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成功的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只有教师的教是不行的,还得学生主动地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本文主要介绍了部分生物新课程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措施: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利用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生物学 新课程 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观,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来获取知识,就是学习。这种习惯看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自觉、主动、独立、灵活、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方式、媒体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自主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独立性,二是主动性,三是自觉性。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学习结束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有兴趣才愿意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兴趣要在参与中培养,在成功中提高。如果“心中喜悦”,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建立自主感,不仅每天都接受新知识、创新新知识,而且还要创造原有的自我认知体系,反复接受,反复创造,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最终会在不断变化中丰富自己,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利用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其主要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设计模拟探究、模拟制作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探究活动。还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要求的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环境,寻找刺激他们产生新难题的激发点,引导他们自己提问题、提出好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很强的参与动力,并在生成探究活动中创新,发挥学习潜能。
再者: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还要擅于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直到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设计问题是教师主导能力的主要运用,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设问,也可以从一个问题的常见错解入手设问,还可以从生活实例的分析设问。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愉快性、灵活性,努力捕捉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教学步骤的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能够产生共鸣的教育教学氛围。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活泼的情境。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从实际出发,因人实施评价,如看看谁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强,哪个同学相互协作、创新多等等,及时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这样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探究性。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业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参考文献:
[1]王义堂 田保军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7
[2]张立新 自主学习能力[M].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2011,1
[3]邓洪程 适应新课程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C].中国教育与科研周报,2009,5
[4]刘安 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初探[J].河北教育,2008,1,5
[5]李连祥 更新教育观念[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9,9
[6]傅道春 齐小东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
关键词:生物学 新课程 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观,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来获取知识,就是学习。这种习惯看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自觉、主动、独立、灵活、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方式、媒体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自主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独立性,二是主动性,三是自觉性。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学习结束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有兴趣才愿意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兴趣要在参与中培养,在成功中提高。如果“心中喜悦”,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建立自主感,不仅每天都接受新知识、创新新知识,而且还要创造原有的自我认知体系,反复接受,反复创造,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最终会在不断变化中丰富自己,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利用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其主要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设计模拟探究、模拟制作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探究活动。还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要求的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环境,寻找刺激他们产生新难题的激发点,引导他们自己提问题、提出好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很强的参与动力,并在生成探究活动中创新,发挥学习潜能。
再者: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还要擅于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直到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设计问题是教师主导能力的主要运用,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设问,也可以从一个问题的常见错解入手设问,还可以从生活实例的分析设问。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愉快性、灵活性,努力捕捉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教学步骤的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能够产生共鸣的教育教学氛围。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活泼的情境。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从实际出发,因人实施评价,如看看谁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强,哪个同学相互协作、创新多等等,及时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这样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探究性。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业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参考文献:
[1]王义堂 田保军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7
[2]张立新 自主学习能力[M].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2011,1
[3]邓洪程 适应新课程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C].中国教育与科研周报,2009,5
[4]刘安 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初探[J].河北教育,2008,1,5
[5]李连祥 更新教育观念[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9,9
[6]傅道春 齐小东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