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几种因素

来源 :按摩与导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Ⅱ,Ⅷ,Ⅸ,Ⅹ等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在此过程中须维生素K参与,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才能r—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然后方具凝血的生物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羧化,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因此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致出血。本病特点为突发出血,根据出血时间分为3型。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 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116—02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6例中男32例,女14例,男女之比16:7,发病年龄生后24小时以内10例;生后1~7天28例;生后8天以上8例,母乳喂养4 0例,母乳和牛乳混合喂养6例,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及外伤史,出生后未接种维生素K预防剂量18例,接受维生素K预防剂量28例。临床表现:皮肤出血12例,脐部渗血6例,血便16例,呕血2例,颅内出血26例(56.5%),腹腔内出血2例,鼻衄2例。发病前有腹泻18例,上感4例,肺炎3例。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血小板数、出血时间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26例患儿低色素性贫血,Hb≤60g/L 5例,HB=60~90g/L 21例。结果全部病例给予维生素K15~10mg/kg,连用3~5天,输新鲜同型血或新鲜血浆,每次10ml/kg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贫血,同时予以对症治疗:止痉、脱水、激素、能量合剂及抗生素等治疗。结果治愈30例,死亡2例,放弃14例。
  
  2 讨论
  
  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在此过程中须维生素K参与,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才能r—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然后方具凝血的生物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羧化,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因此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致出血。本病特点为突发出血,根据出血时间分为3型。①早发型:指生后24小时内即发病。②经典型:指出生1~7天内发病。③迟发型:生后8天,即超过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龄段发生的出血。早发型多与孕妇用药有关,出血部位除皮肤外,可有颅内、胸腔、腹腔内出血;经典型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出血部位以肠道最常见,还可以有脐带残端、皮肤、帽状腱膜下、颅内、注射部位或手术部位的渗血等,但应该警惕轻度的出血可为严重致命的颅内出血的前驱症状;晚发型多与肝脏疾病、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长期禁食或静脉营养时未补充维生素K有关,乳母饮食中缺乏维生素K,如绿叶蔬菜、豆类、肝脏及蛋类等,其婴儿易患本病,并以颅内出血最常见。研究发现,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新生儿对维生素K吸收率低。脐带血中维生素K含量为母血的1/30左右,胎儿维生素K贮量少,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合成维生素K少,肠道对维生素K的吸收率低,仅为26%左右,而成人为40%~60%。婴儿维生素K缺乏受多种因素影响,母乳喂养、母亲妊娠期服药、婴儿腹泻、早产、黄疸、肺炎等疾病是维生素K缺乏症的高危因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15μg/L),远低于牛乳中含量(60μg/L),故母乳喂养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机会是牛乳喂养的15~20倍。且母乳中含多种抗体,这些抗体对减少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是有利的,但它能抑制新生儿肠道内正常细菌产生维生素K。孕晚期服用抗癫痫、抗结核、抗凝血药物可诱导肝线粒体酶增加,从而加快维生素K的降解。婴儿患腹泻时,由于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排泄增多,同时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合成维生素K而致维生素K缺乏出血。本组46例中有24例发病前有感染史,使用抗生素及腹泻也是导致维生素K合成、吸收障碍的因素。本组有3例出生时发病与孕妇维生素K缺乏有关,孕妇有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时,其分娩的新生儿大部分将发生维生素K缺乏,这是孕妇维生素K缺乏与胎盘屏障共同作用的结果。维生素K缺乏症首发症状出血,可多个部位出血,本组有26例发生颅内出血(58.5%),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是致死原因,存活者多有后遗症,因此早期诊断是关键,如对本病易致颅内出血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延误早期诊治的时机,将严重影响本症的预后。若能提高认识,时刻想到婴儿颅内出血病因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占首位,及时应用维生素K,可防止严重出血的发生及进展。参照全国维生素K缺乏协作组提出预防措施:①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2.5~5mg。②纯母乳喂养者除改善母子饮食外,婴儿每10天补充维生素K2.5mg共10次,同时乳母亦应常规补充维生素K1,并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水果等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③分娩前服用抗凝血药物的孕婦在分娩前2~4周开始服用维生素k10mg。④小婴儿如有感染,腹泻,服用抗生素,肝脏疾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⑤母乳喂养生后3周开始监测PIVK—Ⅱ(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早期发现及时补充。我国尚未实施统一的维生素K预防方案。部分城市采取了每一名新生儿生后肌注维生素K1的方法,用量为5~10mg/天,连用1~3天这是儿科的治疗量,作为预防量太大。烟台地区的预防办法是新生儿生后第1天开始服用维生素K1片2.5mg,尔后每10天服用1次,共10次。该方法能预防全部病例的发生。近年来,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针对产妇的预防方法,具体做法是产妇自分娩之日起,每日口服维生素K1片剂5~10mg,连服3周。此方案的目的在于通过母亲口服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维生素K水平,而达到预防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目的。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该加强对乳母的营养指导,最关键的还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预防用药制度,即全部活产婴出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 1mg,乳母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豆类、肝脏及蛋类,可有效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及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维生素K缺乏症有上升趋势,为了优生优育,对新生儿,3个月以内母乳喂养儿常规维生素K预防性治疗极其重要。
其他文献
2006年,中国营造学社终结60周年;2006年4月20日,建筑大家梁思成先生诞展105周年。历史的记忆不应湮灭于尘土之中,也许“2006年,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会让您反思,如何追忆建筑大师
近年来,外国留学生医学教育人数显著增加。本文从医学影像课程建立,师资培养,教学梯队的建设,教学实践过程,教学评估和总结等几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为更好的完成留学生的医学影像
本文给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定议,分析了BIPV与BAPV的区别。着重讨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痔疮是肛肠疾病的常见病症,发病率在肛肠疾病中约占50%-80%,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为常见。其中混合痔约占22%,多发性强,手术创伤大,患者较痛苦,且容易复发。1998年,意大利人Longo提出了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住院患者资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