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世俗偏见,学生、家长总把历史当成副科,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所以教学效果让人担忧。笔者认为这跟教师个人素质、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有关。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首先得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很快地把知识点记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领悟在历史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规律;能得心应手地分析历史问题。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一、塑造教师个人魅力
学生喜欢魅力四射的教师,同时也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教师个人魅力包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高超的语言艺术等。
1.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贯通古今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知全球通史的知识水平;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
2.教师的道德品质很重要。老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能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学生愿意跟教师学,甚至模仿。相反,学生讨厌他,又怎能喜欢上他的课呢?
3.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有感召力和艺术性。教师语言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堂课中妙语连珠,吸引学生,学生就爱学历史了。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画面,让学生受情景感染,产生情趣、理趣,达到情理交融。学生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其次,我们还应该灵活应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例如:
1.导语,引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课,为一堂课成功铺垫。
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笔者让学生带着下面问题看片段:①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②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通过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一段,既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课。
2.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讲课时,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讲“战国七雄”中的商鞅变法,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笔者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3.导思,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有机统一。
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
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笔者在上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山东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八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客观的评价拿破仑,打破常规,把本册第25课《世界的文化杰作》的第二部分内容“著名音乐家”提前讲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①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②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
4.结束课程时也可以运用趣味性教学法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要求语言精炼、重难点突出。例如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在讲完19课、20课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哪几个?让学生先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小结。设立巧妙的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提高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希望教师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他们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只有这样,学生会喜欢并且爱学历史,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塑造教师个人魅力
学生喜欢魅力四射的教师,同时也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教师个人魅力包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高超的语言艺术等。
1.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贯通古今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知全球通史的知识水平;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
2.教师的道德品质很重要。老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能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学生愿意跟教师学,甚至模仿。相反,学生讨厌他,又怎能喜欢上他的课呢?
3.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有感召力和艺术性。教师语言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堂课中妙语连珠,吸引学生,学生就爱学历史了。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画面,让学生受情景感染,产生情趣、理趣,达到情理交融。学生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其次,我们还应该灵活应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例如:
1.导语,引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课,为一堂课成功铺垫。
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笔者让学生带着下面问题看片段:①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②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通过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一段,既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课。
2.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讲课时,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讲“战国七雄”中的商鞅变法,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笔者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3.导思,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有机统一。
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
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笔者在上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山东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八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客观的评价拿破仑,打破常规,把本册第25课《世界的文化杰作》的第二部分内容“著名音乐家”提前讲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①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②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
4.结束课程时也可以运用趣味性教学法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要求语言精炼、重难点突出。例如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在讲完19课、20课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哪几个?让学生先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小结。设立巧妙的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提高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希望教师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他们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只有这样,学生会喜欢并且爱学历史,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