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配置的不均衡,而实现师资均衡发展的举措主要是教师交流轮岗。而在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政策宣传不到位、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不满意,以及有关政策的缺失等问题。为了实现师资均衡发展,要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宣传力度,合理设计教师流动制度,坚持流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同时,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履行流动教师的义务,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关键词】师资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教师流动制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62-03
【作者简介】姜先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江苏连云港,222000)督导室副主任,高级教师。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戰略。师资均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现阶段实行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以解决县(区)域校际师资发展不均衡问题受到了重视。近两年通过分流、骨干教师的驻点交流、选拔优秀骨干教师,进一步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了薄弱学校的管理力度,实现了区域内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但在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
一、当前教师交流轮岗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以初中富余教师分流、还是以城乡教师对口驻教形式进行的教师交流轮岗,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1.从政策的宣传角度出发,宣传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交流轮岗。
在海州区的调查发现:一是大多教师对相关文件不了解。只有45.95%的分流教师是通过学校召开会议传达知道三部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文件精神;其次有36.94%的分流教师并不知道此文件精神;有9.91%的分流教师是通过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了解到此文件;还有7.21%的教师是通过同事之间互相交流才了解此文件。二是部分教师对交流轮岗主要目的认识模糊。有36.36%的教师认为此次分流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33.64%的教师认为交流轮岗没有任何意义,纯粹是形式主义;有15.45%的教师认为交流轮岗是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个人成长;还有14.55%的教师认为交流是为了改变目前教师松散的工作现状。
2.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看,方案的满意度和工作的轻松度间接影响着流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教师对分流方案的满意度褒贬不一
调查发现,接近40%的教师对分流方案感觉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经了解此次初中教师按照核定编制、设定岗位、考试考核、人员聘用、组织分流步骤进行。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时,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减有增的办法,统筹安排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即按照农村到郊区、郊区到城区(农村中学教师由外向内延伸),城区到城区(城区中学教师由内向外延伸,但不出城区)就近方式分流。因此分流过程中有效地杜绝了校长“假公济私”、变相惩罚“刺头教师”和避免分流过程中的“送礼走后门”等现象发生。但是也有45.54%的教师对此方案不满意,访谈得知,一是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充分尊重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乱搞教师交流轮岗。二是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充分尊重教师人权,分流教师没有对学校地域的选择权。三是部分教师担心小学课程不会教,又不愿意主动去研究等原因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意分流到小学。
(2)小学工作累直接影响部分分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访谈分流到小学的10位教师,他们都说不知道小学这么累,每周平均14节课,有的还要兼带班主任。数学老师带2个班,语文教师虽然带1个班,但是还要带其他年级的思品、综合、音乐等一些科目。每天忙得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甚至部分学生作业常常要带回家批改。部分教师反映刚到小学真不适应,小学生相对难以管理,特别是课堂上经常出现吵闹声,维持课堂纪律让教师疲惫不堪。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部分分流教师(特别是离城区近的中学)想再回到中学工作,因此,出现了部分分流教师到教育局协商不想在小学工作的情况发生。
(3)担心职称、工资受到影响也间接影响部分分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调查发现,有20.75%的分流教师担心职称晋升会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分流教师从中学到小学后,原来在初中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及获奖论文没有用处,一切需要重新开始。16.04%的分流教师担心工资受到影响。经了解,教师的这种担心确实存在。因为中小学职称工资名额比例各不相同,小学高级名额只占教师数的5%,而初中教师的高级名额占到教师数的25%。如现在两人同是中学高级教师,职级工资都是六级,一个留在中学,几年以后就可以拿到五级职级工资,但是另一个分流到小学,可能干到退休也拿不到五级工资。
3.从政策的影响因素来看,制度上的缺失阻碍了交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部分学校城乡教师对口驻教交流的人数不一致。如城乡两个学校互派4名教师,结果农村学校派出4名教师到城区学校,而城区学校只派出1名教师到农村,究其原因,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城区上学,城区教师严重缺乏,没有多余教师可派。二是虽然大部分城乡学校按照同等人数对口驻教,但是城乡学校派出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城区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真正需求的城区骨干教师没有流入,没有发挥城区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引领作用。三是评优评先等措施的缺失以及流入学校无法对流动教师有效考核严重影响了交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交流教师在流入学校工作再努力,但是各种评优评先都得不到,由于交流教师关系在流出学校,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受到名额的限制,流入学校和流出学校都不会考虑到交流教师,因此会对流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交流教师的绩效工资在流出学校发放,流入学校无法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造成部分流动教师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二、后均衡时期下的教师交流轮岗的建议
1.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交流轮岗。
教师是交流的主体,要使参加交流的教师自主地投入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活动,必须考虑以下三个要素:一是教师是否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二是教师是否有非常明确的交流目标;三是教师是否有能力实现交流的目标。这就要求各区域在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案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政策,最好有一定比例的校长和教师积极参与本区域交流轮岗方案的制定,提高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的认识程度。其次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育局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让更多的教师自主地为方案的制定献言献策,从而明确交流的目标。再次在交流轮岗前应对流动教师进行师德培训,让流动教师进一步明确流动的目的,树立起自身专业发展理念,提升流动教师的师德修养。同时教育局可定期表彰参加交流的优秀教师,通过榜样示范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觉悟。
2.合理设计教师流动制度,坚持流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区域内制定的流动制度要尽量满足教师的要求和意愿。一是调整教师职称结构,激发教师积极性。访谈中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存在某些不合理。在小学阶段,教师以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的比例仅占5%;而在中学阶段,教师虽以中级职称为主,但高级职称的比例却占25%,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可在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方面适当向小学教师倾斜,特别是适当增加农村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以此来激发初中富余分流教师到农村小学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实行“区管校用”,全区统一中小学高级、中级名额的分配,才能有利于中小学之间的交流轮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在教师流动制度设计中不能仅限于将到薄弱学校支教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而是应该加强对流动教师在流入薄弱学校后的专业发展支持,既要把流动当作教师资源科学配置的有效路径之一,也要把其当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一方面要明确提出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如学校管理者帮助流动教师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平衡学校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还要建立健全县域内流动教师的跟踪考核档案,加强对流动教师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则要求流入学校为流动教师创造专业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以此为流动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3.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履行流动教师的义务。
法律的欠缺,使教师交流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不遵守教师交流的规则,无序交流,给学校造成一定损失。据了解,2013年该区域也搞过城乡教师交流,当时是由当地中学教师自愿申请到当地小学去驻教,全区共有39名教师参与了此项工作。一年后,校长和小学教师普遍反映效果不好,区局组织有关人员对这些教师进行考核,结果满意率不到30%。另一种情况是学校无视人才发展规律,阻挠教师合理交流。某些校长潜意识认为学校花了很大代价才培养的教学骨干,还没有为学校做多少贡献就交流出去,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于是找一些借口,多方阻挠教师合理交流。因此,在促进教师交流的同时,必须促进教师交流的法制化。国家应制定关于教师交流的专门法律法规,在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教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合理交流,这是实现平等竞争,合理交流,维护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利益。
为使教师流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流动监督考核的设计。不定期地对教师流动现状进行检查,即时发现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纠正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以此来保障教师流动制度正确而有效地推行。一是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大流动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情况,流动的具体安排要接受教师和社会监督,公开学校应配备学科的教师人数和流动人数,纪检监察部门和教师代表要全过程监督流动程序。二是建立对流动教师的过程性管理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本区域内教师流动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实施过程监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目标管理制度。三是在评价机制上,教育局要发挥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监控功能,制定细致明确的交流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教育局和流入学校共同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交流教师在交流期满后自主选择学校的基本依据,同时采取档案袋评价的形式对交流教师工作进行跟踪动态管理。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方法之一。但是构建完善、有效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打破小区域框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让交流輪岗的教师在政策保障上能放宽心胸,在专业发展上能有奔头,在业务培训上能看到希望,在经济利益上能尝到甜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才会取得实效,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才更有希望。■
【关键词】师资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教师流动制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62-03
【作者简介】姜先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江苏连云港,222000)督导室副主任,高级教师。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戰略。师资均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现阶段实行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以解决县(区)域校际师资发展不均衡问题受到了重视。近两年通过分流、骨干教师的驻点交流、选拔优秀骨干教师,进一步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了薄弱学校的管理力度,实现了区域内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但在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
一、当前教师交流轮岗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以初中富余教师分流、还是以城乡教师对口驻教形式进行的教师交流轮岗,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1.从政策的宣传角度出发,宣传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交流轮岗。
在海州区的调查发现:一是大多教师对相关文件不了解。只有45.95%的分流教师是通过学校召开会议传达知道三部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文件精神;其次有36.94%的分流教师并不知道此文件精神;有9.91%的分流教师是通过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了解到此文件;还有7.21%的教师是通过同事之间互相交流才了解此文件。二是部分教师对交流轮岗主要目的认识模糊。有36.36%的教师认为此次分流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33.64%的教师认为交流轮岗没有任何意义,纯粹是形式主义;有15.45%的教师认为交流轮岗是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个人成长;还有14.55%的教师认为交流是为了改变目前教师松散的工作现状。
2.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看,方案的满意度和工作的轻松度间接影响着流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教师对分流方案的满意度褒贬不一
调查发现,接近40%的教师对分流方案感觉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经了解此次初中教师按照核定编制、设定岗位、考试考核、人员聘用、组织分流步骤进行。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时,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减有增的办法,统筹安排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即按照农村到郊区、郊区到城区(农村中学教师由外向内延伸),城区到城区(城区中学教师由内向外延伸,但不出城区)就近方式分流。因此分流过程中有效地杜绝了校长“假公济私”、变相惩罚“刺头教师”和避免分流过程中的“送礼走后门”等现象发生。但是也有45.54%的教师对此方案不满意,访谈得知,一是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充分尊重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乱搞教师交流轮岗。二是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充分尊重教师人权,分流教师没有对学校地域的选择权。三是部分教师担心小学课程不会教,又不愿意主动去研究等原因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意分流到小学。
(2)小学工作累直接影响部分分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访谈分流到小学的10位教师,他们都说不知道小学这么累,每周平均14节课,有的还要兼带班主任。数学老师带2个班,语文教师虽然带1个班,但是还要带其他年级的思品、综合、音乐等一些科目。每天忙得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甚至部分学生作业常常要带回家批改。部分教师反映刚到小学真不适应,小学生相对难以管理,特别是课堂上经常出现吵闹声,维持课堂纪律让教师疲惫不堪。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部分分流教师(特别是离城区近的中学)想再回到中学工作,因此,出现了部分分流教师到教育局协商不想在小学工作的情况发生。
(3)担心职称、工资受到影响也间接影响部分分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调查发现,有20.75%的分流教师担心职称晋升会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分流教师从中学到小学后,原来在初中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及获奖论文没有用处,一切需要重新开始。16.04%的分流教师担心工资受到影响。经了解,教师的这种担心确实存在。因为中小学职称工资名额比例各不相同,小学高级名额只占教师数的5%,而初中教师的高级名额占到教师数的25%。如现在两人同是中学高级教师,职级工资都是六级,一个留在中学,几年以后就可以拿到五级职级工资,但是另一个分流到小学,可能干到退休也拿不到五级工资。
3.从政策的影响因素来看,制度上的缺失阻碍了交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部分学校城乡教师对口驻教交流的人数不一致。如城乡两个学校互派4名教师,结果农村学校派出4名教师到城区学校,而城区学校只派出1名教师到农村,究其原因,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城区上学,城区教师严重缺乏,没有多余教师可派。二是虽然大部分城乡学校按照同等人数对口驻教,但是城乡学校派出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城区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真正需求的城区骨干教师没有流入,没有发挥城区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引领作用。三是评优评先等措施的缺失以及流入学校无法对流动教师有效考核严重影响了交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交流教师在流入学校工作再努力,但是各种评优评先都得不到,由于交流教师关系在流出学校,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受到名额的限制,流入学校和流出学校都不会考虑到交流教师,因此会对流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交流教师的绩效工资在流出学校发放,流入学校无法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造成部分流动教师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二、后均衡时期下的教师交流轮岗的建议
1.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交流轮岗。
教师是交流的主体,要使参加交流的教师自主地投入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活动,必须考虑以下三个要素:一是教师是否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二是教师是否有非常明确的交流目标;三是教师是否有能力实现交流的目标。这就要求各区域在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案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政策,最好有一定比例的校长和教师积极参与本区域交流轮岗方案的制定,提高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的认识程度。其次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育局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让更多的教师自主地为方案的制定献言献策,从而明确交流的目标。再次在交流轮岗前应对流动教师进行师德培训,让流动教师进一步明确流动的目的,树立起自身专业发展理念,提升流动教师的师德修养。同时教育局可定期表彰参加交流的优秀教师,通过榜样示范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觉悟。
2.合理设计教师流动制度,坚持流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区域内制定的流动制度要尽量满足教师的要求和意愿。一是调整教师职称结构,激发教师积极性。访谈中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存在某些不合理。在小学阶段,教师以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的比例仅占5%;而在中学阶段,教师虽以中级职称为主,但高级职称的比例却占25%,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可在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方面适当向小学教师倾斜,特别是适当增加农村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以此来激发初中富余分流教师到农村小学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实行“区管校用”,全区统一中小学高级、中级名额的分配,才能有利于中小学之间的交流轮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在教师流动制度设计中不能仅限于将到薄弱学校支教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而是应该加强对流动教师在流入薄弱学校后的专业发展支持,既要把流动当作教师资源科学配置的有效路径之一,也要把其当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一方面要明确提出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如学校管理者帮助流动教师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平衡学校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还要建立健全县域内流动教师的跟踪考核档案,加强对流动教师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则要求流入学校为流动教师创造专业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以此为流动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3.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履行流动教师的义务。
法律的欠缺,使教师交流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不遵守教师交流的规则,无序交流,给学校造成一定损失。据了解,2013年该区域也搞过城乡教师交流,当时是由当地中学教师自愿申请到当地小学去驻教,全区共有39名教师参与了此项工作。一年后,校长和小学教师普遍反映效果不好,区局组织有关人员对这些教师进行考核,结果满意率不到30%。另一种情况是学校无视人才发展规律,阻挠教师合理交流。某些校长潜意识认为学校花了很大代价才培养的教学骨干,还没有为学校做多少贡献就交流出去,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于是找一些借口,多方阻挠教师合理交流。因此,在促进教师交流的同时,必须促进教师交流的法制化。国家应制定关于教师交流的专门法律法规,在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教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合理交流,这是实现平等竞争,合理交流,维护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利益。
为使教师流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流动监督考核的设计。不定期地对教师流动现状进行检查,即时发现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纠正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以此来保障教师流动制度正确而有效地推行。一是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大流动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情况,流动的具体安排要接受教师和社会监督,公开学校应配备学科的教师人数和流动人数,纪检监察部门和教师代表要全过程监督流动程序。二是建立对流动教师的过程性管理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本区域内教师流动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实施过程监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目标管理制度。三是在评价机制上,教育局要发挥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监控功能,制定细致明确的交流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教育局和流入学校共同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交流教师在交流期满后自主选择学校的基本依据,同时采取档案袋评价的形式对交流教师工作进行跟踪动态管理。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方法之一。但是构建完善、有效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打破小区域框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让交流輪岗的教师在政策保障上能放宽心胸,在专业发展上能有奔头,在业务培训上能看到希望,在经济利益上能尝到甜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才会取得实效,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