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5%聚维酮碘不同作用时间清除结膜囊细菌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420例患者,选用非手术眼(42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30 s组、1.0 min组、2.0 min组、3.5 min组,手术当天使用国产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分别作用30 s、1.0 min、2.0 min、3.5 min。在冲洗前及冲洗后分别采集结膜囊标本行细菌培养和细菌鉴定。比较各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及细菌生长情况。术后1 h和术后1 d观察眼表,记录角膜上皮损伤发生情况。各组间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角膜损伤阳性率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
结果排除标本污染的20例患者后,纳入400例(400只非手术眼)患者,男性191例,女性209例,平均年龄66.8岁。30 s组96例,1.0 min组90例,2.0 min组109例,3.5 min组105例。冲洗结膜囊前,30 s组、1.0 min组、2.0 min组及3.5 min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4.8%(43/96)、43.3%(39/90)、43.1%(47/109)及43.8%(4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996);冲洗后,4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9.2%(28/96)、31.1%(28/90)、13.8%(15/109)及13.3%(14/105),两两比较显示2.0 min组与30 s组(χ2=7.308,P=0.007)、2.0 min组与1.0 min组(χ2=8.760,P=0.003)、3.5 min组与30 s组(χ2=7.606,P=0.006)、3.5 min组与1.0 min组(χ2=9.063,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s组、1.0 min组、2.0 min组及3.5 min组术后1 h均有角膜上皮轻度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6.7%(16/96)、18.9%(17/90)、20.2%(22/109)、34.3%(36/105),两两比较显示3.5 min组与30 s组(χ2=8.118,P=0.004)、1.0 min组(χ2=5.804,P=0.016)、2.0 min组(χ2=5.383,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各组角膜上皮损伤发生与术后1 h比较均明显减少,无新发生的角膜上皮损伤,角膜轻度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1%(3/96)、5.6%(5/90)、9.2%(10/109)、15.2%(16/105),两两比较显示3.5 min组与30 s组(χ2=8.597,P=0.003)、1.0 min组(χ2=4.728,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存在的角膜上皮损伤在术后1周复查时全部愈合。
结论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国产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2.0 min或3.5 min较冲洗30 s或1.0 min能更有效减少术前结膜囊细菌负荷,术前冲洗2.0 min术后1 h的角膜上皮损伤情况优于冲洗3.5 min,5%聚维酮碘作用结膜囊2.0 min既有效又安全,是一个可参考选用的预防感染措施。(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