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如何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如何通过读写演练,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谈谈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一、仿写练习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生学习模仿。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中对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描写不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教学这课之后,我根据课文中的“狮子抢球”、“天狗望月”、“仙女弹琴”三块石头,让学生充分想象画面,甚至想象表演,再认真观察相关图片,在此基础上模仿课文,也写了一篇《黄山奇石》。此外,我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旅游见闻,写了《王屋山奇石》、《九里沟奇石》。
学了《四季的脚步》这首诗歌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从四季不同的动植物中选材,指导大家仿写了一首《四季的脚步》。
二、扩展练习
课文中的一些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适合孩子们演课本剧,通过学生们的表演,既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会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不可缺少的素材。学生们通过在表演中观察、感悟,常常会写出精彩的语句。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我先要求全体学生自读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然后,挑一名学生扮演乌鸦,这时,我问:这只乌鸦这时候心情怎样呢?会做些什么样的动作?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三个问题抛出去后,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后,一只活生生的乌鸦出现了:它扇动着翅膀,东张西望,时而落到草地,时而落到树梢,它一边飞,一边叹气:唉,渴死我了,老天爷,可怜可怜我,赏我点水喝吧。接下来的“找到水——喝不着水——喝到水”几个环节,我用了相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们七嘴八舌,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就生成了。
三、改写练习
在低年级有一部分课文的体裁是童话,小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思维也比较活跃,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课文材料,让学生展开想象,改编课文内容,然后再写下来。如讲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我问大家:“为什么小蝌蚪第一次没有找到妈妈呢?”学生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是鲤鱼妈妈没有说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所以小蝌蚪才认错了人。我接着问:“那你能说清楚么?”“能。”学生们都信心百倍,然后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同学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小虾、螃蟹、小鱼等),来向小蝌蚪介绍青蛙妈妈的样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表演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小蝌蚪看见螃蟹妈妈正带着小螃蟹在吐泡泡玩,小蝌蚪忙迎上去,说:‘螃蟹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螃蟹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啊游,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一只大青蛙,果然和螃蟹阿姨说的一模一样。”
除了转换角色改写以外,还可以采取变换人称的改写方法。学习了《活化石》一课后,我让学生变换人称分别以熊猫、银杏树、中华鲟的口吻写了《自我介绍》,这样课文语言就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改换文体也是一种改写方法。比如,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中的环境以及儿童的年龄、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想象其心理活动,再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蝙蝠和雷达》,可让学生写《雷达的自述》等。至于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则可以改编为课本剧,教师不妨提供词汇积累,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鼓励学生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好学善用,改写也就化难为易,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四、续写故事
教材中所选的范文文笔优美、余味无穷,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如学了《灰雀》一课以后,可续写《灰雀回来以后》。学了《小摄影师》,可以让学生续写《_______的摄影师》、《高尔基和摄影师》、《第二次摄影》。这样,既发挥想象、激扬个性,又使学生受到善良的历练和爱心的撞击。教学《凡卡》后,回归整体,让学生图文结合,从中体会小凡卡更加悲惨的命运,以《信发出之后》为题,让学生写续篇。指导时从几个思路入手:一是想象信被退回鞋店,落在老板的手里,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二是小凡卡的爷爷得知凡卡被虐待致死的消息,来莫斯科向老板索命、告官,会是怎样的结局。三是小凡卡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逃出了鞋店,或沿街求乞、或饿死街头等。
五、补充留白
课文里有许多高度概括的词语,这些词语里蕴含着许多话,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充。比如:在学习《掌声》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英子在犹豫什么?她会想什么?上去会怎么样?如果不上去呢?她的眼圈为什么红红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到了英子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也从内心里感受到以后要体贴关心残疾人,尊重同学,不随便奚落别人。
总之,依托教材,发挥想象,添加削减,改头换面,也是训练学生写作的一条途径。注重读写结合,一方面要因课制宜,巧借教材促进写作,另一方面,要以“童心、童趣”为媒介,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语文教材联姻,创设真实的场境,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让他们在习作活动中产生快乐,在生命的海洋中激情无限,在未来世界中放飞梦想!
一、仿写练习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生学习模仿。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中对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描写不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教学这课之后,我根据课文中的“狮子抢球”、“天狗望月”、“仙女弹琴”三块石头,让学生充分想象画面,甚至想象表演,再认真观察相关图片,在此基础上模仿课文,也写了一篇《黄山奇石》。此外,我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旅游见闻,写了《王屋山奇石》、《九里沟奇石》。
学了《四季的脚步》这首诗歌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从四季不同的动植物中选材,指导大家仿写了一首《四季的脚步》。
二、扩展练习
课文中的一些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适合孩子们演课本剧,通过学生们的表演,既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会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不可缺少的素材。学生们通过在表演中观察、感悟,常常会写出精彩的语句。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我先要求全体学生自读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然后,挑一名学生扮演乌鸦,这时,我问:这只乌鸦这时候心情怎样呢?会做些什么样的动作?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三个问题抛出去后,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后,一只活生生的乌鸦出现了:它扇动着翅膀,东张西望,时而落到草地,时而落到树梢,它一边飞,一边叹气:唉,渴死我了,老天爷,可怜可怜我,赏我点水喝吧。接下来的“找到水——喝不着水——喝到水”几个环节,我用了相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们七嘴八舌,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就生成了。
三、改写练习
在低年级有一部分课文的体裁是童话,小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思维也比较活跃,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课文材料,让学生展开想象,改编课文内容,然后再写下来。如讲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我问大家:“为什么小蝌蚪第一次没有找到妈妈呢?”学生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是鲤鱼妈妈没有说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所以小蝌蚪才认错了人。我接着问:“那你能说清楚么?”“能。”学生们都信心百倍,然后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同学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小虾、螃蟹、小鱼等),来向小蝌蚪介绍青蛙妈妈的样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表演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小蝌蚪看见螃蟹妈妈正带着小螃蟹在吐泡泡玩,小蝌蚪忙迎上去,说:‘螃蟹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螃蟹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啊游,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一只大青蛙,果然和螃蟹阿姨说的一模一样。”
除了转换角色改写以外,还可以采取变换人称的改写方法。学习了《活化石》一课后,我让学生变换人称分别以熊猫、银杏树、中华鲟的口吻写了《自我介绍》,这样课文语言就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改换文体也是一种改写方法。比如,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中的环境以及儿童的年龄、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想象其心理活动,再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蝙蝠和雷达》,可让学生写《雷达的自述》等。至于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则可以改编为课本剧,教师不妨提供词汇积累,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鼓励学生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好学善用,改写也就化难为易,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四、续写故事
教材中所选的范文文笔优美、余味无穷,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如学了《灰雀》一课以后,可续写《灰雀回来以后》。学了《小摄影师》,可以让学生续写《_______的摄影师》、《高尔基和摄影师》、《第二次摄影》。这样,既发挥想象、激扬个性,又使学生受到善良的历练和爱心的撞击。教学《凡卡》后,回归整体,让学生图文结合,从中体会小凡卡更加悲惨的命运,以《信发出之后》为题,让学生写续篇。指导时从几个思路入手:一是想象信被退回鞋店,落在老板的手里,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二是小凡卡的爷爷得知凡卡被虐待致死的消息,来莫斯科向老板索命、告官,会是怎样的结局。三是小凡卡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逃出了鞋店,或沿街求乞、或饿死街头等。
五、补充留白
课文里有许多高度概括的词语,这些词语里蕴含着许多话,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充。比如:在学习《掌声》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英子在犹豫什么?她会想什么?上去会怎么样?如果不上去呢?她的眼圈为什么红红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到了英子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也从内心里感受到以后要体贴关心残疾人,尊重同学,不随便奚落别人。
总之,依托教材,发挥想象,添加削减,改头换面,也是训练学生写作的一条途径。注重读写结合,一方面要因课制宜,巧借教材促进写作,另一方面,要以“童心、童趣”为媒介,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语文教材联姻,创设真实的场境,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让他们在习作活动中产生快乐,在生命的海洋中激情无限,在未来世界中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