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画语录 境界章第十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545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疆三叠两段,似乎山水之失。然有不失之者,如自然分疆者,“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是也。每每写山水,如开辟分破,毫无生活,见之即知。
  本章名为《境界章》,开篇却谈“分疆”,讨论“三叠”“两段”,这在传统绘画中基本属于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若以现代的语汇表达,就是“画面构图”。但现代词汇最易带来浅薄和曲解,我在《谢赫“六法”别裁》一文对这两个概念有过剖析,兹不赘述。
  石涛为何在拟定此篇题名时,与论及的内容名实不符呢?我且讲讲自己的体会。
  “境界”一词,太容易被我们理解为心灵之高远、艺境之超然,惟有超拔于俗流、浅见,才谓之有境界。我倒觉得,这才是对境界一词的俗见与蒙蔽。若把境与界分开来看,这两个字本是很接地气的。
  “境”字,从土,竟声。本义就是边境、国境。
  《说文新附》曰:“境,疆也。”即国之疆界。
  “界”为会意字。从田,介声。本义即:边垂。若直接讲:田边就是界。《说文》曰:“界,境也。”更是把境、界两个字,互为诠释。
  这么一说,“境界”本来就是“分疆”,两种意思即时“和解”了。当然,此为落实而言,但也是针对了悬空之论。我想石涛以“境界”为篇目,有如下一“转语”,令我们从虚中看出实义,再从实中界破虚空。
  这就是他本章的宗旨。
  我们看正文。石涛说:“分疆三叠两段,似乎山水之失。”刻意于分疆划界的方式,比如常用的“三叠”“两段”这种范式,早已成了俗套,有失于山水自然之真貌。
  然而,若是“自然分疆”,此乃天地之真形,并无所失。石涛引用了唐代诗僧处默的两句诗:“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诗人行至钱塘江边,才知到了吴地的尽头,隔岸望去,就是山峦起伏的越地。诗中勾勒出的境界,真是一脉自然。此“境界”即是“分疆”,画者知否?
  这段议论,应该是出于石涛亲历。所以他感慨道:以往经常画山水写,也在用“开辟”“分破”等“分疆”的图式,但毫无生活之亲见,画也会不生动。如今一见便知,当下感会。可以想象,石涛站在钱塘江边 ,亲见此景,处默的这句诗自然涌出,而倪云林所画山水,也一时真切起来。这一刻,“分疆”与“境界”在石涛的心中自是印契如如。
  我们把处默的这首《圣果寺》都引出来,大家欣赏:
  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分疆三叠者,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何分远近?写此三叠,奚啻印刻?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隔做两段。”
  石涛所谓“三叠”者,一层地,为近景;二层树,为中景;三层山,为远景。人一眼望去,尽收之,并不会刻意再分成远景、近景。而在画面上层层推进,远近拉伸,是为了营造阔远之境,但这也容易流俗刻板。故石涛嗤之为 “奚啻印刻”?岂不是像印印泥、凿刻一样?
  接着“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此“云隔两段”图式,郭熙在《林泉高致》有言:“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固化运用,即成定式,也就是被法所障了。
  为此三者,先要贯通一气,不可拘泥。分疆三叠两段,偏要突手作用,才见笔力。即入千峰万壑,俱无俗迹。为此三者入神,则于细碎有失,亦不碍矣。
  “为此三者”,“三疊”之地、树、山,“两段”之景、云、山,都是“三”。或就理而言,“三”乃多也,以成变化。有变化,才讲贯通。“贯通一气”,气,自是变化流行,不可拘泥、定执。一以贯之,“一画”成之,自然运化,通一切理。再来看“分疆、三叠、两段”,就是“境界”中事了。
  “偏要突手作用,才见笔力。”石涛用字,每每出奇。此处,“偏”与正相对,“突”与稳相对。偏、突二字,自有偏杀正局、突破定式的意气,可见其词锋敏锐!“偏要”,恰恰显出画者豁然,灵光乍现之猛力;“突手”,自是见得杀笔入阵,不假思维之灵动。其“作用”如凌空取物,“才见笔力”之灵妙透脱。
  有这般境界,纵是画尽千岩万壑,也不落俗流,不入格套。
  最后,“为此三者入神,则于细碎有失,亦不碍矣。”
  一气贯之,“阴阳不测”,即入神化(《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忘怀得失,“大而化之(《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细碎” 何妨?
  至此境界,虽“细碎有失”,更显妙处。正如山石,一味圆润美好,则无古厚朴拙之气。观人也是如此,过于端严,必成矜敛,无复率性天真也。
  故而,放下得失之心、好丑之象,自在也,无碍也。
  石涛这“末后一句”,不全都是在讲“境界”吗?而“分疆”之事,自在其中矣!
  ○境界章第十 分疆三叠两段,似乎山水之失。然有不失之者,如自然分疆者,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是也。每每写山水,如开辟分破,毫无生活,见之即知。分疆三叠者,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何分远近?写此三叠奚翅印刻?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为此三者,先要贯通一气,不可拘泥。分疆三叠想,偏要突手作用,才见笔力。即入千峰万壑,俱无俗迹。为此三者入神,则于细碎有失,亦不碍矣。
其他文献
我喜欢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去发现惊喜,特别喜欢野草这样的题材,它总是蕴藏着看不见的生命力。春夏里它绿意盎然,但在秋冬中,又将鲜绿色转化为褐绿色,然后枯萎之后又再生,这样的转化虽然一年复一年,但年年都不会相同。这样随着季节、气候不同的转变,有如自然界风格的转变,尤其是春天的风舞动着草原,草原随风起舞,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浪,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向前倒,有时向后仰,自己彷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草带给我很强大
期刊
志群篆刻功力与激情并峙,古意与时代双楫,于艺一道可谓日臻上乘焉,观后欣慰之际有所感言也。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乃志群之谓哉。  ——范正红(山东印社社长、山东财经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郑志群刻得磅礴大气,用刀如暴风骤雨,说其为齐鲁印风似不为过,因为山东作者似颇多这一类刻法。这一类刻法长处在于雄悍,缺陷在于偶然性大,有时候刀下迸裂的准确性不同,作品便有霄壤之别。郑志群作品应该称
期刊
泓丽女史以迥超常格的工笔花鸟步入画坛,不涉浮华、不追时风,静心于古典工笔花鸟典范,沉潜含玩而师古不泥,其作品深得宋代花鸟精谨雅致之风而彰自家宁静温婉之精神,这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画坛显得殊为可贵。其所以如此,窃以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取法乎上,重视古法传承与经典意识;二是师法造化,善于观察自然花木的四时变化,深究其理法;三是回归传统,重视诗书画的全面修养。当然,泓丽女史的心性和慧悟靈心则是贯穿其中的“源头
期刊
周雅玲的花鸟画,工笔花鸟追求意笔之韵,写意花鸟呈现精微之笔,特别是她创作的“青花瓷”系列花鸟画,描绘的语境,是传统文人画的方式重新梳理与建构,注入现代审美精神,将传统情结融入现代人文环境的感怀,让观者浸沉于一种诗、书、画、印的营造中,而体味完整、纯粹的审美氛围,充溢着诗性、诗意、诗情的隽永意境,令人心动、钦佩不已。  中国花鸟画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陶器和玉器上的动植物
期刊
对话时间:2018年6月27日、7月6日、7月8日、7月9日、7月11日、7月13日  对话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水木轩小区王超尘先生寓所  访者说明: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湖南书坛代表人物,王超尘先生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在湖南省书协副秘书长吴萍女士的引领下,我与王先生在他的寓所第一次见面。王先生虽然行动有点迟缓,但他的思维极为敏捷。特别是谈到书法创作和他个人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王先生的记忆
期刊
茂林修竹,亭亭如盖,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不至苏州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賞国城画作,怎知山水之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以此北宋王通叟的佳句来形容其山水画作,是真再合适不过了。因此,我认为:明山延北郭,秀水绕东城,余国城的山水作品实为精品。  “天际霞光入山中,山中天际一时红”, 细品画作《日出》,利用重彩及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的金秋清晨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作
期刊
勒阿佛尔(Le Havre)是法国北部上诺曼底大区塞纳省的一个海港,位于英吉利海峡塞纳河口弯的右岸。生活在1870年代的法国人都知道,勒阿佛尔是全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仅次于马赛的法国第二大港,它每年吞吐2500多艘船只,输送270万多吨棉、糖、机器和其他货物,是普法战争之后象征民族复兴的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城市。  勒阿佛尔吸引过不少文学艺术家,作家奥诺瑞·巴尔扎克、居伊·德·莫泊桑、埃米尔·左拉,画
期刊
谈及“扬州美女”,华鬘是不可忽略的。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隐居十六观·缥香》是为华鬘画像。华鬘削肩,身材修长,柔若无骨,衣纹屈曲萦回,含蓄从容,透露着一种娇媚的气息,表现出超凡脱俗的风韵。  华鬘,姓胡(一说姓吴),本名净鬘,小名小宝,又名鬘华、净德,是陈洪绶侍妾。陈洪绶擅长人物、仕女、花鸟、草虫和山水画,被誉为“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张庚《国朝画徵录》)
期刊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一直在与张甸先生的儿子张东明老师沟通展览的事情。他一边在医院照顾患病的老父亲,同时又不厌其烦地应付我的琐碎要求。10月7日凌晨,他传来最终选定的大图。不料,当我8日上班后,就得知了张老去世的消息,震惊、内疚、痛惜之情难以言表。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首批会员,张甸先生从事摄影创作60余载。在大时代下,个体的命运与时代洪流间的交汇,碰撞出无数可歌可叹的故事,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缩影
期刊
我读小学时,家中有一本书,因翻阅太多,封面封尾都不见了,即便这样,只要能认识字的,还在继续翻。这本书就是《烈火金钢》。几十年后我在书店看到新印的版本,才知《烈火金钢》的作者叫刘流。他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大啊!说句实话,那时,有几个孩子不知道肖飞、史更新这些英雄呢?尤其肖飞,他左右开弓,两支二十四响驳壳枪,想打鬼子左眼就绝不会打右眼,在我们眼里恍若神人。上次同学聚会,说起《烈火金钢》,大家都笑:肖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