爱的玩具就保不住了。
在汪培珽态度坚定,且从不例外的教养下,姐弟俩争抢哭闹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了。姐姐比弟弟的口齿要伶俐,她常常主动找弟弟商量:“弟弟,这个动画片很好看,你看姐姐选的动画片,我就给你吃我的巧克力。”好吃的弟弟常常禁不住诱惑答应了,于是两个孩子各得其所。
碰到姐弟俩想要同一个东西时,两人索性跳过争抢步骤,直接“谈判”或者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而解决问题的这些方法,如果没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养,孩子们是不可能学会的。
别拿手足当榜样
在培养孩子的手足亲情时,还有一件事是汪培珽打死也不做的,那就是——拿手足当榜样。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能自己上厕所了。”“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你看姐姐成绩多好。”这些拿孩子作比较的话在每一个二胎家庭里几乎都能听到。不少父母认为,拿手足做榜样不是让孩子学有目标吗?而且这个目标近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多好啊!
但是汪培珽不认同这样的教子理念,她认为:榜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而大多数父母在说出以上用手足当榜样的话语时,重点不是树立榜样,而是批评、贬低那个表现不好的孩子,甚至只是出气。殊不知,这种批评,实际上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凶手。
汪培珽的女儿水性极好,5岁时就敢往泳池的深水区跳;可儿子快7岁了,连洗澡水冲到头上都要哇哇大叫。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儿子从小就自己睡一个房间,不哭不闹;而女儿8岁了,却怕黑怕得要死,晚上睡觉要开灯,就这样,还常常半夜喊着找妈妈。
作为母亲,汪培珽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清楚他们各自的长处短处。同样,作为亲姐弟,难道姐姐如何,弟弟会不知道吗?弟弟如何,姐姐会不清楚吗?既然两个孩子对彼此的长处短处都一清二楚,父母又何必说破呢?其实,两个孩子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彼此模仿,如果被父母这么一比较,反而给搞砸了。
汪培珽的一个朋友坦诚地告诉过她一个惊人的事实:他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得知哥哥考大学落榜了。因为父母终于没法再拿哥哥教育自己了。朋友的话让汪培珽无限悲哀,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反映在言语上,不仅伤了手足感情,更伤了孩子的心。哪个孩子不想赢得父母的欢心呢?看来,不拿兄弟姐妹当武器批评孩子,是“兄弟不相争”的基础。因此,在生活中,汪培珽对孩子们说话时,绝对不把姐弟俩中的任何一个牵扯进来当榜样,孩子之间自然就不会有嫉妒和怨恨了。
如今,汪培珽的一双儿女已经度过了那段令她抓狂的磨合期,取而代之的是姐弟俩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美好画面。下雨天不出门,两个孩子可以从早玩到晚;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连一向不表露情感的先生都忍不住感慨:“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这句话,大概是对汪培珽作为母亲的最大褒奖了。
如今,拥有两个孩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和向往,孩子们也确实能给家庭带来很多快乐。然而,在汪培珽看来,这份美好不会从天而降,想要享受这份美好,父母们一定要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包容和平等、尊重的爱。因为只有父母的公允,才是孩子们心平气和走完人生的最大动力。
【编辑:杨子】
她,毕业于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决定成为全职妈妈。在用心陪伴一对儿女成长的过程中,深感在亲子教育上“用对方法”的重要性,于是将亲身的教养经验整理研究,自创“爱孩子也爱自己的7堂课”教养策略,在幼儿园、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之间积极推广,举行演讲并接受咨询。
她一边养育孩子一边写作,先后写了《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管教啊,管教》《汪培珽手记:金汤匙里的毒药》等作品。她写的书都很畅销,而她也成为教养孩子、培养孩子的专家。她建议给孩子阅读的中英文书单,家长趋之若鹜。她举办的孩子教养课程讲座,教化与启迪了无数家长。
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机会生养两个孩子。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手足相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二宝出生的头几年,几乎所有生了二胎的父母都不得不经历一个相对痛苦的阶段:两个孩子你争我抢、大哭小叫。因此,二胎教育稍不留意,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影响他们的手足亲情。如何避免成为将来“手足相怨”的罪魁祸首,台湾亲子作家汪培珽的育儿故事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手足亲情并非天生
汪培珽曾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攻读MBA,1999年,她和先生进入台北市一家投行工作。此后几年,汪培珽的儿女陆续出生,她体会到身为人母的快乐,觉得人生真正的快乐并非工作上的成就,而是细心陪伴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于是,在女儿3岁、儿子1岁那年,她辞去工作,回家做了全职妈妈。
刚成为全职妈妈的头两年,汪培珽被两个小家伙折磨得苦不堪言,简直要疯掉。两个孩子争风吃醋、相互吵闹的事情天天发生,比如,两个孩子常常同时向妈妈索抱,因为这就能发展成一场姐弟大战;再如,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玩具,一旦一个孩子对它产生了兴趣,另一个马上会来争抢,这又是一场姐弟大战;又比如,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后,弟弟在吃梨的时候主动把大的让给了姐姐,然而这感人的画面没持续多久,弟弟马上就用木棍敲姐姐的头,埋怨道:“为什么我让你梨吃,你却不让我糖果?”弄得一旁的汪培珽哭笑不得。
面对争闹不休的两个孩子,汪培珽有些自责,两个孩子这么爱争抢,是不是自己育儿无方?为此,她整日忧心忡忡,甚至开始怀疑当初决定要两个孩子是不是有些自不量力。
正在汪培珽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朋友的诉苦令她释怀了。这个朋友诉苦说,当初为了让家里的女儿能够接纳刚出生的弟弟,为顾全姐姐的感受,不让姐姐吃醋,她和先生做了这么几件事:他们同意姐姐继续睡在爸妈房间的大床上,而刚出生的弟弟则睡在隔壁的保姆房间;姐姐放学回家,妈妈就陪姐姐,等姐姐白天去上学之后,妈妈才陪弟弟;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姐姐身上,弟弟基本上由保姆照顾。朋友说,她这么做是不得已,因为从弟弟出生那天起,她只要一抱弟弟,姐姐就大哭不止,所以她只能将两个孩子分开养,以免看到手足相争的场面,心里难受。
谁知,就在弟弟满1岁的时候,朋友家还是彻底失控了。尽管百般照顾姐姐的感受,但是姐姐的嫉妒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加强烈,最后发展到只要姐姐在家,朋友就不敢碰弟弟,不敢跟弟弟多说话,否则姐姐就大哭大叫,甚至会在父母不在的时候掐弟弟或者扔掉弟弟的玩具。
从这个朋友的遭遇中,汪培珽意识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好,没发展到这么恶劣的一步,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同时,她也清楚地知道:手足相亲并非天生,尤其在现代家庭里,孩子一出生就是家里的焦点,受到全家人的呵护和照顾。这样长大的孩子,面对弟妹的出生,要开始学习与人分享,当然不容易。
想通了这一点,汪培珽不再自怨自艾,开始坦然面对家中两个小家伙的争抢吵闹。因为她知道,这是他们共同成长、学会尊重彼此的必经阶段。在一个家庭生活的两个孩子要想和睦相处,彼此让步、磨合是肯定会有的,而作为母亲,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们平等的尊重和爱,以及足够的耐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通道理容易,真正做到不易。实际上,面对两个孩子每天琐碎的争抢吵闹,就是包拯再世恐怕也难判公允。这可怎么办?汪培珽发现,许多父母为调停孩子之间的纠纷,常常要求“大的必须让着小的”,“你是哥哥,你就要让着弟弟”或者“你是姐姐,怎么可以让妹妹哭呢”。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汪培珽就觉得很不对劲。在她看来,事情只分对错,怎么能用年纪的大小来分呢?这样一味地偏袒小的,大的心里怎么会不怨恨、不嫉妒呢?虽然“大的要让着小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在生活中比较好用,常常帮父母们不费脑筋就把孩子之间的争端解决了,但是汪培珽从不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说。她知道这招好用,但是她也明白,在教养孩子上,有些灵丹妙药偏偏是毒药,等到察觉中毒太深,谁都无法帮你找到解药。如果认为“大的要让着小的”是天经地义的,时间久了,老大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甚至会想:“只要让我逮到机会,我一定要报仇雪恨。”同样,小的也马上学会了一件事:“这是欺负哥哥或姐姐的妙招。”于是,亲情全无,而手足之争没完没了。
那么,孩子之间的争端要如何解决才好呢?汪培珽通常会将问题还给孩子。比如,手里只有一块糖果时,她会对姐弟俩说:“妈妈只有一块糖果,你们看怎么办?”当姐弟俩同时让妈妈抱时,她会说:“妈妈没有办法一次抱两个孩子,你们看怎么办?”如果两个孩子还是争持不下,她会提议:“那我们轮流来好不好?”如果还是无法达成协议,汪培珽的答案通常是:“既然你们两个达不成协议,那么两个人都没有。”
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妈妈处理事情的原则是“只对事,不对人”,不管年纪大小,做错事的一方肯定是要接受处罚的一方。这样处理问题就简单了,孩子轻松,父母也轻松。结果,两个孩子慢慢摸透了妈妈的脾气,与其“两个人都没有”,不如自己先达成协议,至少这样自己的愿望还能实现,不会落空。
事实上,孩子们争的只是“公平”。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公平,往往是决定手足能否情深的关键。一个家庭中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必定是在父母的接纳中磨合了无数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充分领教了对手的脾气性格,也早已预见了各种争抢的后果,最后连尝试去吵的心思也没有了。汪培珽知道,唯有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才能帮助年幼的孩子们慢慢总结出真正适用的手足相处之道。 汪培珽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如果她正抱着弟弟哄他睡觉,绝不会因为姐姐的无理取闹而把弟弟丢下,即使那时候弟弟还只是个襁褓里的婴儿,啥也不知道。她唯一能做的妥协是,抱着弟弟面朝姐姐,陪她说说话或是看着她做她想做的事情。一开始,姐姐当然不买账,但是十次、二十次以后,姐姐终于认可“妈妈抱弟弟”是正常的事情。等再看到妈妈抱着弟弟时,她干脆啥也不要求,直接拿故事书坐在边上念故事给妈妈听。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一把抢过弟弟心爱的玩具,惹得弟弟大哭,汪培珽也不会一听见哭声就斥责姐姐,而是挑一样姐姐心爱的玩具递给弟弟:“她玩你的玩具,那你就玩她的玩具好了。”如果姐姐不同意,她就说:“随便抢别人心爱的东西,这是妈妈跟你学的啊!”这招非常有效,通常姐姐会立刻把玩具还给弟弟,同时不忘记把自己的玩具拿回来。如此十次、二十次以后,姐姐再也不会动手抢弟弟的玩具了。因为她知道,一旦动手,自己心爱的玩具就保不住了。
在汪培珽态度坚定,且从不例外的教养下,姐弟俩争抢哭闹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了。姐姐比弟弟的口齿要伶俐,她常常主动找弟弟商量:“弟弟,这个动画片很好看,你看姐姐选的动画片,我就给你吃我的巧克力。”好吃的弟弟常常禁不住诱惑答应了,于是两个孩子各得其所。
碰到姐弟俩想要同一个东西时,两人索性跳过争抢步骤,直接“谈判”或者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而解决问题的这些方法,如果没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养,孩子们是不可能学会的。
别拿手足当榜样
在培养孩子的手足亲情时,还有一件事是汪培珽打死也不做的,那就是——拿手足当榜样。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能自己上厕所了。”“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你看姐姐成绩多好。”这些拿孩子作比较的话在每一个二胎家庭里几乎都能听到。不少父母认为,拿手足做榜样不是让孩子学有目标吗?而且这个目标近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多好啊!
但是汪培珽不认同这样的教子理念,她认为:榜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而大多数父母在说出以上用手足当榜样的话语时,重点不是树立榜样,而是批评、贬低那个表现不好的孩子,甚至只是出气。殊不知,这种批评,实际上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凶手。
汪培珽的女儿水性极好,5岁时就敢往泳池的深水区跳;可儿子快7岁了,连洗澡水冲到头上都要哇哇大叫。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儿子从小就自己睡一个房间,不哭不闹;而女儿8岁了,却怕黑怕得要死,晚上睡觉要开灯,就这样,还常常半夜喊着找妈妈。
作为母亲,汪培珽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清楚他们各自的长处短处。同样,作为亲姐弟,难道姐姐如何,弟弟会不知道吗?弟弟如何,姐姐会不清楚吗?既然两个孩子对彼此的长处短处都一清二楚,父母又何必说破呢?其实,两个孩子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彼此模仿,如果被父母这么一比较,反而给搞砸了。
汪培珽的一个朋友坦诚地告诉过她一个惊人的事实:他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得知哥哥考大学落榜了。因为父母终于没法再拿哥哥教育自己了。朋友的话让汪培珽无限悲哀,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反映在言语上,不仅伤了手足感情,更伤了孩子的心。哪个孩子不想赢得父母的欢心呢?看来,不拿兄弟姐妹当武器批评孩子,是“兄弟不相争”的基础。因此,在生活中,汪培珽对孩子们说话时,绝对不把姐弟俩中的任何一个牵扯进来当榜样,孩子之间自然就不会有嫉妒和怨恨了。
如今,汪培珽的一双儿女已经度过了那段令她抓狂的磨合期,取而代之的是姐弟俩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美好画面。下雨天不出门,两个孩子可以从早玩到晚;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连一向不表露情感的先生都忍不住感慨:“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这句话,大概是对汪培珽作为母亲的最大褒奖了。
如今,拥有两个孩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和向往,孩子们也确实能给家庭带来很多快乐。然而,在汪培珽看来,这份美好不会从天而降,想要享受这份美好,父母们一定要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包容和平等、尊重的爱。因为只有父母的公允,才是孩子们心平气和走完人生的最大动力。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