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泼尼松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01月至2015年03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4例(92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45耳,给予常规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和观察组(42例47耳,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9.36%(42/47)与对照组75.56%(34/4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应用泼尼松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泼尼松 分泌性中耳炎 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的多发病,为一种中耳分化脓性炎性疾病,可造成听力损伤,影响患者言语语言发育。糖皮质激素有利于消除炎症介质[1],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男45例,女39例,均为2013年01月至2015年0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耳堵塞等临床症状,检查均见鼓膜内陷、具有较差的活动度、较混浊的色泽等,听力检查均为传导性聋,声导抗测试股室压曲线呈负压型等,均知情同意;将伴有感音性聋、有良恶性肿瘤存在于鼻咽部等的患者排除。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42.5±11.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45耳)和观察组(42例,47耳),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鼓膜穿刺抽液治疗,让患者取坐位,为其外耳道皮肤清洁消毒,无麻下运用1ml注射器将5号长针头连接起来,在鼓膜前下象限进行鼓膜穿刺,固定后以缓慢的速度回抽,尽可能地将鼓室内积液吸出来。嘱咐的患者鼓膜针孔没有痊愈之前避免耳道进水,以对中耳的化脓性感染进行有效的防止;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基础上的泼尼松治疗,鼓膜穿刺抽液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患者泼尼松鼓室内注射,每次0.2-0.3ml波尼松;两组治疗过程中均给予患者同时应用1%麻黄素滴鼻,并口服地塞米松及科学合理的抗生素。复查如果患者经穿刺有积液,则给予其再次注药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症状消失、听力恢复且鼓膜颜色正常,则为痊愈;症状及听力明显改善,鼓膜颜色接近正常,内陷现象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双输入法录入Excel表格,运用PEMS3.1软件处理,临床疗效以率表示,两样本间数据比较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27例,有效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6%(42/47);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1例,有效1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56%(34/4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数医学学者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等是其主要病因[2]。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免疫反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医学实验发现,和正常人相比,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和血清具有较高的lgE和白介素-4水平,其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主要的耳粘液,而I型變态反应的重要标志是lgE及嗜酸粒细胞[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I型变态反应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分泌性中耳炎。近年来,更多的相关医学学者认为,中耳粘液中沉着着Ⅲ型变态反应的免疫复合物,会引发炎症,对毛细血管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性,最终引发其渗出[4]。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临床通常采用和免疫反应相关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全身或局部用药治疗,其中中耳穿刺具有微创性,更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更易赢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在门诊治疗中极为适用。联合应用中耳穿刺方法和泼尼松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中耳腔中注入泼尼松,使病变部位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浓度,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具有相对较小的用药量及全身不良反应,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中耳腔内治疗作用[5]。从我院本次结果来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泼尼松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89.36%(42/47),与对照组75.56%(34/45)相比,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应用泼尼松能提升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泼尼松鼓室内注射治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斌.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25):138-139.
[2]伍红良,谢玉蓉.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J].华夏医学,2014,27(2):151-153.
[3]涂澄宇,彭佳.中耳炎病因、治疗及预防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6):127-128.
[4]王春芳,梁凤英,贺红.IL-4及IgE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的表达[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20(19):896.
[5]周涵,陈智斌,王登元等. 口服和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6):560-562.
作者简介:陈志波,男,汉族,1977年11月26日生,贵州遵义人,住院医师,进主治医师,大学本科,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关键词】 泼尼松 分泌性中耳炎 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的多发病,为一种中耳分化脓性炎性疾病,可造成听力损伤,影响患者言语语言发育。糖皮质激素有利于消除炎症介质[1],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男45例,女39例,均为2013年01月至2015年0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耳堵塞等临床症状,检查均见鼓膜内陷、具有较差的活动度、较混浊的色泽等,听力检查均为传导性聋,声导抗测试股室压曲线呈负压型等,均知情同意;将伴有感音性聋、有良恶性肿瘤存在于鼻咽部等的患者排除。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42.5±11.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45耳)和观察组(42例,47耳),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鼓膜穿刺抽液治疗,让患者取坐位,为其外耳道皮肤清洁消毒,无麻下运用1ml注射器将5号长针头连接起来,在鼓膜前下象限进行鼓膜穿刺,固定后以缓慢的速度回抽,尽可能地将鼓室内积液吸出来。嘱咐的患者鼓膜针孔没有痊愈之前避免耳道进水,以对中耳的化脓性感染进行有效的防止;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基础上的泼尼松治疗,鼓膜穿刺抽液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患者泼尼松鼓室内注射,每次0.2-0.3ml波尼松;两组治疗过程中均给予患者同时应用1%麻黄素滴鼻,并口服地塞米松及科学合理的抗生素。复查如果患者经穿刺有积液,则给予其再次注药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症状消失、听力恢复且鼓膜颜色正常,则为痊愈;症状及听力明显改善,鼓膜颜色接近正常,内陷现象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双输入法录入Excel表格,运用PEMS3.1软件处理,临床疗效以率表示,两样本间数据比较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27例,有效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6%(42/47);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1例,有效1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56%(34/4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数医学学者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等是其主要病因[2]。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免疫反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医学实验发现,和正常人相比,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和血清具有较高的lgE和白介素-4水平,其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主要的耳粘液,而I型變态反应的重要标志是lgE及嗜酸粒细胞[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I型变态反应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分泌性中耳炎。近年来,更多的相关医学学者认为,中耳粘液中沉着着Ⅲ型变态反应的免疫复合物,会引发炎症,对毛细血管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性,最终引发其渗出[4]。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临床通常采用和免疫反应相关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全身或局部用药治疗,其中中耳穿刺具有微创性,更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更易赢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在门诊治疗中极为适用。联合应用中耳穿刺方法和泼尼松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中耳腔中注入泼尼松,使病变部位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浓度,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具有相对较小的用药量及全身不良反应,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中耳腔内治疗作用[5]。从我院本次结果来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泼尼松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89.36%(42/47),与对照组75.56%(34/45)相比,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应用泼尼松能提升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泼尼松鼓室内注射治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斌.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25):138-139.
[2]伍红良,谢玉蓉.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J].华夏医学,2014,27(2):151-153.
[3]涂澄宇,彭佳.中耳炎病因、治疗及预防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6):127-128.
[4]王春芳,梁凤英,贺红.IL-4及IgE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的表达[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20(19):896.
[5]周涵,陈智斌,王登元等. 口服和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6):560-562.
作者简介:陈志波,男,汉族,1977年11月26日生,贵州遵义人,住院医师,进主治医师,大学本科,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