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上午,某高中食堂的工作人员在对餐厅例行检查时,在角落里发现一个男孩昏倒在地,身边还有一个小药瓶。人们立刻意识到这个男孩是服药自杀,于是赶忙把他送到医院,经医生抢救,男孩化险为夷。
维嘉服药自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在初二的时候,那次也是在学校里。时隔近4年后的今天,维嘉重复了上次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太让人担惊受怕了,于是,他的父亲紧急预约。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维嘉父亲告诉我:“这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总说学校不好,老师也不好,不爱上学了,还总惦记转学。我知道,其实根本上还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我重述了一遍:“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维嘉父亲介绍说:“孩子原本学习挺好的,可是后来突然开始厌学,对学习没有了热情,成绩日渐退步,甚至到了不去学校的地步。现在假期中还好说,可开学后,上学依然是个问题。然而不止于此,这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承诺的事情无法达成,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总是答应得很好,实际上却不能做到。有一次,我因为他不肯起床和他争吵起来,越说越上火,最后我实在没忍住拿东西朝他身上砸,结果把他的脸给划伤了,现在想起来挺后悔的。说起那次服药自杀的原因,我也只是听孩子说活着没意思,但具体因为什么我真不清楚。”
我发现了他陈述中的一点端倪:“类似起床这样的事情不是妈妈管的更多吗?在你们的故事里,我怎么没有看到妈妈的影子?”
维嘉父亲轻叹一声:“这就是我们的难题所在,我和他妈妈离婚了。”
我说出我的推测:“在孩子初中的时候?”
“您怎么知道?”
“就在孩子初二那次服药想自杀的前后,是吗?”
维嘉父亲点头:“您是说孩子的服药自杀与我们闹离婚有关?也是,虽然当时孩子说和我们无关,但那阵子我们夫妻关系非常不好,常常有激烈冲突,最后还是走到了离婚的地步,其实,我也觉得对孩子有些愧疚。”
我语气尽力平静:“事情已经过去,不必太过自责。不过,初二前后确实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心理非常不稳定,容易冲动。恰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家庭氛围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是个非常大的潜在影响。如果大人忽略了这种潜在影响,不加以防范,孩子很可能就会出现突发的恶性事件。”
维嘉父亲深深点头:“父母婚姻不幸,最受伤的是孩子啊!所以,尽管我离婚3年后交了一个女朋友,却一直不敢再婚,怕再给孩子造成伤害。前不久,我跟孩子提起了结婚的事,孩子表示不会干涉我们的事,可没想到就在前几天,孩子再次服药了……”
维嘉服药前究竟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为了找到答案,我跟维嘉做了单独交流。在初步的沟通中,维嘉并不如我的预想,没有郁闷、痛苦与沉重,甚至有点谈笑风生:“是,事情过后很多人都问我為什么,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不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还有点多余,那我只好‘自动出局’了……”
“怎么证明你不适应这个社会?”
维嘉近乎侃侃而谈:“先说学校,我发现原来老师有时候也不能做到言行合一;学校的一些校规没有道理,有关仪容仪表中‘前不遮眉侧不遮耳’的条例,我都看不惯;再说家里,我报了一个补习班,在时间上我有自己的想法,解释了半天,爸爸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我不听他的话,说我浪费他的钱;还有,我每天早晨自己上两遍闹铃,第一遍算是叫醒,第二遍起床。可是我爸爸每天听见闹铃响了,看我还没动静,就一遍一遍地催我,本来我可以起床了,他这样一催,我反而不想起床了。
“再说回我自杀以前,我说我病了,可是他们没有人相信我,反而觉得我是无中生有,只会催促我上学……这样的例子太多,既然是我不适应,那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维嘉如此坐而论道,我也就顺着他的思路说道:“姑且不论该如何看待自杀,就照你所说的,咱先来论论该如何看待‘适者生存’。适应,绝不仅仅是淘汰和出局,更重要的是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双向改变,再通过相互改变来相互适应,就像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会通过改变自身的某些习惯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维嘉愣了愣:“可我的改变跟不上生活的改变……”
我接过话来说:“所以,归根结底,就是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找不到存在感和自我价值,心灰意冷,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我的话音刚落,维嘉原本平静的神色添了些许凝重:“您说我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我对生活失去希望?没有存在感和自我价值?”
我肯定地说:“对!一个人满怀希望,自我感觉良好,怎会觉得活着没意义呢?”
心理咨询实践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总是喜欢抱怨,抱怨同学、老师、学校,抱怨周围的一切。其实,他们之所以不满意周围的人们,是因为不满意自己。所以,与其批评他们不该抱怨别人,不如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满意。
看维嘉没有了坐而论道的兴致,我开始了开导:“如果一个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首先会找外部原因,从而对周围的生活感到不满,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投射。这种心理投射,就是把自己心里种种不好的心理感受,投射到外部的人、事、物上,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维嘉连连点头,我继续问道:“你是不是认为这样做自己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维嘉沉思片刻说:“可以让自己逃避责任。”
“说得非常好。”我肯定说,“一个人不满意自己,却之所以要抱怨别人,就是想通过把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逃避自己的责任,放弃应有的努力。你不想活着了,其实也是……” “也是想逃避自己的责任。可是,我为什么这样?”
这时候,我不得不把一个问题提出来:“爸爸妈妈婚姻的不幸,虽然你说自杀与他们无关,但其实你的心里一定很受伤,对吗?”
一言至此,维嘉脸上现出几分沉重和释然。沉寂片刻,他开始诉说父母的婚姻给他留下的种种印记,我留意到他眼中不时有泪光闪过。最后,维嘉谈到了爸爸想再婚的事,仰头看着外面说了一句“我不该干涉的”,我看到他眼中有泪光再次闪过。
父母婚姻的不幸,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心理冲击。显而易见,维嘉两次想服药自杀,都与父母婚姻问题有关,第一次,正值父母离婚前后;这一次,正值父亲想再婚之前。就是说,父母婚姻问题是个潜在的心理背景因素,但是,维嘉学会了用自我蒙蔽的方式来自我保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不是受父母婚姻的影响。以至于刚开始咨询时,能够以谈笑风生的状态坐而论道,这种似乎麻木的心理反应,只能说明他的心灵所受到的伤害更重。
该怎样帮助维嘉进行心理自救呢?不言而喻,引导维嘉正视父母婚变的事实,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面对的生活现实,远比故作视而不见和消极逃避要好得多。
于是,看着还在闪动泪光的维嘉,我语气严肃而凝重:“父母的婚姻确实给你带来不幸,我也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不幸可以打倒人,也可以成就人,何况,比起失去父母的孩子,你依然拥有爸爸和妈妈,他们都很爱你。又何况,你已经长大,凭什么要这样糟蹋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呢?”
看维嘉擦去泪花,我们就重新认识父母的婚变,重新认识父親对自己的感情谈了很多。最后我说:“爸爸的唠叨其实是对你的关注,是父爱的表现,只是爸爸不会表达。”维嘉没有了先前的抱怨嗔怪,语气有了平和:“是,我知道爸爸也不容易。其实,我只是希望他多给我一些信任,少一些唠叨。”当我们谈到学业的时候,维嘉很有信心:“其实我前些日子根本没有学习,只要我想学习了,一定可以进步。”说到学校的所谓不合理现象,维嘉也不再纠结,表示要先做好自己,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从日常的小事做起。
我知道,哪怕基础再好,重新找回往日的自信与成绩并非唾手可得。但是我更知道,希望的阳光正在维嘉心中重新升起,只要他重新看到希望,就会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就不会再让前面的故事重演。
维嘉父亲又应该怎样进行心理调整呢?在单亲家庭中,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用,经历婚变的父亲或母亲往往对孩子有过多的关注,但这种情况下的关注又往往是负面的。维嘉父亲就是这样,他想补偿因为婚变而带给孩子的亏欠,于是,他对孩子的关注更多了些,但这也造成了他对孩子有了更多的负面评价,从而加重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如果说婚变以及婚变给孩子的影响是既成事实,那么,婚变后亲子的互动方式却是可以掌控的。就此,我和维嘉父亲做了较多的沟通,最后达成了基本共识:变消极互动为积极互动,变负面关注为正面关注。维嘉父亲表示,他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第一是信任,第二是放手,第三是鼓励,正面关注,积极互动。
谈到再婚问题,维嘉父亲表示:“我们双方已经做好准备,等孩子高中毕业再说。”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维嘉父亲这句话里面,不也饱含了沉甸甸的父爱吗?
(编辑 陆思寒)
心理困扰:男孩为什么会服药自杀?
维嘉服药自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在初二的时候,那次也是在学校里。时隔近4年后的今天,维嘉重复了上次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太让人担惊受怕了,于是,他的父亲紧急预约。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维嘉父亲告诉我:“这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总说学校不好,老师也不好,不爱上学了,还总惦记转学。我知道,其实根本上还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我重述了一遍:“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维嘉父亲介绍说:“孩子原本学习挺好的,可是后来突然开始厌学,对学习没有了热情,成绩日渐退步,甚至到了不去学校的地步。现在假期中还好说,可开学后,上学依然是个问题。然而不止于此,这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承诺的事情无法达成,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总是答应得很好,实际上却不能做到。有一次,我因为他不肯起床和他争吵起来,越说越上火,最后我实在没忍住拿东西朝他身上砸,结果把他的脸给划伤了,现在想起来挺后悔的。说起那次服药自杀的原因,我也只是听孩子说活着没意思,但具体因为什么我真不清楚。”
心理探究: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发现了他陈述中的一点端倪:“类似起床这样的事情不是妈妈管的更多吗?在你们的故事里,我怎么没有看到妈妈的影子?”
维嘉父亲轻叹一声:“这就是我们的难题所在,我和他妈妈离婚了。”
我说出我的推测:“在孩子初中的时候?”
“您怎么知道?”
“就在孩子初二那次服药想自杀的前后,是吗?”
维嘉父亲点头:“您是说孩子的服药自杀与我们闹离婚有关?也是,虽然当时孩子说和我们无关,但那阵子我们夫妻关系非常不好,常常有激烈冲突,最后还是走到了离婚的地步,其实,我也觉得对孩子有些愧疚。”
我语气尽力平静:“事情已经过去,不必太过自责。不过,初二前后确实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心理非常不稳定,容易冲动。恰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家庭氛围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是个非常大的潜在影响。如果大人忽略了这种潜在影响,不加以防范,孩子很可能就会出现突发的恶性事件。”
维嘉父亲深深点头:“父母婚姻不幸,最受伤的是孩子啊!所以,尽管我离婚3年后交了一个女朋友,却一直不敢再婚,怕再给孩子造成伤害。前不久,我跟孩子提起了结婚的事,孩子表示不会干涉我们的事,可没想到就在前几天,孩子再次服药了……”
维嘉服药前究竟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为了找到答案,我跟维嘉做了单独交流。在初步的沟通中,维嘉并不如我的预想,没有郁闷、痛苦与沉重,甚至有点谈笑风生:“是,事情过后很多人都问我為什么,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不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还有点多余,那我只好‘自动出局’了……”
“怎么证明你不适应这个社会?”
维嘉近乎侃侃而谈:“先说学校,我发现原来老师有时候也不能做到言行合一;学校的一些校规没有道理,有关仪容仪表中‘前不遮眉侧不遮耳’的条例,我都看不惯;再说家里,我报了一个补习班,在时间上我有自己的想法,解释了半天,爸爸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我不听他的话,说我浪费他的钱;还有,我每天早晨自己上两遍闹铃,第一遍算是叫醒,第二遍起床。可是我爸爸每天听见闹铃响了,看我还没动静,就一遍一遍地催我,本来我可以起床了,他这样一催,我反而不想起床了。
“再说回我自杀以前,我说我病了,可是他们没有人相信我,反而觉得我是无中生有,只会催促我上学……这样的例子太多,既然是我不适应,那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维嘉如此坐而论道,我也就顺着他的思路说道:“姑且不论该如何看待自杀,就照你所说的,咱先来论论该如何看待‘适者生存’。适应,绝不仅仅是淘汰和出局,更重要的是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双向改变,再通过相互改变来相互适应,就像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会通过改变自身的某些习惯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维嘉愣了愣:“可我的改变跟不上生活的改变……”
心理解析:逃避自己的责任
我接过话来说:“所以,归根结底,就是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找不到存在感和自我价值,心灰意冷,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我的话音刚落,维嘉原本平静的神色添了些许凝重:“您说我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我对生活失去希望?没有存在感和自我价值?”
我肯定地说:“对!一个人满怀希望,自我感觉良好,怎会觉得活着没意义呢?”
心理咨询实践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总是喜欢抱怨,抱怨同学、老师、学校,抱怨周围的一切。其实,他们之所以不满意周围的人们,是因为不满意自己。所以,与其批评他们不该抱怨别人,不如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满意。
看维嘉没有了坐而论道的兴致,我开始了开导:“如果一个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首先会找外部原因,从而对周围的生活感到不满,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投射。这种心理投射,就是把自己心里种种不好的心理感受,投射到外部的人、事、物上,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维嘉连连点头,我继续问道:“你是不是认为这样做自己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维嘉沉思片刻说:“可以让自己逃避责任。”
“说得非常好。”我肯定说,“一个人不满意自己,却之所以要抱怨别人,就是想通过把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逃避自己的责任,放弃应有的努力。你不想活着了,其实也是……” “也是想逃避自己的责任。可是,我为什么这样?”
这时候,我不得不把一个问题提出来:“爸爸妈妈婚姻的不幸,虽然你说自杀与他们无关,但其实你的心里一定很受伤,对吗?”
一言至此,维嘉脸上现出几分沉重和释然。沉寂片刻,他开始诉说父母的婚姻给他留下的种种印记,我留意到他眼中不时有泪光闪过。最后,维嘉谈到了爸爸想再婚的事,仰头看着外面说了一句“我不该干涉的”,我看到他眼中有泪光再次闪过。
父母婚姻的不幸,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心理冲击。显而易见,维嘉两次想服药自杀,都与父母婚姻问题有关,第一次,正值父母离婚前后;这一次,正值父亲想再婚之前。就是说,父母婚姻问题是个潜在的心理背景因素,但是,维嘉学会了用自我蒙蔽的方式来自我保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不是受父母婚姻的影响。以至于刚开始咨询时,能够以谈笑风生的状态坐而论道,这种似乎麻木的心理反应,只能说明他的心灵所受到的伤害更重。
心理对策:要先做好自己
该怎样帮助维嘉进行心理自救呢?不言而喻,引导维嘉正视父母婚变的事实,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面对的生活现实,远比故作视而不见和消极逃避要好得多。
于是,看着还在闪动泪光的维嘉,我语气严肃而凝重:“父母的婚姻确实给你带来不幸,我也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不幸可以打倒人,也可以成就人,何况,比起失去父母的孩子,你依然拥有爸爸和妈妈,他们都很爱你。又何况,你已经长大,凭什么要这样糟蹋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呢?”
看维嘉擦去泪花,我们就重新认识父母的婚变,重新认识父親对自己的感情谈了很多。最后我说:“爸爸的唠叨其实是对你的关注,是父爱的表现,只是爸爸不会表达。”维嘉没有了先前的抱怨嗔怪,语气有了平和:“是,我知道爸爸也不容易。其实,我只是希望他多给我一些信任,少一些唠叨。”当我们谈到学业的时候,维嘉很有信心:“其实我前些日子根本没有学习,只要我想学习了,一定可以进步。”说到学校的所谓不合理现象,维嘉也不再纠结,表示要先做好自己,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从日常的小事做起。
我知道,哪怕基础再好,重新找回往日的自信与成绩并非唾手可得。但是我更知道,希望的阳光正在维嘉心中重新升起,只要他重新看到希望,就会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就不会再让前面的故事重演。
维嘉父亲又应该怎样进行心理调整呢?在单亲家庭中,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用,经历婚变的父亲或母亲往往对孩子有过多的关注,但这种情况下的关注又往往是负面的。维嘉父亲就是这样,他想补偿因为婚变而带给孩子的亏欠,于是,他对孩子的关注更多了些,但这也造成了他对孩子有了更多的负面评价,从而加重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如果说婚变以及婚变给孩子的影响是既成事实,那么,婚变后亲子的互动方式却是可以掌控的。就此,我和维嘉父亲做了较多的沟通,最后达成了基本共识:变消极互动为积极互动,变负面关注为正面关注。维嘉父亲表示,他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第一是信任,第二是放手,第三是鼓励,正面关注,积极互动。
谈到再婚问题,维嘉父亲表示:“我们双方已经做好准备,等孩子高中毕业再说。”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维嘉父亲这句话里面,不也饱含了沉甸甸的父爱吗?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