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塘村位于莲都镇的山旮旯,是封开县的“高远山区”,与怀集县交界,离镇28公里,距县城70多公里。这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革命老区,如今从泥水路变为水泥路,是当地历史性的盛事,也是党和政府关心老区,为民创办的又一件实事、好事。
民风纯朴 厚土育忠
这里是红色的土地。在解放战争时期,七星大山脚下,深山老林深处,生活着100多户人家的云塘村,成为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怀南区队的游击根据地。当时由区队长黄江、分队长林江领导怀南区60多名游击队员,走在云塘野草丛生的山路上开展武装斗争。革命的星火燃遍了绥江、贺江,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在1948年6月1日,广东、广西8个县的反动派保安队,以数百人之多的兵力围剿了根据地,游击队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云塘村8名无辜群众被反动派保安队杀害,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里是迁徙的地方。1965年,林木丰富、水源充足的云塘村被规划为水库,封开县在建设大冲电站时,修筑云塘水库就占用了田地770多亩,浸没房屋100多座。民风纯朴、厚土育忠、重约尚义的云塘人以“牺牲自我,顾全大家”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村上有102户463人走在凹凸不平山路上迁徙他乡,如今,云塘老区还生活着185户958人。
走亲民路 建连心桥
云塘村很美,山清水秀,桔果飘香;云塘村很荒,没有大路,“与世隔绝”;云塘村很穷,弹丸耕地,泥砖砌屋。
就因为路难行,这里的沙糖桔“运输”要挑担而出五公里,受尽1米宽山路的崎岖之苦;2006年建起了云塘小学,不少学生依然是走着羊肠小道。2008年,县政府为云塘又修建了一条从伯哥至云塘村委会的水泥路,全长15.1公里,云塘村民行路难问题有所缓解,但是,云塘村委会至榃吉头自然村还未通公路。
村里有50多个孩子在五六公里外的小学读书,不少10岁左右的孩子,必须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有的甚至还得搭上一个8、9岁的弟弟或妹妹。76岁的老支书朱水庭说:“孩子经常是晴天灰头土脸,在雨天,有时摔得浑身是泥。我们成天提心吊胆,但也没办法,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家里都是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没能力接送他们……”老支书还说,过去村中怀孕妇女到镇卫生院分娩,怕路上有意外,要提前一个月到镇卫生院待产。
2009年,肇庆市老促会会长李均林到云塘老区调研,路途中他跋山涉水,在七洞河,他看到村民出行,学生回家,只能脱掉鞋子,光着脚丫,小心翼翼地走过一条简易木桥。
想不到老区人民行路如此艰难。李均林回到市里,立即向市委写报告,争取到资金40万元,为云塘村群众在七洞河冲建起一座钢筋水泥桥。
修祠建庙 不如筑路
修建水泥桥之后,村民就天天盼望着早日水泥路能修到家门口,希望凭借着作为革命老区,可以享受政策的优先扶持,早日实现他们的“水泥路梦”。这一盼就是3年。
2011年5月,李均林会长率领市县老促会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又徒步翻越崇山峻岭,到云塘调研。炎炎烈日下,他们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精神,不畏山高坡陡,爬上“硬骨头路”实地考察,山路河边、田间垄头,都有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
几番研究,几番献策,几番奔走,几番敲定,各方努力,终于给百姓带来了福音,给老区带来了新景象。七洞至榃吉头自然村的水泥路建设,全长3.1公里,总投资需要109万元。这钱怎么来?交通部门筹集47万元,市移民办支持31万元,市国资委赞助10万元,市电信公司扶持7万元,县老促会筹资4万元,县政府给予10万元。
筹足了所需资金,加大了施工力度。工程从2012年3月进场,4月3日正式铺设水泥路面。这条水泥路从大平村零公里开始,途经大冲口村、七洞村、榃吉头3个自然村,惠及村民440多人。
工地上,每天出动2台大型机械,运输车2台,施工人员30多名,5个村民代表协助督导,确保质量。群顶烈日,众战酷暑,热火朝天的紧张施工,震响了山里人的梦。
当时机械进场,根本无路可行,要先修一条运输路,因为山高,原本运载10吨重的货车,到这里只能运载5吨了。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保证了各标段施工用料。最终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保施工、保质量、保工期任务。
把水泥路修到大山里,修进老区人心坎中。有个村民高兴而有感触地说:“唐修塔、宋修庙,不如共产党帮我们修大路!”
老区新景 再描蓝图
老区人民经历了漫长的求路史,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之后,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迎来了云塘村通车。通车那天,小车、摩托车开到了家门口。村民们高兴得像过春节一样,全村欢乐,人人欢笑,敲锣打鼓,鸣放鞭炮。
那一刻,村民盼了几十年,今天第一次看到汽车开进村里了;那一刻,老区人民结束了“行路难”的历史;那一刻,山区农民走上了康庄之路。
不久前,笔者重进云塘村,看到大小车辆穿梭,昔日老区变了样,村中阿婆抱着孙子站在大路边,高兴地说:“以前,云塘村委会至榃吉头村5、6公里山路。走一路程要走2个多小时,现在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坐着摩托车出去只要20分钟,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是呀,阿婆再也不用为孩子去上学整日提心吊胆了。
村支书记也说:“我们村林木资源非常丰富,过去因为公路不通,木材销售,得一根根从山上扛下来,然后放在手拉板车上,拉到村委会,换大车运送。多年来,因板车运送途中出事故的情况屡有发生。并且销售一直受影响,价格低。如今路通了,大货车可以到村边直接装车,价钱‘翻了身’,以前木材销售每立方米只卖五、六十元,如今飙升到四、五百元了。”
当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过崇山峻岭展现在村民眼前时,激发了村民致富的积极性。至目前为止,村里已种下佛手苗1万棵、扩种沙糖桔7000多棵、杉苗2万多株、松苗200多亩。榃吉头自然村村民还建起了第一幢崭新的水泥楼……
民风纯朴 厚土育忠
这里是红色的土地。在解放战争时期,七星大山脚下,深山老林深处,生活着100多户人家的云塘村,成为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怀南区队的游击根据地。当时由区队长黄江、分队长林江领导怀南区60多名游击队员,走在云塘野草丛生的山路上开展武装斗争。革命的星火燃遍了绥江、贺江,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在1948年6月1日,广东、广西8个县的反动派保安队,以数百人之多的兵力围剿了根据地,游击队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云塘村8名无辜群众被反动派保安队杀害,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里是迁徙的地方。1965年,林木丰富、水源充足的云塘村被规划为水库,封开县在建设大冲电站时,修筑云塘水库就占用了田地770多亩,浸没房屋100多座。民风纯朴、厚土育忠、重约尚义的云塘人以“牺牲自我,顾全大家”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村上有102户463人走在凹凸不平山路上迁徙他乡,如今,云塘老区还生活着185户958人。
走亲民路 建连心桥
云塘村很美,山清水秀,桔果飘香;云塘村很荒,没有大路,“与世隔绝”;云塘村很穷,弹丸耕地,泥砖砌屋。
就因为路难行,这里的沙糖桔“运输”要挑担而出五公里,受尽1米宽山路的崎岖之苦;2006年建起了云塘小学,不少学生依然是走着羊肠小道。2008年,县政府为云塘又修建了一条从伯哥至云塘村委会的水泥路,全长15.1公里,云塘村民行路难问题有所缓解,但是,云塘村委会至榃吉头自然村还未通公路。
村里有50多个孩子在五六公里外的小学读书,不少10岁左右的孩子,必须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有的甚至还得搭上一个8、9岁的弟弟或妹妹。76岁的老支书朱水庭说:“孩子经常是晴天灰头土脸,在雨天,有时摔得浑身是泥。我们成天提心吊胆,但也没办法,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家里都是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没能力接送他们……”老支书还说,过去村中怀孕妇女到镇卫生院分娩,怕路上有意外,要提前一个月到镇卫生院待产。
2009年,肇庆市老促会会长李均林到云塘老区调研,路途中他跋山涉水,在七洞河,他看到村民出行,学生回家,只能脱掉鞋子,光着脚丫,小心翼翼地走过一条简易木桥。
想不到老区人民行路如此艰难。李均林回到市里,立即向市委写报告,争取到资金40万元,为云塘村群众在七洞河冲建起一座钢筋水泥桥。
修祠建庙 不如筑路
修建水泥桥之后,村民就天天盼望着早日水泥路能修到家门口,希望凭借着作为革命老区,可以享受政策的优先扶持,早日实现他们的“水泥路梦”。这一盼就是3年。
2011年5月,李均林会长率领市县老促会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又徒步翻越崇山峻岭,到云塘调研。炎炎烈日下,他们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精神,不畏山高坡陡,爬上“硬骨头路”实地考察,山路河边、田间垄头,都有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
几番研究,几番献策,几番奔走,几番敲定,各方努力,终于给百姓带来了福音,给老区带来了新景象。七洞至榃吉头自然村的水泥路建设,全长3.1公里,总投资需要109万元。这钱怎么来?交通部门筹集47万元,市移民办支持31万元,市国资委赞助10万元,市电信公司扶持7万元,县老促会筹资4万元,县政府给予10万元。
筹足了所需资金,加大了施工力度。工程从2012年3月进场,4月3日正式铺设水泥路面。这条水泥路从大平村零公里开始,途经大冲口村、七洞村、榃吉头3个自然村,惠及村民440多人。
工地上,每天出动2台大型机械,运输车2台,施工人员30多名,5个村民代表协助督导,确保质量。群顶烈日,众战酷暑,热火朝天的紧张施工,震响了山里人的梦。
当时机械进场,根本无路可行,要先修一条运输路,因为山高,原本运载10吨重的货车,到这里只能运载5吨了。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保证了各标段施工用料。最终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保施工、保质量、保工期任务。
把水泥路修到大山里,修进老区人心坎中。有个村民高兴而有感触地说:“唐修塔、宋修庙,不如共产党帮我们修大路!”
老区新景 再描蓝图
老区人民经历了漫长的求路史,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之后,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迎来了云塘村通车。通车那天,小车、摩托车开到了家门口。村民们高兴得像过春节一样,全村欢乐,人人欢笑,敲锣打鼓,鸣放鞭炮。
那一刻,村民盼了几十年,今天第一次看到汽车开进村里了;那一刻,老区人民结束了“行路难”的历史;那一刻,山区农民走上了康庄之路。
不久前,笔者重进云塘村,看到大小车辆穿梭,昔日老区变了样,村中阿婆抱着孙子站在大路边,高兴地说:“以前,云塘村委会至榃吉头村5、6公里山路。走一路程要走2个多小时,现在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坐着摩托车出去只要20分钟,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是呀,阿婆再也不用为孩子去上学整日提心吊胆了。
村支书记也说:“我们村林木资源非常丰富,过去因为公路不通,木材销售,得一根根从山上扛下来,然后放在手拉板车上,拉到村委会,换大车运送。多年来,因板车运送途中出事故的情况屡有发生。并且销售一直受影响,价格低。如今路通了,大货车可以到村边直接装车,价钱‘翻了身’,以前木材销售每立方米只卖五、六十元,如今飙升到四、五百元了。”
当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过崇山峻岭展现在村民眼前时,激发了村民致富的积极性。至目前为止,村里已种下佛手苗1万棵、扩种沙糖桔7000多棵、杉苗2万多株、松苗200多亩。榃吉头自然村村民还建起了第一幢崭新的水泥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