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里的创新是指根据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像专家一样思考”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理念而提出的“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过程。
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被定义为五个方面,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变革原有的教学方式,从仅教授脱离实际生活的“书本知识”(鱼)变为联系实际生活(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
校本美术课程是现阶段学校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黄石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校本美术课程的开设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来更好地适应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校本美术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当前校本美术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就是缺乏真实性情境设计。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对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把重点放在制作阳新布贴的方法和技术上,在情境设计上则脱离了现实生活。真实情境的缺失无法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致使难以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之二是缺乏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整合。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提倡的“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是通过一个课题把美术学科的各核心素养整合在一起,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以往教师多根据课时采取“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上欣赏课时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的能力,上手工课时培养学生“美术表现”的能力等,但“一课一练”的模式使学科的核心素养相互分离,造成了美术欣赏和技能学习分离,强调创新却与传统的继承分离,技能的学习与创作和现实生活分离,只注重完成有美感的作业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统一到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校本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创新,做到学科核心素养所提倡的“真实性学习”。
创设情境,让学习成果更真实。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情境创设,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为其创设真实的、能互动的活动和情境。阳新布贴是黄石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如用阳新布贴的形式为学校設计一个校徽或完成一件作品进行义卖献爱心活动。这种真实的活动和任务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提供更好的载体。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观摩专家作品的机会,使其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任务或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实物来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阳新布贴的艺术美和文化价值。同时可以采用小组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话、讨论等形式进行分析和论证,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创新模式,全面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里的创新是指根据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像专家一样思考”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理念而提出的“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过程。以《阳新布贴》为例,首先我们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如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需要被保护和开发?之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培养体现如下:用阳新布贴的形式设计一个校徽或日常生活用品(文化理解);研究阳新布贴的造型、色彩等形式特点,鉴赏和借鉴经典作品(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熟悉材料与工具,学习阳新布贴的工艺制作过程(美术表现);搜集创作素材,对作品进行构图构思(创意实践);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设计、制作)、不断克服困难,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修改完善作品(美术表现、审美判断)。最终完成作品,进行交流展示,总结经验。如此让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问题导向,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对陈述性、事实性知识的提问(如色彩的三原色有哪些、补色有哪些),不能为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在具体的美术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如:我们都说红色配绿色很丑,为什么阳新布贴的主色调是红色和绿色,我们还觉得很好看呢?阳新布贴在以往只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吗?它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哪个更重要?通过展示以阳新布贴为基础设计的日常用品,引发学生思考:阳新布贴现在还有使用价值吗?阳新布贴当下应追求的是什么价值?通过对比阳新布贴和延川布贴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风格的差异是否与水土有关,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地方水土对阳新布贴的影响等。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和理解,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深化内涵,加强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它是基于尊重和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出的。在《阳新布贴》一课中,可让学生由阳新布贴的创作过程,即利用碎布料,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虎头帽、布兜等,联想到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以及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通过对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进行分析,能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路,即要对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鉴赏。
基于校本美术课程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时,应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放在首位,培养他们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美术教师应努力通过理论学习、创作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善学习、勤思考、敢创新,以此来适应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本美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Tips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当地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2008 年6月阳新布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被定义为五个方面,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变革原有的教学方式,从仅教授脱离实际生活的“书本知识”(鱼)变为联系实际生活(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
校本美术课程是现阶段学校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黄石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校本美术课程的开设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来更好地适应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校本美术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当前校本美术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就是缺乏真实性情境设计。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对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把重点放在制作阳新布贴的方法和技术上,在情境设计上则脱离了现实生活。真实情境的缺失无法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致使难以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之二是缺乏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整合。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提倡的“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是通过一个课题把美术学科的各核心素养整合在一起,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以往教师多根据课时采取“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上欣赏课时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的能力,上手工课时培养学生“美术表现”的能力等,但“一课一练”的模式使学科的核心素养相互分离,造成了美术欣赏和技能学习分离,强调创新却与传统的继承分离,技能的学习与创作和现实生活分离,只注重完成有美感的作业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统一到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校本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创新,做到学科核心素养所提倡的“真实性学习”。
创设情境,让学习成果更真实。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情境创设,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为其创设真实的、能互动的活动和情境。阳新布贴是黄石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如用阳新布贴的形式为学校設计一个校徽或完成一件作品进行义卖献爱心活动。这种真实的活动和任务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提供更好的载体。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观摩专家作品的机会,使其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任务或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实物来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阳新布贴的艺术美和文化价值。同时可以采用小组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话、讨论等形式进行分析和论证,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创新模式,全面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里的创新是指根据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像专家一样思考”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理念而提出的“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过程。以《阳新布贴》为例,首先我们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如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需要被保护和开发?之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培养体现如下:用阳新布贴的形式设计一个校徽或日常生活用品(文化理解);研究阳新布贴的造型、色彩等形式特点,鉴赏和借鉴经典作品(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熟悉材料与工具,学习阳新布贴的工艺制作过程(美术表现);搜集创作素材,对作品进行构图构思(创意实践);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设计、制作)、不断克服困难,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修改完善作品(美术表现、审美判断)。最终完成作品,进行交流展示,总结经验。如此让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问题导向,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对陈述性、事实性知识的提问(如色彩的三原色有哪些、补色有哪些),不能为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在具体的美术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如:我们都说红色配绿色很丑,为什么阳新布贴的主色调是红色和绿色,我们还觉得很好看呢?阳新布贴在以往只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吗?它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哪个更重要?通过展示以阳新布贴为基础设计的日常用品,引发学生思考:阳新布贴现在还有使用价值吗?阳新布贴当下应追求的是什么价值?通过对比阳新布贴和延川布贴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风格的差异是否与水土有关,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地方水土对阳新布贴的影响等。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和理解,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深化内涵,加强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它是基于尊重和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出的。在《阳新布贴》一课中,可让学生由阳新布贴的创作过程,即利用碎布料,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虎头帽、布兜等,联想到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以及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通过对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进行分析,能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路,即要对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鉴赏。
基于校本美术课程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时,应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放在首位,培养他们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美术教师应努力通过理论学习、创作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善学习、勤思考、敢创新,以此来适应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本美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Tips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当地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2008 年6月阳新布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