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生态是一个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立场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宏观环境,还关系到党员个体作风、党性、觉悟的微观表现。了解认识党的人民立场观的发展历史、现实价值、紧迫问题及其对政治生态的重要影响,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政治文化、严守政治纪律,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的方法,对基层党员干部“化一方风气,兴一方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人民立场;政治生态;基层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7.06.018
文章编号:1009-6922(2017)06-84-06
一、人民立场对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意义
(一)站稳人民立场是基层党组织从严治党的基本前提
政治立场决定着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关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是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方面双管齐下,使全党能够更切实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基层党组织虽是在肌体的末端,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将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向每个基层“细胞”传导,就是要确保基层党员干部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在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组织才能永葆生机、蓬勃发展。
(二)站稳人民立场是基层政府善治良治的先决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即是说,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公共政策决策、执行、评估及权力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传统管理向新的治理模式转变的核心要件。对于基层而言,基层治理能力检验的是基层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基层治理成效折射的是基层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只有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求实效、改作风、创实绩,基层治理工作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三)站稳人民立场是地方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根本保证
从政环境是与从政的观念、动机、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相关的政治风气、政治文化和社会评价的总和,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从政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执政队伍的观念、行为和作风。安徽萧县和泗县、湖南衡阳、山西吕梁、广东茂名等地均发生腐败窝案,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腐败官员“一挖一大片,一提一大串”现象,说明已不是个别部门、个别个体出了问题,而是当地的从政环境整体上由表及里都出了问题。究其根源,是人民立场在这些地方的政治生态中没有得到有效坚持,从政环境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二、坚守人民立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治思想背离人民群众,失“爱”于民
1.“三个递减”问题:政治理想、价值取向不纯洁。一是政治理论功底递减。越往基层越是缺乏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的系统学习,导致有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源于人民, 最大的信仰就是人民”,“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源泉上”。部分缺乏深入学习的基层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淡漠,缺乏宗旨观念,忘记了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全面从严治党力度递减。越往基层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越不足。少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把从严治党这一主业当“副业”,重经济发展“显绩”,轻从严治党“潜绩”。没有把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悬在头上、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在基层推进党的建设,思路不清、方法不多、路径不明;没有认识到神经末梢“细胞”直接影响到整个“肌体”健康,出现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三是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性递减。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基层“无实权”,用不着“小题大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上,个别基层党组织存在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的实际情况,制度形同“摆设”。
2.“三种思想”问题:人民思维、人民基础、人民观点淡化。一是“官贵民贱”思想严重。有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自己作了“人上人”的官,是凭自己本事“考进来”的,是凭自己能力“留下来”的,是凭自己成绩“升上来”的,就具有高人一等的心态,把人民群众当“仆人”而非“主人”。在这样的意识作用下,他们在工作中表现为“打左灯向右行”、“表里不一”,对人民群众只说不做,对官员、富人只做不说。二是“上智下愚”思想严重。有的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掌握他们头上乌纱帽的是顶头上司,普通人民群众奈何不了他们,就唯上是从,对领导、对上级交办的任务,能想之所想,急之所急;认为只要没有冒犯领导、上级,官场的根基就在,就算犯了些小错遭到处理,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思想上轻视人们群众,颠倒了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的“主仆关系”。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不以特权为耻,反以其为荣,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视若生命,精心经营、精心呵护;乐于编织人际网络,结交老板、结交同僚,整合“资源”,为一己之私相互拉拢、相互利用,甚至立“小山头”、搞“小团体”;热衷于搞轰动效应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以此为“升迁”积累政治资本。
(二)工作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失“誉”于民
1.“三离人心”问题:基层工作疏离人民群众。一是工作本领失离人民“期望值”。有些基层党员干部知识上“吃老本”,满足于几十年前学历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钻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新方法;有的意识到自己知识老化、经验老化,却心安理得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着退休;有的虽有进取之心,但缺乏工作思路,在抓工作落实上无方略、无技巧,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二是工作态度远离人民“满意度”。有些干部认为基层上升空间有限,整天怨天尤人,工作上不思进取,敷衍了事、按部就班、得过且过;有些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存在“不争先进也别作后进”的四平八稳的“中庸”思想;有的盲目自大,不听取意见,对群众说话态度生硬、颐指气使、傲慢无礼,与人民群众產生隔阂。三是工作行动游离人民“重要关切”。有些基层领导干部不服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设关设卡,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的基层领导深入人民群众少,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清楚,在重大问题决策上不广泛吸收民智;有的部门职责不明,有利益的事情争着办,没利益的事情拖着办,对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则不敢担当、推诿扯皮。 2.“三大不实”问题:工作实效达不到人民满意。一是坐而论道不出实效。有的党员干部,对上级表态承诺时慷慨激昂、振振有词;做规划、谋蓝图时吹得神采飞扬、天花乱坠,一旦要在基层落实时则软弱无力、一塌糊涂,无法实现人民群众的期望。有的党员干部不成事但好论事,喜欢对别人的工作评头品足、指手划脚,对自己的工作却缺乏实干精神,没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没有得当的基层工作方法,没有亮眼的工作绩效。二是华而不实阻碍发展。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千方百计琢磨“造势邀功”,使自己名利双收,却没有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有的只图形式不求实效,搞“形象工程”应付上级检查,不把精力用在扎实工作造福人民群众上;有的甚至为了骗取荣誉不惜说假话、做假事、报假数,套取资金伪造政绩,给地方发展带来硬伤。三是表里不一贻误事业。有的班子对内说一套,对外说一套,内部勾心斗角,热衷于相互拆台,搞“内耗”;有的领导干部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雷声大雨点小”,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发展上缺谋少策、力不从心,引发越级上访;有的党员干部“人前是人,背后是鬼”,表面正义凛然,实则暗中吃拿卡要、收敛钱财、优亲厚友,难以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三)违纪问题促使公信力丧失,失“信”于民
1.“三种趋势”问题:工作违纪违法出现新情况。一是腐败问题从权力部门向“清水衙门”趋向。由于从中央至地方各级的反腐高压态势的震慑,有职有权部门工作人员在一轮轮的巡视、审计风暴中开始收敛,“不能腐”、“不敢腐”;但基层无职无权部门往往游离在纪委和群众的监督视线之外,这些部门的个别人员怀着侥幸心理,觉得无人来查,仍不收手。随着巡视、审计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清水衙门不清、冷门部门不净”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二是主体从单体向群体趋向。因为有利可图的“共同利益”,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利用,通过虚假补贴对象、虚报项目、挪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拨款或挪用征地补偿款等等方式套取资金。上下级串通作案、内部人员合伙作案、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经常是查出一人牵涉多人,窝案、串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团伙性、交叉性、关联性和多发性等特点。三是方式从直接简单向复杂隐蔽趋向。个别党员干部凭借对法规政策的熟悉,利用法规政策的漏洞,规避党纪国法的惩处,游离在灰色地带,善于打“擦边球”,难以对其定罪。
2.“三个不正”问题:作风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作派不正。有的基层党员干部,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抗不住诱惑,认为喝点、吃点、拿点,不是犯原则性错误,是“小节”问题,无伤大雅,以至原则吃丢了、嘴巴吃软了、形象吃丑了、立场吃歪了,和人民群众渐行渐远。二是人脉不正。没有把握好友情和原则的关系,人际关系庸俗化。有的基层党员干部把阿谀奉承的人当“小兄弟”,喜欢听别人对自己胡吹乱捧;有的傍“老板”,认“大款”,给自己找后台;有的甚至和当地黑恶势力为伍,称霸一方,诱发不正之风,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三是家风不正。一些党员干部难过“亲情关”,在亲人面前放弃了原则搞“变通”。有的在蝇头小利上对子女袒护纵容,有的对家属收受“馈赠”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任由亲属与他人争名夺利,有的这里打招呼、那里说个情,为亲属“办事情”提供帮助;有的因家人贪腐,学而跟之,步其后尘。
三、坚守人民立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三个延伸”,从源头坚守人民立场
1.强化“四个意识”学习向基层延伸。一要自学与拜师“双轮驱动”。首先要学习自觉化,党员干部自觉读经典、研政策、悟原理,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习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要学习交互化,学习唯有与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才能取长补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再次是学习日常化,形成“人人皆为我师”的思想意识,向领导们学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向老同志学工作经验、实干精神,向年轻同志学信息技术、创新精神,向人們群众学社情民意、宗旨意识。二要学习与实践“双管齐下”。首先是培训常态化。发挥基层干部培训院校的熔炉作用。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要在理论教育中促使干部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成为增强基层党员干部 “四个意识”的“加油站”。其次是实践深刻化。不仅要在培训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清楚“怎么做”。要自觉地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相联系,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素质和能力。
2.落实“两个责任”向基层延伸。一要构建责任分解网络体系促“明责”。推行“网格化”、“项目化”的责任分解体系,对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行分别定责,厘清党委领导班子、党委主要负责人、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各自的主体责任和纪委主要负责人、纪委委员各自的监督责任,制成责任清单。对指定的责任清单要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二要层层传导责任压力促“履责”。通过签字背书、组织评议、述责述廉等形式,明确层级责任。建立责任传导机制,以“评”促“改”、以“述”促“干”,逐级把“两个责任”履行下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年度任务分解,细化考核分值和具体要求,加强组织、审计、检查、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考核台账,促进各单位抓日常、抓平时。三要坚持失责必问促“追责”。通过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走访查看等多种方式,深化执纪监督,督促责任落实。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以及工作不作为、慢作为、庸懒散浮拖等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执行“一案三查”,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和震慑力。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向基层延伸。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重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且要“真批评”“敢批评”和“严批评”,让直面问题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责任、担当和坚守。通过执行民主集中制,鼓励讲真话、说实话,营造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既防止只讲集中不讲民主的“家长制”作风,也不要只讲民主不讲集中的随意涣散。二要坚持以上率下。各级基层党委要坚决落实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党性分析和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严肃党的纪律规矩;班子成员要带头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带头强化监督约束,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形成见贤思齐、激浊扬清的政治氛围。三要坚持方式创新。拓展可及性,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科技手段,开辟新的渠道规范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确保每个支部、每个党员参与其中;增强趣味性,采取研讨式、竞赛式、体验式等形式,提升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具有更多趣味纷呈的载体;扩展参与度,创新方式方法打造贴近基层、贴近人民群众的公共学习平台,提高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二)着力“三个重点”,从阵地上夯实政治基础
1.加强县委和县级党组建设。一要划好“粗线条”。要统筹推进县委和县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组织建设、加强督查考核等各项工作,特别是稳妥推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夯实党的基层堡垒。二要描好“细线条”。要全面深化组织、制度、活动、队伍、保障“五大要素”建设,推动组织领导、民主管理、宣传教育、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五大工程”,统筹落实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信息化联动等举措,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高效、杂而不乱。三要连好“断线条”。要突出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瓶颈问题,突出重点、薄弱环节,如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不合格党员处理、流动党员管理等,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模式样板。
2.加强乡镇党委和县直机关党组织建设。一要党建工作机制好。结合本乡镇、本单位的实际,围绕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群众的诉求和愿望,整合资源,构建基层大党建格局,实现辖区党建区域网格化、活动载体常规化、服务体系便民化,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二要基层民主成效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完善居民区和村级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形成以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为群众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环境。三要小康建设业绩好。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服务、带动功能,强力推进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意感。
3.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一要发挥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发挥党支部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基层党支部同群众联系的途径和方式,增强组织、团结、凝聚群众力量的能力,促进工作健康发展。二要培育“党群致富联合体”。培养一批党员带头人,成立党员带动型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通过打造共育共建党群服务平台,加强党员与贫困户互联共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提质,带领老百姓走上致富路。三要夯实基层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关心爱护基层党务干部,加大基层党员培训力度,保障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必要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等条件。明确基层党员“必须做”、“努力做”、“不能做”的内容,使广大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实现“三个提速”,在共识上厚植政治文化
1.提速破除官场陋习,净化政风。一要破除“潜规则”,树立法纪文化。进一步加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牢记“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把严守党的纪律规矩、严格遵循组织规程、尊法学法用法意识内化于心,心存敬畏,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始终不触法、不违纪、不逾矩。二要破除“钱权交易”,树立廉政文化。树立“服务企业零距离、工作联系等距离、私人交往远距离”的观念,远离“厚黑学”、反对“关系学”,纯洁政商关系、同志关系,严明人际关系界限,不失分寸,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三要破除“官架子”,树立公仆文化。摆正位置,在其位、谋其政,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在组织决策上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原则,在选人用人上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任用路线,营造风清气正、公道正派的从政环境。
2.提速整改“四风”,扭转作风。一要守正心。牢记党员干部身份,加强自我剖析,把在作风建设上的被动心态变为主动心态,杜绝不切实际、弄虚作假,反对形式主义;祛除繁文缛节、专横跋扈,反对官僚主义;克服思想懈怠、贪图安逸,反对享乐主义;摒弃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反对奢靡之风。二要守正言。要直言、敢言、慎言,对上对下讲实话、讲真话、谏诤言;要做好党的代言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勇于为民立言发声,体现担当精神;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坚决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三要守正行。巩固“慵懒散浮拖”治理成果,克服畏难情绪,自我完善,讲实干反空谈,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畅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提速从严治家,严明家风。一要重视家规家训的治理功能。重视家风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征集当地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家规家训,对优秀典型家规家训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多角度、全方位剖析家规家训背后的形成机制,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家规家训传播推介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习传承优良家规家训,营造健康廉洁家风。二要以身作则传承家規家训。“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党员干部不仅要当好领导,也要当好家长,以身作则,摆正权力与亲情的关系,规范好自己及亲属行为,从最近身的地方构筑起预防和抵制腐化堕落的防护网。三要强化对家风失范的问责。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有关规定,对权力被亲情“绑架”,默许“家人敛财”的党员干部严厉处分;对纵容“后院干政”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对家庭伦理道德失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党员干部予以调整。
(四)构筑“三个闭环”,在制度上保障政治清明
1.构筑“程序”闭环,防隐患于未然。一是形成党内制度矩阵。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权力清单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强化依法治权力度;进一步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等,用制度管事管人;进一步建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党务公开制度。二是形成行政制度矩阵。规范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从源头上堵塞腐败漏洞;完善行政听证制度,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必经程序,增强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探索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按照协商对话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要求,讨论协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三是形成督查制度矩阵。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完善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重要活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全程监督检查制度;健全巡视、暗访制度,完善程序环节;建立督促整改制度,防止制度空转。
2.构筑“惩戒”闭环,加大惩治力度。一是勒紧问责“紧箍咒”。健全制度执行的考评问责制度,划出“红线”、标出“雷区”,同时狠抓制度落实,完善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力度,切实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坚持严惩“零容忍”。加大对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的查处力度,提高案件查处能力,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特别是加大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失职渎职、以权谋私问题的力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对违纪违规分子保持高压态势。三是盯住违纪“新苗头”。对违规违纪方面出现的“隐性”、“变种”等新问题,制定有效制度,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旧病新发复发,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营造更加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3.构筑“容错”闭环,鼓励干事创业。一是“三区分”厘清界限。遵循“三个区分”要求,依法依规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对纠错的基本原则、容错的执行程序、纠错容错结果运用、配套实施细则等方面进行制度规定,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二是“二分法”明确范围。对可以申请容错和不属于容错范围的情形分别予以明确界定,鼓励党员干部在先行先试推动发展、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已不符合实际的“旧法”修正实验等领域中创新,切实宽容失误者、激励改革者、保护干事者。三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吸纳和有机结合容错机制的相关精神和内容,修改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选用能创新、敢担当、有作为的优秀干部,让真正干事的干部受重用、有奔头,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
责任编辑:杨 静
关键词:人民立场;政治生态;基层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7.06.018
文章编号:1009-6922(2017)06-84-06
一、人民立场对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意义
(一)站稳人民立场是基层党组织从严治党的基本前提
政治立场决定着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关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是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方面双管齐下,使全党能够更切实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基层党组织虽是在肌体的末端,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将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向每个基层“细胞”传导,就是要确保基层党员干部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在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组织才能永葆生机、蓬勃发展。
(二)站稳人民立场是基层政府善治良治的先决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即是说,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公共政策决策、执行、评估及权力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传统管理向新的治理模式转变的核心要件。对于基层而言,基层治理能力检验的是基层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基层治理成效折射的是基层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只有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求实效、改作风、创实绩,基层治理工作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三)站稳人民立场是地方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根本保证
从政环境是与从政的观念、动机、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相关的政治风气、政治文化和社会评价的总和,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从政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执政队伍的观念、行为和作风。安徽萧县和泗县、湖南衡阳、山西吕梁、广东茂名等地均发生腐败窝案,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腐败官员“一挖一大片,一提一大串”现象,说明已不是个别部门、个别个体出了问题,而是当地的从政环境整体上由表及里都出了问题。究其根源,是人民立场在这些地方的政治生态中没有得到有效坚持,从政环境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二、坚守人民立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治思想背离人民群众,失“爱”于民
1.“三个递减”问题:政治理想、价值取向不纯洁。一是政治理论功底递减。越往基层越是缺乏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的系统学习,导致有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源于人民, 最大的信仰就是人民”,“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源泉上”。部分缺乏深入学习的基层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淡漠,缺乏宗旨观念,忘记了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全面从严治党力度递减。越往基层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越不足。少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把从严治党这一主业当“副业”,重经济发展“显绩”,轻从严治党“潜绩”。没有把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悬在头上、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在基层推进党的建设,思路不清、方法不多、路径不明;没有认识到神经末梢“细胞”直接影响到整个“肌体”健康,出现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三是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性递减。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基层“无实权”,用不着“小题大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上,个别基层党组织存在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的实际情况,制度形同“摆设”。
2.“三种思想”问题:人民思维、人民基础、人民观点淡化。一是“官贵民贱”思想严重。有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自己作了“人上人”的官,是凭自己本事“考进来”的,是凭自己能力“留下来”的,是凭自己成绩“升上来”的,就具有高人一等的心态,把人民群众当“仆人”而非“主人”。在这样的意识作用下,他们在工作中表现为“打左灯向右行”、“表里不一”,对人民群众只说不做,对官员、富人只做不说。二是“上智下愚”思想严重。有的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掌握他们头上乌纱帽的是顶头上司,普通人民群众奈何不了他们,就唯上是从,对领导、对上级交办的任务,能想之所想,急之所急;认为只要没有冒犯领导、上级,官场的根基就在,就算犯了些小错遭到处理,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思想上轻视人们群众,颠倒了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的“主仆关系”。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不以特权为耻,反以其为荣,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视若生命,精心经营、精心呵护;乐于编织人际网络,结交老板、结交同僚,整合“资源”,为一己之私相互拉拢、相互利用,甚至立“小山头”、搞“小团体”;热衷于搞轰动效应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以此为“升迁”积累政治资本。
(二)工作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失“誉”于民
1.“三离人心”问题:基层工作疏离人民群众。一是工作本领失离人民“期望值”。有些基层党员干部知识上“吃老本”,满足于几十年前学历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钻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新方法;有的意识到自己知识老化、经验老化,却心安理得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着退休;有的虽有进取之心,但缺乏工作思路,在抓工作落实上无方略、无技巧,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二是工作态度远离人民“满意度”。有些干部认为基层上升空间有限,整天怨天尤人,工作上不思进取,敷衍了事、按部就班、得过且过;有些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存在“不争先进也别作后进”的四平八稳的“中庸”思想;有的盲目自大,不听取意见,对群众说话态度生硬、颐指气使、傲慢无礼,与人民群众產生隔阂。三是工作行动游离人民“重要关切”。有些基层领导干部不服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设关设卡,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的基层领导深入人民群众少,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清楚,在重大问题决策上不广泛吸收民智;有的部门职责不明,有利益的事情争着办,没利益的事情拖着办,对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则不敢担当、推诿扯皮。 2.“三大不实”问题:工作实效达不到人民满意。一是坐而论道不出实效。有的党员干部,对上级表态承诺时慷慨激昂、振振有词;做规划、谋蓝图时吹得神采飞扬、天花乱坠,一旦要在基层落实时则软弱无力、一塌糊涂,无法实现人民群众的期望。有的党员干部不成事但好论事,喜欢对别人的工作评头品足、指手划脚,对自己的工作却缺乏实干精神,没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没有得当的基层工作方法,没有亮眼的工作绩效。二是华而不实阻碍发展。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千方百计琢磨“造势邀功”,使自己名利双收,却没有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有的只图形式不求实效,搞“形象工程”应付上级检查,不把精力用在扎实工作造福人民群众上;有的甚至为了骗取荣誉不惜说假话、做假事、报假数,套取资金伪造政绩,给地方发展带来硬伤。三是表里不一贻误事业。有的班子对内说一套,对外说一套,内部勾心斗角,热衷于相互拆台,搞“内耗”;有的领导干部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雷声大雨点小”,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发展上缺谋少策、力不从心,引发越级上访;有的党员干部“人前是人,背后是鬼”,表面正义凛然,实则暗中吃拿卡要、收敛钱财、优亲厚友,难以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三)违纪问题促使公信力丧失,失“信”于民
1.“三种趋势”问题:工作违纪违法出现新情况。一是腐败问题从权力部门向“清水衙门”趋向。由于从中央至地方各级的反腐高压态势的震慑,有职有权部门工作人员在一轮轮的巡视、审计风暴中开始收敛,“不能腐”、“不敢腐”;但基层无职无权部门往往游离在纪委和群众的监督视线之外,这些部门的个别人员怀着侥幸心理,觉得无人来查,仍不收手。随着巡视、审计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清水衙门不清、冷门部门不净”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二是主体从单体向群体趋向。因为有利可图的“共同利益”,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利用,通过虚假补贴对象、虚报项目、挪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拨款或挪用征地补偿款等等方式套取资金。上下级串通作案、内部人员合伙作案、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经常是查出一人牵涉多人,窝案、串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团伙性、交叉性、关联性和多发性等特点。三是方式从直接简单向复杂隐蔽趋向。个别党员干部凭借对法规政策的熟悉,利用法规政策的漏洞,规避党纪国法的惩处,游离在灰色地带,善于打“擦边球”,难以对其定罪。
2.“三个不正”问题:作风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作派不正。有的基层党员干部,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抗不住诱惑,认为喝点、吃点、拿点,不是犯原则性错误,是“小节”问题,无伤大雅,以至原则吃丢了、嘴巴吃软了、形象吃丑了、立场吃歪了,和人民群众渐行渐远。二是人脉不正。没有把握好友情和原则的关系,人际关系庸俗化。有的基层党员干部把阿谀奉承的人当“小兄弟”,喜欢听别人对自己胡吹乱捧;有的傍“老板”,认“大款”,给自己找后台;有的甚至和当地黑恶势力为伍,称霸一方,诱发不正之风,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三是家风不正。一些党员干部难过“亲情关”,在亲人面前放弃了原则搞“变通”。有的在蝇头小利上对子女袒护纵容,有的对家属收受“馈赠”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任由亲属与他人争名夺利,有的这里打招呼、那里说个情,为亲属“办事情”提供帮助;有的因家人贪腐,学而跟之,步其后尘。
三、坚守人民立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三个延伸”,从源头坚守人民立场
1.强化“四个意识”学习向基层延伸。一要自学与拜师“双轮驱动”。首先要学习自觉化,党员干部自觉读经典、研政策、悟原理,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习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要学习交互化,学习唯有与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才能取长补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再次是学习日常化,形成“人人皆为我师”的思想意识,向领导们学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向老同志学工作经验、实干精神,向年轻同志学信息技术、创新精神,向人們群众学社情民意、宗旨意识。二要学习与实践“双管齐下”。首先是培训常态化。发挥基层干部培训院校的熔炉作用。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要在理论教育中促使干部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成为增强基层党员干部 “四个意识”的“加油站”。其次是实践深刻化。不仅要在培训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清楚“怎么做”。要自觉地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相联系,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素质和能力。
2.落实“两个责任”向基层延伸。一要构建责任分解网络体系促“明责”。推行“网格化”、“项目化”的责任分解体系,对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行分别定责,厘清党委领导班子、党委主要负责人、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各自的主体责任和纪委主要负责人、纪委委员各自的监督责任,制成责任清单。对指定的责任清单要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二要层层传导责任压力促“履责”。通过签字背书、组织评议、述责述廉等形式,明确层级责任。建立责任传导机制,以“评”促“改”、以“述”促“干”,逐级把“两个责任”履行下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年度任务分解,细化考核分值和具体要求,加强组织、审计、检查、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考核台账,促进各单位抓日常、抓平时。三要坚持失责必问促“追责”。通过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走访查看等多种方式,深化执纪监督,督促责任落实。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以及工作不作为、慢作为、庸懒散浮拖等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执行“一案三查”,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和震慑力。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向基层延伸。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重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且要“真批评”“敢批评”和“严批评”,让直面问题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责任、担当和坚守。通过执行民主集中制,鼓励讲真话、说实话,营造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既防止只讲集中不讲民主的“家长制”作风,也不要只讲民主不讲集中的随意涣散。二要坚持以上率下。各级基层党委要坚决落实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党性分析和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严肃党的纪律规矩;班子成员要带头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带头强化监督约束,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形成见贤思齐、激浊扬清的政治氛围。三要坚持方式创新。拓展可及性,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科技手段,开辟新的渠道规范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确保每个支部、每个党员参与其中;增强趣味性,采取研讨式、竞赛式、体验式等形式,提升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具有更多趣味纷呈的载体;扩展参与度,创新方式方法打造贴近基层、贴近人民群众的公共学习平台,提高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二)着力“三个重点”,从阵地上夯实政治基础
1.加强县委和县级党组建设。一要划好“粗线条”。要统筹推进县委和县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组织建设、加强督查考核等各项工作,特别是稳妥推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夯实党的基层堡垒。二要描好“细线条”。要全面深化组织、制度、活动、队伍、保障“五大要素”建设,推动组织领导、民主管理、宣传教育、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五大工程”,统筹落实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信息化联动等举措,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高效、杂而不乱。三要连好“断线条”。要突出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瓶颈问题,突出重点、薄弱环节,如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不合格党员处理、流动党员管理等,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模式样板。
2.加强乡镇党委和县直机关党组织建设。一要党建工作机制好。结合本乡镇、本单位的实际,围绕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群众的诉求和愿望,整合资源,构建基层大党建格局,实现辖区党建区域网格化、活动载体常规化、服务体系便民化,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二要基层民主成效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完善居民区和村级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形成以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为群众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环境。三要小康建设业绩好。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服务、带动功能,强力推进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意感。
3.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一要发挥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发挥党支部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基层党支部同群众联系的途径和方式,增强组织、团结、凝聚群众力量的能力,促进工作健康发展。二要培育“党群致富联合体”。培养一批党员带头人,成立党员带动型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通过打造共育共建党群服务平台,加强党员与贫困户互联共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提质,带领老百姓走上致富路。三要夯实基层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关心爱护基层党务干部,加大基层党员培训力度,保障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必要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等条件。明确基层党员“必须做”、“努力做”、“不能做”的内容,使广大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实现“三个提速”,在共识上厚植政治文化
1.提速破除官场陋习,净化政风。一要破除“潜规则”,树立法纪文化。进一步加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牢记“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把严守党的纪律规矩、严格遵循组织规程、尊法学法用法意识内化于心,心存敬畏,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始终不触法、不违纪、不逾矩。二要破除“钱权交易”,树立廉政文化。树立“服务企业零距离、工作联系等距离、私人交往远距离”的观念,远离“厚黑学”、反对“关系学”,纯洁政商关系、同志关系,严明人际关系界限,不失分寸,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三要破除“官架子”,树立公仆文化。摆正位置,在其位、谋其政,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在组织决策上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原则,在选人用人上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任用路线,营造风清气正、公道正派的从政环境。
2.提速整改“四风”,扭转作风。一要守正心。牢记党员干部身份,加强自我剖析,把在作风建设上的被动心态变为主动心态,杜绝不切实际、弄虚作假,反对形式主义;祛除繁文缛节、专横跋扈,反对官僚主义;克服思想懈怠、贪图安逸,反对享乐主义;摒弃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反对奢靡之风。二要守正言。要直言、敢言、慎言,对上对下讲实话、讲真话、谏诤言;要做好党的代言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勇于为民立言发声,体现担当精神;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坚决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三要守正行。巩固“慵懒散浮拖”治理成果,克服畏难情绪,自我完善,讲实干反空谈,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畅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提速从严治家,严明家风。一要重视家规家训的治理功能。重视家风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征集当地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家规家训,对优秀典型家规家训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多角度、全方位剖析家规家训背后的形成机制,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家规家训传播推介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习传承优良家规家训,营造健康廉洁家风。二要以身作则传承家規家训。“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党员干部不仅要当好领导,也要当好家长,以身作则,摆正权力与亲情的关系,规范好自己及亲属行为,从最近身的地方构筑起预防和抵制腐化堕落的防护网。三要强化对家风失范的问责。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有关规定,对权力被亲情“绑架”,默许“家人敛财”的党员干部严厉处分;对纵容“后院干政”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对家庭伦理道德失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党员干部予以调整。
(四)构筑“三个闭环”,在制度上保障政治清明
1.构筑“程序”闭环,防隐患于未然。一是形成党内制度矩阵。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权力清单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强化依法治权力度;进一步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等,用制度管事管人;进一步建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党务公开制度。二是形成行政制度矩阵。规范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从源头上堵塞腐败漏洞;完善行政听证制度,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必经程序,增强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探索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按照协商对话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要求,讨论协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三是形成督查制度矩阵。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完善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重要活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全程监督检查制度;健全巡视、暗访制度,完善程序环节;建立督促整改制度,防止制度空转。
2.构筑“惩戒”闭环,加大惩治力度。一是勒紧问责“紧箍咒”。健全制度执行的考评问责制度,划出“红线”、标出“雷区”,同时狠抓制度落实,完善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力度,切实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坚持严惩“零容忍”。加大对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的查处力度,提高案件查处能力,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特别是加大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失职渎职、以权谋私问题的力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对违纪违规分子保持高压态势。三是盯住违纪“新苗头”。对违规违纪方面出现的“隐性”、“变种”等新问题,制定有效制度,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旧病新发复发,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营造更加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3.构筑“容错”闭环,鼓励干事创业。一是“三区分”厘清界限。遵循“三个区分”要求,依法依规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对纠错的基本原则、容错的执行程序、纠错容错结果运用、配套实施细则等方面进行制度规定,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二是“二分法”明确范围。对可以申请容错和不属于容错范围的情形分别予以明确界定,鼓励党员干部在先行先试推动发展、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已不符合实际的“旧法”修正实验等领域中创新,切实宽容失误者、激励改革者、保护干事者。三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吸纳和有机结合容错机制的相关精神和内容,修改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选用能创新、敢担当、有作为的优秀干部,让真正干事的干部受重用、有奔头,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
责任编辑: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