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过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还只是起步阶段,“自主、探究”都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因此,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自主、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必须先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激趣、课堂引导及课后延伸。
1 课前巧激趣,积累素材开始自主探究的尝试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2 课堂重引导,创设氛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
2.1 精心导入,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营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激发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更重要的是发自学生内心对问题探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主要的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导入语应该以“问题意识”为首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2 自主阅读,适度引导,为自主探究提供空间低中年级段中有很多课文是用童话的形式呈现的。童话所特有的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都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教学时,不能一厢情愿地去灌输,甚至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应该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尽情地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悟。
3 讨论交流,发展思维,为自主探究提高层次
如果课文本身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则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联想、比较与综合,指点学生解题的切口或思路,师生、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所探究的任务,提高学生探究的层次,给予学生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如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笔者对文本进行了重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3大板块: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寻求森林变化原因,三是想象角色理解道理。充分的理解为第三板块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因此,笔者向学生提出自读讨论题:“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此时,人们、鹿群、狼群分别会怎样想呢?选择下面的一个句子做开头,把他(它)们的想法写下来。
A.鹿群恍然大悟……
B.狼群感慨万分……
C.人们如梦初醒……
在进行小组交流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鹿对森林的毁坏”“狼对森林和鹿群的作用”及“人类特意保护鹿捕杀狼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三条线索进行探究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灵活地把课文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自己想象成美丽的鹿,无限留恋过去和美的生活;将自己想象成狼控诉人类的暴行,感知狼给森林和鹿群带来的和睦,更以人类的身份表达了深深的后悔和保护自然和谐的强烈愿望。
4 课后应延伸,后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除了在课堂内要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语文学习进一步延伸到生活,只有这样“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后,笔者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同类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赶海》。趁着学生正徜徉在对大海的热情中,笔者将他们分成三大组:海洋植物组、海洋动物组、海洋矿物组,并布置小组课外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模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使大家都有收获。在随后开展的“我爱大海”的班队活动课上,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资料,展示模型,手抄报也制作的花样齐全。这种语文课外探究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而且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开端,更是基础,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培养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并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样,在课堂教学之后,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延伸活动,调动学生继续研究探索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
1 课前巧激趣,积累素材开始自主探究的尝试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2 课堂重引导,创设氛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
2.1 精心导入,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营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激发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更重要的是发自学生内心对问题探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主要的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导入语应该以“问题意识”为首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2 自主阅读,适度引导,为自主探究提供空间低中年级段中有很多课文是用童话的形式呈现的。童话所特有的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都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教学时,不能一厢情愿地去灌输,甚至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应该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尽情地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悟。
3 讨论交流,发展思维,为自主探究提高层次
如果课文本身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则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联想、比较与综合,指点学生解题的切口或思路,师生、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所探究的任务,提高学生探究的层次,给予学生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如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笔者对文本进行了重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3大板块: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寻求森林变化原因,三是想象角色理解道理。充分的理解为第三板块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因此,笔者向学生提出自读讨论题:“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此时,人们、鹿群、狼群分别会怎样想呢?选择下面的一个句子做开头,把他(它)们的想法写下来。
A.鹿群恍然大悟……
B.狼群感慨万分……
C.人们如梦初醒……
在进行小组交流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鹿对森林的毁坏”“狼对森林和鹿群的作用”及“人类特意保护鹿捕杀狼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三条线索进行探究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灵活地把课文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自己想象成美丽的鹿,无限留恋过去和美的生活;将自己想象成狼控诉人类的暴行,感知狼给森林和鹿群带来的和睦,更以人类的身份表达了深深的后悔和保护自然和谐的强烈愿望。
4 课后应延伸,后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除了在课堂内要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语文学习进一步延伸到生活,只有这样“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后,笔者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同类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赶海》。趁着学生正徜徉在对大海的热情中,笔者将他们分成三大组:海洋植物组、海洋动物组、海洋矿物组,并布置小组课外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模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使大家都有收获。在随后开展的“我爱大海”的班队活动课上,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资料,展示模型,手抄报也制作的花样齐全。这种语文课外探究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而且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开端,更是基础,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培养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并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样,在课堂教学之后,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延伸活动,调动学生继续研究探索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