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日常活动中的各个角落,在讲堂教习上也得到普遍运用。小学是数学教习的初始阶段,既是基础的累积,又有兴趣的培育。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学校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收获了成果也累积了经验,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本文整理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讲习相融合的基本理论,分析出整合的原则与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原则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其运用促进了多个行业的发展,其中也包含教育行业。将该技术与小学数学相融合已变成新形势下课堂讲习的一种趋势。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能使学生改变数学科目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两者整合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关于二者的整合我们必须要确认将二者融合展开教习的最终目的,如此才能提升讲习的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讲习的目标。在传统的数学授课中,虽然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也能够令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但如果把信息技术运用进来,将会更深入、更高效地达到目的[1]。当然,使用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一定到处理得当,否则也有达到反效果的可能性。比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授课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们展示多姿多彩的内容,有可能会使学生过于关注情景而分神,所以教师们授课时需注意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握住学生的精力分配。
(二)全程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讲习的融合过程中,要想做到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成长,就必须确保在课堂里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有关信息技术性的教习活动。而要想该技术在数学讲堂上得到效果最大化,则需要保证全程性的宗旨原则。这项原则是指让信息技术参与到讲习的全部阶段。比如教师在课前准备教案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令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建设巩固知识的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数学,这样对教学者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者的研习效率都能有所提升[2]。
(三)简单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便利的,同时也是复杂多变的,简单性原则是指选择信息技术中简单易懂的部分,以达到高效率教学的目的。例如利用PPT、WORD、FLASH等常用办公软件去展示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使用几何图形画板,加深学生对空间几何的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也是需要掌握的,教师应化繁为简选择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技术。
二、两者整合的模式
(一)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如何划分重点难点都进行研究分析,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性格差异、学习特点、理解能力等状况都要全面了解,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结论,设计最为合理的教学模式,选取简单合适的信息技术,尽可能做到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最大化。
(二)教学过程
小学课程中,数学同其他学科相较而言要抽象一些,而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制造新的学习环境,以不同的感官感受来吸引学习者,带领其投入到数学讲习中[3]。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先带领学习者了解东西南北等八个方位,再创造情境,利用PPT展示一个游乐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旋转木马”、“海盗船”、“过山车”等游乐设施所在的具体方位。也可以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播放运动员投掷实心球的视频,促进学生对“角”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讲习进程相结合,使学习者在自由快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就学兴趣,摆脱厌倦情绪。
(三)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就是课堂以外学生学习的延续,进行课后延伸能够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的印象以及准备对新知识的学习[4]。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布置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保持课后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交流。学生也可以在课外使用信息技术查找数学资料,巩固知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前进在相当程度上改进了小学数学的讲习模式,增加了教师的讲习效率,增强了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开拓了学习者的思想和视野,提高了学习者的创造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者应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将其与小学数学整合,使其成为教学者的得力助手,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取长补短,在增加教师讲课水平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让素质教育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魏昌发.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时机[J].才智,2018(13):92.
[2]牛秀云.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7(6):172-17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原则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其运用促进了多个行业的发展,其中也包含教育行业。将该技术与小学数学相融合已变成新形势下课堂讲习的一种趋势。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能使学生改变数学科目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两者整合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关于二者的整合我们必须要确认将二者融合展开教习的最终目的,如此才能提升讲习的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讲习的目标。在传统的数学授课中,虽然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也能够令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但如果把信息技术运用进来,将会更深入、更高效地达到目的[1]。当然,使用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一定到处理得当,否则也有达到反效果的可能性。比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授课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们展示多姿多彩的内容,有可能会使学生过于关注情景而分神,所以教师们授课时需注意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握住学生的精力分配。
(二)全程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讲习的融合过程中,要想做到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成长,就必须确保在课堂里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有关信息技术性的教习活动。而要想该技术在数学讲堂上得到效果最大化,则需要保证全程性的宗旨原则。这项原则是指让信息技术参与到讲习的全部阶段。比如教师在课前准备教案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令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建设巩固知识的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数学,这样对教学者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者的研习效率都能有所提升[2]。
(三)简单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便利的,同时也是复杂多变的,简单性原则是指选择信息技术中简单易懂的部分,以达到高效率教学的目的。例如利用PPT、WORD、FLASH等常用办公软件去展示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使用几何图形画板,加深学生对空间几何的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也是需要掌握的,教师应化繁为简选择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技术。
二、两者整合的模式
(一)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如何划分重点难点都进行研究分析,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性格差异、学习特点、理解能力等状况都要全面了解,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结论,设计最为合理的教学模式,选取简单合适的信息技术,尽可能做到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最大化。
(二)教学过程
小学课程中,数学同其他学科相较而言要抽象一些,而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制造新的学习环境,以不同的感官感受来吸引学习者,带领其投入到数学讲习中[3]。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先带领学习者了解东西南北等八个方位,再创造情境,利用PPT展示一个游乐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旋转木马”、“海盗船”、“过山车”等游乐设施所在的具体方位。也可以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播放运动员投掷实心球的视频,促进学生对“角”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讲习进程相结合,使学习者在自由快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就学兴趣,摆脱厌倦情绪。
(三)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就是课堂以外学生学习的延续,进行课后延伸能够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的印象以及准备对新知识的学习[4]。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布置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保持课后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交流。学生也可以在课外使用信息技术查找数学资料,巩固知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前进在相当程度上改进了小学数学的讲习模式,增加了教师的讲习效率,增强了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开拓了学习者的思想和视野,提高了学习者的创造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者应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将其与小学数学整合,使其成为教学者的得力助手,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取长补短,在增加教师讲课水平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让素质教育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魏昌发.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时机[J].才智,2018(13):92.
[2]牛秀云.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7(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