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位于现在湖北北部随枣走廊、河南南部南阳盆地的这些地区是西周“汉阳诸姬”分布的地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南方日益强大的子爵诸侯楚国。在楚灭曾之前,曾国是周王朝分封诸同姓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他的文化受到来自北方中原周文化的影响,铜冰鉴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冶铸上表现了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但由于楚国在春秋中期以后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楚周边诸国包括曾国在内的文化又同时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战国初年曾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曾国的文化也就成了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件古代冷暖两用的古代“冰箱”是南北不同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的产物。
关键词:冰鉴;青铜;失蜡法;鸟虫篆;蟠螭纹
在炎炎夏日里若能品尝到冰箱中经过冰镇的冷饮,莫过于是夏日中最大的快慰。一想到冰箱其实这个词其实十分有趣,在我们的印象之中箱是一种类似于盒子的东西,比如一箱水果或是一箱玩具。若要取其中的物品往往是从顶部取物的。但我们现在的冰箱门却开在侧面而并非是顶面,或许你会想到冰柜,因为冰柜的门就是开在顶部的。中国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类似冰箱功能的器物,而且这个“冰箱”的门就是开于顶部的。所以冰箱一词古已有之,人们习惯地将我们现在侧面开门的冰箱称为冰箱而把后来顶部开阖的称为冰柜了。这完全是因为冰箱这个词的先入为主而并非是古人造词定名的错误。
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冰箱”长个什么样子呢?湖北省北部随州城郊擂鼓墩一号大型古墓是上个世纪七十末年代发现的,以出土的巨型编钟著称于世。就在这次考古大发现中就出了两件古代“冰箱”且与著名的大编钟同出土于中墓室,显出一派贵族们当年钟鸣鼎食的快意生活。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周礼·天官·凌人》中就有“大丧共夷盘冰”、“祭祀共冰鉴”的记载,所以尊盘、鉴缶亦可称为“冰盘”、“冰鉴”。但是他们却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铜冰鉴”。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时候有一对这样的铜冰鉴。不过他并不是一样大的,有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像两个孪生兄弟。他们的所有者是当时被夹在南方大国楚国与中原诸侯国间的曾国侯乙的。初步的判定年代是春秋之末战国之初,赵魏韩三家分晋之时。距今大约是2500年左右。铜冰鉴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外面上大下小的方形鉴身与鉴盖,内部略小型的方形尊缶及缶盖,以及一个长柄的带流勺和一个漏斗状的青铜过滤器。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缶置于鉴内。鉴直口,方唇,短颈,深腹,四个兽形足承托鉴底。鉴身四角及四边中部榫接八个方形或曲尺形附饰和八条龙形耳。方鉴的顶盖面板中空,留有方孔以套合方否颈部。鉴盖浮雕变形蟠螭纹,鉴体浮雕蟠螭纹,下腹饰蕉叶纹;方缶小口,方唇,斜肩,鼓腹,平底。缶上装饰勾连纹、菱形带纹、蕉叶纹等。放置时,方鉴底部安装有三个十分精细的活扣弯钩设计,当与尊缶的足部榫眼对应时,其中一个弯钩带有活动的倒钩功能,能十分稳固地将内部的尊缶圈足与外部的方鉴地板相扣紧不松动从而固定方缶。当时古籍中有记述中原地区有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出没,可见位于更靠近南方的曾国的气候一定更加炎热。在当暑热难耐之时,又在没有发明空调与电风扇之前,贵族们如能品尝到冰镇过的美酒,这不能不说是当时夏日里的至高享受。
或许你会问如此复杂而精美的器物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其实制造这么一件古代的“冰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铸造时使用的方法也并非单一。铜冰鉴主要使用的铸造方法是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失蜡法的技术发明对后世的影响至深,当下仍然在使用这种铸造放法。比如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永久中立国瑞士便以生产高档钟表而闻名于世。钟表的重要零件铜质机械齿轮虽然现代冶铸技术有许多新的方法比如冲压法来做机械零件。失蜡法能够制作出十分繁复纹饰与奇特造型的青铜器,最典型的如湖北随州市出土的战国早期的青铜尊盘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云纹酒禁。然而铜冰鉴的铸造过程并非是单一的失蜡法一种,还分别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榫卯套接等多种方组装而成。
在“冰箱”的顶部及长柄勺、过滤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美丽铭文。用来标记这件器物的所属关系以及主人对器物美好而长久的期望。最特别的是以动物纹为代表的蟠螭纹和以植物纹为代表的蕉叶纹。与“冰箱”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过滤器。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战国初年的曾国大墓中就出土过专门用于过滤酒用的器物,样子十分像今天的漏斗,器型成倒三棱锥型,可以在里面加置滤网过滤酒渣用。这种含有酒渣纯度不是很高的酿造美酒直到东晋时期依然在生产,向往田园生活的陶潜就曾在其所作的田园诗里记叙过自己拿帽子来滤酒的逸事。
位于现在湖北北部随枣走廊、河南南部南阳盆地的这些地区是周代“汉阳诸姬”分布的地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南方日益强大的子爵诸侯楚国。在楚灭曾之前,曾国是周王朝分封汉水流域的诸多同姓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他的文化受到来自北方中原周文化的影响,在铜冰鉴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冶铸上表现了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但由于楚国在春秋中期以后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楚周边诸国包括曾国在内的文化又同时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战国初年曾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曾国的文化也就成了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件古代冷暖两用的古代“冰箱”具有南北不同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的产物。也是公元前五世纪我国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与体现。
参考文献:
[1]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绍华,苏州大学2011级MFA在职硕士研究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王 佳,苏州大学2011级MFA在职硕士研究生,苏州市新康小学校。)
关键词:冰鉴;青铜;失蜡法;鸟虫篆;蟠螭纹
在炎炎夏日里若能品尝到冰箱中经过冰镇的冷饮,莫过于是夏日中最大的快慰。一想到冰箱其实这个词其实十分有趣,在我们的印象之中箱是一种类似于盒子的东西,比如一箱水果或是一箱玩具。若要取其中的物品往往是从顶部取物的。但我们现在的冰箱门却开在侧面而并非是顶面,或许你会想到冰柜,因为冰柜的门就是开在顶部的。中国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类似冰箱功能的器物,而且这个“冰箱”的门就是开于顶部的。所以冰箱一词古已有之,人们习惯地将我们现在侧面开门的冰箱称为冰箱而把后来顶部开阖的称为冰柜了。这完全是因为冰箱这个词的先入为主而并非是古人造词定名的错误。
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冰箱”长个什么样子呢?湖北省北部随州城郊擂鼓墩一号大型古墓是上个世纪七十末年代发现的,以出土的巨型编钟著称于世。就在这次考古大发现中就出了两件古代“冰箱”且与著名的大编钟同出土于中墓室,显出一派贵族们当年钟鸣鼎食的快意生活。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周礼·天官·凌人》中就有“大丧共夷盘冰”、“祭祀共冰鉴”的记载,所以尊盘、鉴缶亦可称为“冰盘”、“冰鉴”。但是他们却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铜冰鉴”。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时候有一对这样的铜冰鉴。不过他并不是一样大的,有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像两个孪生兄弟。他们的所有者是当时被夹在南方大国楚国与中原诸侯国间的曾国侯乙的。初步的判定年代是春秋之末战国之初,赵魏韩三家分晋之时。距今大约是2500年左右。铜冰鉴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外面上大下小的方形鉴身与鉴盖,内部略小型的方形尊缶及缶盖,以及一个长柄的带流勺和一个漏斗状的青铜过滤器。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缶置于鉴内。鉴直口,方唇,短颈,深腹,四个兽形足承托鉴底。鉴身四角及四边中部榫接八个方形或曲尺形附饰和八条龙形耳。方鉴的顶盖面板中空,留有方孔以套合方否颈部。鉴盖浮雕变形蟠螭纹,鉴体浮雕蟠螭纹,下腹饰蕉叶纹;方缶小口,方唇,斜肩,鼓腹,平底。缶上装饰勾连纹、菱形带纹、蕉叶纹等。放置时,方鉴底部安装有三个十分精细的活扣弯钩设计,当与尊缶的足部榫眼对应时,其中一个弯钩带有活动的倒钩功能,能十分稳固地将内部的尊缶圈足与外部的方鉴地板相扣紧不松动从而固定方缶。当时古籍中有记述中原地区有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出没,可见位于更靠近南方的曾国的气候一定更加炎热。在当暑热难耐之时,又在没有发明空调与电风扇之前,贵族们如能品尝到冰镇过的美酒,这不能不说是当时夏日里的至高享受。
或许你会问如此复杂而精美的器物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其实制造这么一件古代的“冰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铸造时使用的方法也并非单一。铜冰鉴主要使用的铸造方法是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失蜡法的技术发明对后世的影响至深,当下仍然在使用这种铸造放法。比如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永久中立国瑞士便以生产高档钟表而闻名于世。钟表的重要零件铜质机械齿轮虽然现代冶铸技术有许多新的方法比如冲压法来做机械零件。失蜡法能够制作出十分繁复纹饰与奇特造型的青铜器,最典型的如湖北随州市出土的战国早期的青铜尊盘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云纹酒禁。然而铜冰鉴的铸造过程并非是单一的失蜡法一种,还分别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榫卯套接等多种方组装而成。
在“冰箱”的顶部及长柄勺、过滤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美丽铭文。用来标记这件器物的所属关系以及主人对器物美好而长久的期望。最特别的是以动物纹为代表的蟠螭纹和以植物纹为代表的蕉叶纹。与“冰箱”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过滤器。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战国初年的曾国大墓中就出土过专门用于过滤酒用的器物,样子十分像今天的漏斗,器型成倒三棱锥型,可以在里面加置滤网过滤酒渣用。这种含有酒渣纯度不是很高的酿造美酒直到东晋时期依然在生产,向往田园生活的陶潜就曾在其所作的田园诗里记叙过自己拿帽子来滤酒的逸事。
位于现在湖北北部随枣走廊、河南南部南阳盆地的这些地区是周代“汉阳诸姬”分布的地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南方日益强大的子爵诸侯楚国。在楚灭曾之前,曾国是周王朝分封汉水流域的诸多同姓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他的文化受到来自北方中原周文化的影响,在铜冰鉴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冶铸上表现了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但由于楚国在春秋中期以后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楚周边诸国包括曾国在内的文化又同时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战国初年曾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曾国的文化也就成了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件古代冷暖两用的古代“冰箱”具有南北不同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的产物。也是公元前五世纪我国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与体现。
参考文献:
[1]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绍华,苏州大学2011级MFA在职硕士研究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王 佳,苏州大学2011级MFA在职硕士研究生,苏州市新康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