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称人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m_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夏这天,河洛地区有很多习俗,比如饯春迎夏、尝新、斗蛋、吃鸡蛋、吃五色饭、祭火神等等,而最有趣的习俗,莫过于“立夏称人”。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还跟阿斗有关系。
  相传三国时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交给孙夫人抚养。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欢。但孙夫人也有顾虑,毕竟自己是后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于是孙夫人想到,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从此,孙夫人精心照管阿斗,次年立夏都称一次体重,书告刘备,以表心迹。
  传说中立夏称人会给刘阿斗带来福气,所以,人们也祈求上苍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故立夏称人也是祈求健康长命。据说,这一天称重后,整整一夏,人们都不再惧怕炎热,不会消瘦,如果没称体重,没准儿就疾病缠身了。与上年相比,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事实上,古人立夏称人,主要是为观察夏天的身体变化和保健的需要。这是因为进入初夏,疫疾容易流行,老弱幼儿又有不能适应炎热酷暑之症,俗称“苦夏”。古书中有这样的说法:立夏日,悬大秤,男妇皆称之,以试一年肥瘠。
  康家备有一杆大秤,专门立夏称人。到了立夏这天,方圆左近的人就不约而同来了。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六日,即立夏这天,康家庄园门口又聚满了人。这年司秤的人又是康百万──大伙儿都是冲着他来的,他不出面也不妥,再说,他也乐意干这个事。遇到未出阁的大姑娘,康百万一边打秤花,一边说,“一百零二斤,员外人家找上门”,或“今年体重九十八,来年嫁到富翁家”;遇到小孩子,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遇到年轻人,康百万会说“一百三十五,一辈子不受苦”,或“一百四十三,一生不愁吃和穿”;遇到老人,说辞又不一样,“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或“今年一百零八,活到孙子当大”……一句话,把来人说得眉开眼笑,心情舒坦。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说的就是立夏称人称的是体重更是心情。
  这一天,巩县知县张可标也来了。
  康百万看到知县大人光临,忙拱手相迎,热情招呼:“不知大人光臨寒舍,有失远迎,失敬失敬。”
  张可标看了看秤前的人群,说:“本官也是人,也有一颗童心啊。”
  康百万说:“大人,您这是与民同乐。”康百万知道,张可标有跟自己一样的心思:对于那些体重减少者,事后派人暗中调查,若是家里日子捉襟见肘,粮食不够吃,则会减少地租或是给予救济;若是衣食无忧体重下降者,会安排医生上门诊治。
  张可标虽是知县,从没架子,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男女老少没有不认识的。围观的人纷纷让路,让他先称。张可标知道推辞也没用,忙双手抓住秤钩吊了起来。康百万赶紧去看秤花:“大人一百二十八,挣的银子都顾不上花。”
  张可标双手脱钩,哈哈大笑:“康掌柜说的是,家里种的有地,有粮食吃;官府给发放官服,本官还要银子干什么?”
  两个月后,河南巡抚田文镜微服私访,调查知县张可标的政绩,首先走访了康百万。康百万是当地的大户,他的话有一定的可信度。
  康百万说:“张大人体恤民情,勤政务实,与老百姓一起修城池、筑河堤、架桥梁、建书院、修县志……可以说是百废俱兴。”
  “真的是这样?”田文镜皱着眉头说。
  康百万说:“今年立夏称人,张大人128斤,他去年的体重是138斤。”
  田文镜知道河洛地区“立夏称人”的习俗,说:“今年称人,巩县‘发福’的多,还是‘消肉’的多?”
  康百万说:“今年称重的人,大多都‘发福’了,因为这几年风调雨顺,收成好,大家不愁没吃的了。”
  田文镜通过进一步走访,证实康百万所言不虚,而且张可标在全县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田文镜汇报到朝廷之后,雍正非常满意,因为这政策在雍正还是亲王的时候就开始琢磨了,于是,先是在河南推广,继而全国,赢得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叫好。
  此后,巩县县衙的官员,到立夏这天,有的乐于到康家称重,有的不敢去称重。凡是“消肉”的,大多都得到了提拔;凡是“发福”的,不少给免了职。
  选自《小说月刊》
其他文献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军事教育,周朝的标准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就是射箭技术,御则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因为一直到春秋时战车都是战场上重要的作战工具。孔子是中国国民教育的开创者,他在教育过程中,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家语·观乡射》就记载有孔子教射的内容。  秦汉以后,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學术逐渐被奉为正统,随着略去军事教育内容的新六艺
期刊
纪曉岚烟瘾极大,一顿要抽掉半两烟丝,人称“纪大烟袋”。  由于换烟丝太麻烦,他便定制了一个超大的旱烟锅。每日上朝的时候,他烟锅里装的烟,可以从家里吸到午门。  有一次,这个大烟锅被窃,家丁惊恐,怕主人怪罪下来担当不起。可等他把这件事告诉纪晓岚后,纪晓岚却笑了笑,说:“我的烟锅太大了,没人抽得了。你们拿两吊钱到琉璃厂旧货摊,保准儿能找回来。”  果不其然,家丁去琉璃厂找到了这只大烟锅。  选自《故事
期刊
在古代还没有玻璃窗之前,多半都是纸糊窗户,现代人在一些古装电影或电视剧中,经常看到主角随便用手一戳,窗户纸就弄破一个小洞,让大家不免好奇,这样如何遮风挡雨?  原来当时的窗户纸并非是像现在的白纸,在制造窗户纸时,会在上面刷桐油,有了一層油就不会怕雨水沾染破掉,没那么容易被风吹破;而且古代的房子都有一个特点,会有较大的房檐,这样只要不是狂风暴雨,窗户纸就不易被弄坏。  此外,古代窗户纸也不是单纯的纸
期刊
抗战时期,陈恭澍潜伏在上海,率大小特務们与日寇及汪伪“76号”死拼血磕。拼到最后,军统上海站被“76号”连锅端了,陈恭澍等人被抓了起来。  潜伏特工最害怕的就是被捕。被捕后,是要遭受严刑拷打的,不招要打,招了照样打。你招的越多,对手就认为能掏出更多的秘密,自然打得越狠;越是害怕挨打,人家就越喜欢用这招,因为这是你的软肋。总之,没人逃得过挨打。  军统组织里有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家伙,叫刘原深。他被捕之
期刊
徐茂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徐茂公十六岁那年,老爹把他们兄弟三人叫到跟前说:“孩子们,爹已经老了,从今年起,当家的事就交给你们吧。你们从大到小,一人一年轮着当家,谁也不要推诿。”老爹既然这样说了,两个哥哥都没话,只有徐茂公问老爹:“要是轮上我当家,到时家里的一切当真全由着我,谁也管不得?”老爹说:“是呀!田里的活儿、店铺里的事,全由你安排,谁也不得插手!”  头一年,大哥当家。没开春,
期刊
一  “离婚吧!”  当王彬再一次爽了妻子的约后,忍无可忍的聂珊珊冷着脸提出了离婚。  王彬对聂珊珊是心存愧疚的,毕竟他干辅警多年,对家庭难免忽略。他清楚地记得,有段时间,因早出晚归,刚认人的儿子长期见不到他,再看见他时,竟受到了惊吓,将他当陌生人对待。  只是,王彬对聂珊珊忽然提出离婚还是难以接受:“为什么?我虽然陪你们的时间很少,可是,可是我是爱你们的呀!”  “家庭不是只靠爱就能支撑的!”聂
期刊
乾隆年间,有一年春上,李瀚到诸城任县令。  作为一方父母官,李瀚到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体察民情,查看衙库储存。这一查,还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一些乡绅土豪等大户人家无视纲纪法度,竟然长期拖欠应缴纳的税粮。其中大学士刘墉的家人就三年没有缴税。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墉虽然是个清官,可他家世代在朝为官,地位显赫,家里不会连这点儿税粮也拿不出吧?  原来前任知县尹宗是花钱买的官,深谙结党营私之道。他
期刊
民国时,老街上有一家李姓人家开的裁缝店,名噪一时。李师傅给人裁剪衣服有绝活儿,他裁衣服不用尺子量,而是拿眼看,左看右看,就靠心中记忆量体裁衣,分毫不差,便有了个“一眼准”的外号。  李师傅人不错,讲究与人为善,他家的厅堂上挂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块匾,上书“敦品厚德”,这也就是他们老李家的家训了。可是老天爷不长眼哪,这么个好人,数代单传,到了李师傅这一辈,都快四十了,只有个女儿,也没儿子传宗接代。老婆
期刊
乾隆十六年初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乾隆皇帝请上圣母皇太后,从京城浩浩荡荡出发,开始了南巡之路。二月初,乾隆一行抵达清口,按照行程要在此巡查河务,故要驻跸数日。淮安知府刘永安自然不敢怠慢,早早地就建好了一处行宫,取名迎龙苑。  迎龙苑内曲径回廊,绿水环绕,树木青翠,各类建筑别致有趣。乾隆一到就连夸刘永安心怀君父,接驾有功。刘永安得了个头彩,心中美滋滋的。一连几天,刘永安陪伴乾隆左右,精心侍奉,很讨
期刊
在印度旅游,我选择了乘火车到首都新德里。但是,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几十公里远的时候,火车居然罢工了,停在了一个荒郊野岭。“咣当”一声急刹车,晃得刚从卫生间出来的我没有站稳,身子一歪,脸直接贴在了车窗玻璃上。  我回到车厢坐好,耐着性子等了又等。同车厢有一批商务人士打扮的當地人,貌似颇有经验,其中几个推开窗户四下张望了一下,然后拎起行李就走。不需要交流,其余几个商务人士默契地跟着下了火车,动作敏捷得如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