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
本次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全面副贯彻好新课标精神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每一位教师就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课改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以往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以往的教学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又怎能终身学习呢?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崔栾同志曾经说:“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靠民族凝聚力,二靠高科技。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的核心是价值观。”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文中有情,学中生情。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关的培养,就决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应是教师以情激情,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动情,心灵受到震撼,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做有爱国心、进取心,高尚的中国人。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我们提倡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练会。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动力。”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释放的空间,展示思维个性的舞台。教师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收获,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们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實现互动式、交流式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四、课程的综合化
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一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而是淡化学科界限。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综合课使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化,要设法让学生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其次,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再次,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本次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全面副贯彻好新课标精神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每一位教师就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课改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以往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以往的教学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又怎能终身学习呢?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崔栾同志曾经说:“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靠民族凝聚力,二靠高科技。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的核心是价值观。”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文中有情,学中生情。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关的培养,就决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应是教师以情激情,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动情,心灵受到震撼,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做有爱国心、进取心,高尚的中国人。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我们提倡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练会。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动力。”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释放的空间,展示思维个性的舞台。教师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收获,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们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實现互动式、交流式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四、课程的综合化
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一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而是淡化学科界限。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综合课使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化,要设法让学生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其次,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再次,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