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长啸吉木萨尔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风吹来,沙土飞扬。杂草丛里,一个灰色的影子闪过。灰狼耷拉着舌头,目光狡黠。护群的头马大帅猛然抬起头来。它双耳直立,两眼警觉地注视前方。其它野马纷纷抬起头来。一时间,烟尘弥漫,野马群疾奔而去……”这是电影《野马长啸》中野马与灰狼相持的镜头。跟随着这个镜头,我们将带际去的是一个与野马有关的地方——“中国普氏野马之乡”新疆吉木萨尔县。
  
  重返辽阔的戈壁家园
  
  马棚里打成捆的饲料堆得满满的,几个工作人员在打扫马厩。宽敞平整的马圈里,野马悠闲地走来走去。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喝水,有的静静不动。从嘹望塔上依次望去,戈壁荒漠广袤无边,野马圈舍整齐排列……这里是距离吉木萨尔县63公里的老台乡西地村的野马繁殖中心,在这里放养着300多匹新疆野马。这些野马据动物学家考证,已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每一匹野马都是一个“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库。
  1981年,林业部在准噶尔盆地设立了我国最大的“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横跨准噶尔腹地,南北连接天山与阿尔泰山,保护区除了低山丘陵外,便是荒漠戈壁,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保护区里生活着野驴、鹅喉羚、盘羊、野山羊、雪豹、狍鹿、马鹿、棕熊和野猪等70多种野生动物。普氏野马的放归,为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又增添了新的伙伴。
  在野马回家之前,专家们经过5次实地考察选点后,决定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设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吉木萨尔县老台乡西地村。这里距离准噶尔盆地只有10公里,背依辽阔的戈壁无人区,沙漠中有供野马生存的水源和梭梭、芦苇、野蒿、芨芨草等,为野马半放归、全放归提供了天然的环境。另一方面,这里远离村庄农舍,区域内除了有几峰骆驼之外,几乎很少能看到有家畜在此放牧,草场的污染微乎其微。
  不足的是,这里地形平坦,缺乏避风防雨的天然屏障。野生饲草单纯,供野马可食草类不多。于是,要想创造野马适应的自然环境,必须要自种饲草,逐步改良天然草场。此外,还要植树造林,给野马创造一个遮风挡雨的良好环境。要实现这一切,最关键的是水源。5000亩的天然灌溉草场,一年所需水量是20多万立方,要想解决这么大的供水量,必须依靠地表水。1986年3月,吉木萨尔县人民政府从老台乡西地村划出9,000亩地无偿给“野马养殖中心”使用,并由县上供给地表水。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然而,野马回家的路却并不平坦。1992年冬天引进“野马养殖中心”的18匹野马中,从德国引进的一号野马因患心肌梗塞,医治无效而死亡;从美国引进的一匹野马因骨折而死亡。这些返回故里的野马,都是100年前离开准噶尔盆地的野马后裔。但当离乡背井的野马百年后重返故乡时,它们对祖先曾经繁衍生息的家园却倍感陌生,而且这些经过驯养的野马早已失去了昔日彪悍威猛的雄风。让野马回到故乡,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让野马回归自然,才是最终的目标。2001年,野马繁殖中心开始对部分野马进行“野化”放养……
  
  接受大自然的考验
  
  2001年8月5日新疆野马养殖中心一片忙乱,首批被野放的27匹野马在咴咴嘶鸣中,与朝夕相处的其他野马告别,乘着卡车朝准噶尔腹地行驶而去,野马养殖中心的草库、棚舍、高墙和树木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野马真正的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在距离吉木萨尔野马中心200公里,卡拉麦里山的卡库尔特建立起属于它们的新世界。
  卡拉麦里地区,夏季每天的日照时间长达15小时,地表温度最高达到60摄氏度。长时间缺水,任何生物都难以生存。为了能让野马饮用小池塘里的苦碱水,工作人员预先在放归点的水坑里注入了苦碱水。小池塘在一处低洼的地方,野马第一次见到自然环境中的池塘,或许出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他们一个个站在山凹的顶部,踌躇不前。工作人员刚把这匹赶下去,那匹又跑了上来。无奈,他们只好把头马强行赶下去。头马小心翼翼地用舌头轻轻舔了一下苦碱水,也许是太渴的缘故,它顾不了那么多了,接着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其他野马看见头马都喝了,这才纷纷跑到水塘周围饮起来。
  然而,经过人工饲养的野马,以前吃的饲草都是经过晾晒、搅拌并加入鸡蛋等各种添加剂的上好草料,形成了习惯性口味,一时很难适应自然条件中的野草,但如果它们的口味不改变,即使不被饿死,也会因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中降低整个种群的繁殖能力。为了让野马尽快适应放归的新环境,工作人员在野马吃的混合饲料中添加了多种新鲜牧草,随着野马适应能力的增强,逐步加大了野生牧草的比例,同时减少人工喂养的次数,并把人工配制的草料分撒到野地上,让这些野马在吃草料的同时,也能够啃食长在地上的野草。
  粗砺的戈壁两天就磨坏了野马的蹄子,它们有的一瘸一拐的,懒得再往山坡上爬了。水和草变得不可口了,甜井水变成了苦雨水,嫩苜蓿变成了硬野草。但可喜的是,野马们辨别毒草的能力还没有丧失……也许是天性,也许是野马身体里依旧流淌着戈壁的血,很快它们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野性开始恢复。之前很温顺,喜欢人接近的圈养野马,它们开始躲避陌生的生物,对靠近的人们变得异常警觉,就连平日里熟悉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没多久,第一批放归的野马就适应了卡库尔特的野外生活,并成功繁育了4匹小马驹。2004年7月9日,第二批共10匹野马也被放归大自然。
  虽然没能走进卡库尔特去近距离的接触野马,但当阳光洒遍吉木萨尔每个角落的时候,我仿佛看到,300多匹野马已经过大自然的考验,正扬鬃腾蹄,对日长啸……而陪伴它们的人,又要出发了,他们要为马儿放一些过冬的草料……
  
  回归野生动物的天堂
  
  在电影《野马长啸》里有一段讲工作人员找马的情节,其实在吉木萨尔野马繁殖中心也有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2001年冬天,新疆北部普降大雪。环绕准噶尔盆地北缘的阿尔泰地区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第一次放归的野马就遇上了这场大雪。
  12月8日,一个雪花飘飘、寒风凛冽的日子,放归准噶尔盆地的野马没有回到围栏饮水。接下来的几天,也不见野马的踪迹。在茫茫旷野里,只默默伫立着两间白房子和3个两眼茫然的工作人员。27匹野马突然从监测范围内消失了。
  虽然,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是野马的故乡,但对于圈养了100多年的普氏野马来说,它依然充满了威胁和凶险。工作人员开始在茫茫的雪原上,寻找野马,唯有依靠它们留在雪地上的足迹和粪便。然而,由于连日的扬风搅雪,这唯一的线索也被严酷的风雪覆盖了。
  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之中,是新疆,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这里不是一般的旅游区,地貌复杂,植被丰富,水源充足,但人迹罕到,所以才形成了最适宜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但对于找马的工作人员来说却困难重重。
  经过20天的寻找,工作人员终于在荒原一座白雪覆盖的高岗上找到了这27匹野马。虽然它们都很消瘦,但并没有被寒流击倒,相反奔跑的速度却加快了许多。同时,野马和人的距离也明显疏远了。尽管它们还在依赖着人类的帮助——放归点人工给它们开辟的水源地,可它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野外的生活,常常“夜不归宿”。
  经过了这个冬天,野马真正的回归到了属于它们的“天堂”里。在《野马长啸》的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残阳如血,西风猎猎。大漠,黄沙漫卷,一匹头马狂啸九天,声如雷鸣,惊散漫天鸿雁。余音流转,刺破长空……想必这正是普氏野马现在自由的生存状态吧。
其他文献
编者按:岩羊,生活在宁夏贺兰山的特有野生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0年到2011年间,我们的撰稿人米飞飞曾随影视摄制团队,3次奔赴宁夏贺兰山拍摄科普纪录片《岩羊》。本期,她与我们分享了这些让她永生难忘的、影片拍摄背后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精彩、艰辛和危险,以及贺兰山保护区自然和谐的美丽。    走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飞机舷窗外无尽的沙漠、干涸的河床,都好像在提醒我已远离江南,大漠中的西夏
期刊
色彩  色彩被称为城市的“第一视觉”,也是构成城市文化个性的基本条件。城市的色彩关系一个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品位。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看看城市的色彩,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内涵是:因为每一种色彩都可以代表一个丰富的含意,而城市的色彩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审美智慧、艺术和技术水平。    城市色彩概念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
期刊
妓女,一个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的职业。无论是在讲究妇女“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还是现时代的妇女解放,妓女这个行当始终是被人所不齿的。然而,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一个叫胭脂沟的地方,竟有一片妓女的墓葬群。这里既没出现过秦淮河畔的才子佳人,更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传说。就是一批普普通通的勾栏女子,却留下了这样一大片坟茔,化作一缕缕香艳的胭脂魂,向后人诉说那一抹抹凄凉……  胭脂沟,从发现至今已经有
期刊
千姿百态的石头文化,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这就是于家石头村的美妙。“东阁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点,春游夏游秋览冬赏季季都是好风光”便是对石头村的最佳描述!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中西部,太行山麓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面积约10平方公里,400多户,1600多口人,是于家乡政府所在地。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石头村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为
期刊
郭柏林  男,1954年11月出生。现任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1972年在大庆农场参加工作。1981年12月调入大庆市公安局,1988年调入政治处宣传科,开始从事专业新闻摄影工作,现任主任科员。从1984年至2008年曾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2003年9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全国第
期刊
马林,山东威海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6年开始主要拍摄野生鸟类题材。生态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摄影大赛上获奖,并在媒体发表。2011年被山东省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摄影师”称号。  本期的“聚焦人物”,我们锁定目标人物马林,欣赏他的摄影作品,听听他的拍鸟故事。    有人说过:摄影发烧的最高境界就是拍鸟!  马林认为,拍鸟的魅力,是缘于其是摄影中最不确定的题材之一。鸟类的生存状态与环境,可能
期刊
在出发之前,佛罗伦萨给我的印象仅仅是教科书里的文艺复兴、画册中的柱式结构、博物馆里面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就像是飘在生活上空的艺术泡沫,跟我们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而此次的佛罗伦萨之行,不仅是对美的印证与文化的亲近,更是观念的转变。    百花大教堂  佛罗伦萨的中心城区紧凑而精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行走在佛罗伦萨的街道里,很快就能感受到它的城市肌理。相对于现代都市规划中在区域内填充建筑物的加法,佛
期刊
2006年,由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主持的“杭州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总体设计方案轰动全国。近百家媒体争相报道这一“为城市寻找特征色”的新鲜事。随后许多城市行动起来,开始为自己的城市寻找“最色彩”。  其实此项实践早在20多年前,日本学者就已涉足。这个在当时同样产生轰动效应的大型建筑群位于日本神户的兵库县,设计主持者是当今日本最著名的环境色彩规划家——吉田慎悟先生。他的主要
期刊
到非洲旅游,从北部的突尼斯,到南端的博茨瓦纳;从西端的几内亚,到东边的坦桑尼亚,虽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也留下许多新奇感受,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无处不见的非洲鼓了。  非洲人能歌善舞。凡有歌舞之处都少不了鼓。难怪鼓被誉为“音乐之王”,成为非洲传统舞的灵魂。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听到鼓声,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翩翩起舞,尽情歌唱。粗犷豪放的舞姿,伴以雄壮激昂的鼓点,气氛变得格外热烈。而这
期刊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庆祝成立17周年  暨“三八”国际妇女节联欢会侧记    领导、作家、职员、自由职业者……平时,她们是奋斗在各个领域的干练达人;业余,她们又都闲不住,爱手持镜头,奔波于世界各处。她们深入生活、贴近社会、融入自然,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视角,用手中的相机,以精彩瞬间反映世间百态,记录眼中的美,呈现她们对美的解读与创造。她们的生活因摄影而精彩,她们的身影因摄影而美丽——她们,就是中国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