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富贵病”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91570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黛玉、宝钗等人商议结社吟诗,大家取别号。宝钗对宝玉说:“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其实,荣宁二府中,富贵闲人何止宝玉一人?达官贵人,公子小姐,饱食终日,游手好闲,多了去了。富贵又有闲,难免多愁善感,疾病缠身。如王熙凤与贾琏之女巧姐,时常生病。凤姐儿笑道:“……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
  别看刘姥姥是大老粗,对巧姐的病,提出的治疗方案,和王太医完全一致:“清清静静的饿两顿就好了。”吃太饱了撑出来的病,可谓“富贵病”。生活富裕,吃得好,却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活动量少,极易患上便秘、肥胖、肠道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非传染性流行病。反之,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人,吃不饱,穿不暖,整天为生计劳作,很少患有这些被富贵闲人“垄断”的疾病。
  如何防范“富贵病”,治疗“富贵病”,自古就是一道难题。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有皇帝335人,平均壽命41岁。死亡原因有多种,但几乎都少不了“富贵病”。
  郭玉,东汉医学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对“富贵病”有独到的“四难”见解——“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后汉书·郭玉传》)
  “将身不谨”,可以解释为“不良生活习惯”;“骨节不强”“好逸恶劳”,乃是两大致病原因。更要命的,是“富贵闲人”讳疾忌医,“自用意而不任臣”,自以为是,不听医生的话。如《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扁鹊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有病,劝他及早治疗,蔡桓公回答:“寡人无疾。”扁鹊走后,蔡桓公还讥讽扁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好心当作了驴肝肺,蔡桓公发病遂死,只能怪自己。而《三国演义》中的一代奸雄曹操,患头风痛,让华佗给他治疗。一听华佗要给自己做开颅手术,立刻怒日:“汝要杀孤耶!”直接将华佗下了大狱,拷问致死。
  看来,养尊处优的“富贵病”,大多伴有心理疾病,真的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此,两汉时期的文人枚乘,倒比内行人华佗、郭玉高出一筹。
  枚乘的赋作《七发》,不仅是一篇优秀散文,而且还是治疗“富贵病”心理疗法的经典案例。
  《七发》中,虚构了两个人物,其中,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吴客认为楚太子患的是“久耽安乐,日夜无极”的富贵病,不是用药和针灸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二人相互问答,耐心地从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娓娓说起,循序渐进,步步诱导,劝诫太子改变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句“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令太子“据几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吴客不愧为心理大师,一席话,胜过灵丹妙药。
  悬壶济世,贵在医德。
  郭玉行医,“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患者不分出身贵贱,一视同仁,尽心尽力医治。吊诡的是,郭玉给穷人治疗,几乎是治一个好一个。同样的病,同样的疗法,给富贵闲人治疗,却“时或不愈”。于是,有的富贵闲人隐瞒身份,穿上破衣服,打扮成穷人模样找郭玉治疗,这才见效。
  有人问郭玉这是怎么回事。郭玉回答:“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於病哉?”原来,给富贵闲人看病,郭玉心理产生恐惧,治疗时谨小慎微,顾虑重重,这样,自然不利于治病。
  你看,心理障碍,不仅病人有,连郭玉这样的一代名医也有,不妨叫做“富贵病恐惧症”。如今,“富贵病恐惧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某些医生和医院也患上了“富贵病”——收回扣,拿红包,过度治疗,套取医保……都是奔着富贵去的。
  医生和医院的“富贵病”如何治?华佗、郭玉在世,恐怕也要头痛。
  童玲/图
其他文献
宦囊是专为做官这一职业设立的一个词,是一种专用口袋。  当官有两种信仰,一种是为公为民,一种是为了宦囊,是背着口袋来的。口袋有大有小,大小除了官职能力决定,还以贪心决定,贪能越大口袋越大,贪心越大口袋越深。  我曾亲见一家工厂,有一个内部规定,员工下班必须在门口排队查包,每天走出这个工厂大门的人,包都是透明的。如果问,这个方式你能接受吗?为了保住厂子不被内盗偷垮,我宁愿接受这个监督。家业再大,也搁
期刊
宋代名臣范仲淹,年轻时在应天府南都书舍(河南商丘)读书。为了集中精力学习,也为了尽可能地节省母亲给他的生活费,他不肯把大好时光消耗在吃饭上面,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心刻苦读书,自励奋进。他每天以两升小米煮一锅粥,粥过一晚上就结成了块。第二天便用刀把粥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用几十茎切短的腌菜之类佐食,就算是一顿关餐了。  同学中有个官宦子弟,非常钦佩范仲淹的志操,见他一直“断齑画粥”地过日
期刊
猛听得“00后成网购抗衰老产品的主力军”,我差点吓趴下。  “今年全网有25%的抗衰老产品被00后买走”,这是京东“6·18”有根有据的统计。“00后开始抗衰老了”——网文的大字标题,更让我的心咯噔一下子。又见上一年的回顾:“28%的00后,开始使用抗衰老产品。”我像脑梗患者,一时失了语言能力。  我掐指算了算,“00后”,应当是10岁到20岁这个区间。三岁娃子,不可能抗衰老。那么抗衰老的就应是十
期刊
操办晋文帝司马昭的丧事,“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此“权”与“经”相对而论,从“经”服丧三年,孔子有言,《礼记》有载;从“权”服丧三日,则是对儒家之“经”的一种变通。这种变通应是晋武帝司马炎点了头的,他本人也不例外,三日之后,就除去喪服,但依然素冠素食。到了秋天,司马炎要去谒崇阳陵,颁诏他自己“以衰从行”,穿着丧服去,“群臣自依旧制”,不穿丧服。尚书令斐秀谏阻说:“陛下既除而复服,义无所依;若君
期刊
杂志上登了两幅漫画,一幅在封面,一幅在正文。  封面的这幅叫《巧嘴媳妇勤快娘》,内容是:某位老太太正在厨房里满头大汗地炒菜,四个媳妇走进厨房,有鼓掌的,有竖起大拇指的,有说“妈做菜真香”“真香”的,就是没有一个人走上前去将老人替下来。  正文的那幅名为《母亲的无奈》,是附在一篇叫《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的文章里,属于插图性质。画中一个老太太躺在病床上,女儿先表态:“儿子养!”老大的媳妇立即声
期刊
《老残游记》一书,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向以为民请命形象示人。然而,《翁同龢日记》却有刘鹗贿赂官员跑项目记载:“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竞敢托入以字画数十件话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  刘鹗正面著文抨击官场腐败,背面用金钱开道寻租权力。看似矛盾的两面,实为一个人的正面与背面。看上去很是光鲜亮丽的一个人,何以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期刊
历数古代中国帝王,人们似乎更容易记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一些雄主,而很少提及像宋仁宗这样的所谓“弱君”。其实,恰恰因为仁宗们之仁,“弱君”们之“弱”,才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当然,昏聩无能之君不在此列。  说宋仁宗文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次,仁宗宠幸了他心爱的妃子,结果引得郭皇后醋坛打翻,居然动手在仁宗颈项上抓出几道血痕。皇帝本有三宫六院,宠幸于谁都是正常事。郭皇后如此作为,显然是
期刊
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一些地方“闹洞房”的习俗也越来越演变成明目张胆的有关性言行的恶意取闹。闹新娘,闹新郎,不够,再闹伴娘,闹伴郎。有的新娘、伴娘由于不堪忍受众宾客的肆意调戏侮辱,而最终选择了死,大好的喜事竟然变成了丧事。  想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倡导新风新俗,结婚习俗比较健康、朴素,也十分喜庆。那时,结婚行礼如仪后,“闹洞房”至多就是让新婚夫妇讲恋爱经过,给来宾点烟、送糖果送茶水,至多来一个
期刊
“月饼节”(正名、大号中秋节也)过后,忽然又想起那个“送月饼”故事了:某女演员初出茅庐时,年年“月饼节”给师傅送月饼。师傅呢,心安理得竞成了习惯——年年不买月饼,年年等着她送。但这年,女演员或许忘了、或许有事儿、或许……反正她师傅在家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中秋节深夜,也没来。  唉,唉!这位师傅,忒不懂此一时彼一时之理儿,自寻烦恼、自找没趣儿,就怨不得别人了。  此一时,彼一时,源自《孟子》一书。现代
期刊
“某領导的成绩”等十一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