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95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是一种罕见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皮肤及胃肠道出现特征性蓝色疱疹样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其他脏器亦可受累。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或消化道典型的蓝色海绵样血管瘤。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尤其是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认识不足,极易误诊或漏诊。
  [关键词]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3-000-01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BRBNS)是指存在于皮肤和内脏的海绵状或毛细血管状血管瘤,为胚胎期分化发育障碍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早在1860年由Gascoyen首次报道,在1958年Bean对该疾病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故亦称Bean综合征。本病属于罕见疾病,本病发病率极低,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因而往往容易误诊或漏诊。现将近年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1流行病学
  BRBNS发病率仅为1:14.000。多个国家及种族均有报道,白种人最为多见,在黑色人群中比较罕见。BRBNS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婴幼儿及青少年早期最为多见,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2发病机制
  BRBN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由胚胎期分化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错位或发育障碍所致,大部分病例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有研究报道其与9号染色体短臂点突变有关。Nobuhara等发现BRBNS的发病机制与TIE2基因的突变有关。
  3临床表现
  BRBNS可累及全身不同部位,以皮肤和消化道多发血管瘤样表现为主要症状。皮肤血管瘤是BRBNS最多见的表现,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受累,皮肤血管瘤多在出生后或幼年期即出现,可发生于皮肤各处,以上肢和躯干较多见,部分可表现为蓝黑色斑疹。BRBNS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解剖部位,,其中以小肠分布最多,其次是结肠和胃,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多为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常合并缺铁性贫血,部分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此外BRBNS还可累及鼻咽部、眼、肺、肝、脾、肾、骨骼肌、关节、中枢等,这些病变通常没有症状,也可表现为相应的压迫症状或出血。
  4诊断
  BRBNS的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或消化道发现典型的蓝色海绵样血管瘤。CT、MR、超声、PET/CT有助于发现内脏血管瘤。皮肤或消化道病灶活检提示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性血管瘤,但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本病还需与mafucci样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新生儿弥漫性血管瘤病,Rendu Osier Weber综合征相鉴别。
  5治疗
  BRBNS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目前有文献报道利用EUS+ESD完整剥离直腸黏膜病变并获得成功。内镜下治疗对消化道损伤小、疗效好,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每次治疗不可处理过多病变,避免引发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对于持续性出血的病灶可局部切除,如病灶较密集,则可行外科手术切除相应肠段,但因手术切除对消化道损伤大,且不可能切除所有的胃肠道病变,同时术后可复发甚至需多次手术,故外科手术一般作为最后选择。临床中也可采用内镜下、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对于其他部位的病变,,主要目的为减少出血及控制压迫症状,若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则推荐外科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BRBNS是一种罕见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消化道出血、贫血是其常见临床表现,其诊断只要依靠典型的皮肤及消化道粘膜血管瘤。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特别对于青少年患者,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小肠是消化道最易累及的部位,当胃镜、结肠镜检查为阴性的患者,应进一步完善胶囊内镜、小肠镜检查,以免漏诊和误诊。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首选内镜下治疗,必要时可外科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研究稀土元素镨对蚕豆的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材料与方法:蚕豆初生幼苗浸入7个PrCl3浓度(1,2,4,8,16,32,64,μg/ml)系列溶液,25℃恒温培养6h,之后双蒸水中修复培养24h,切取根尖
背景与目的:研究包括天然辐射等不同环境诱变因素地区居民的吸烟效应。材料与方法:外周血采自10名在北京居住超过40年的吸烟居民,通过使用便携式个人剂量计随身测量24h所得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