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研究的意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学习,以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进行探幽访胜式的、逐步接近本质、规律和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一、以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学问,要学要问。《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实,一切学习的关键,是要有所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问就是问学。所以,博学的先决条件,是对任何学习对象都存以疑问,只有“审问”,才能做到有效的习得接受。
问题,便是激趣。常言道:“兴趣便是最好的老师”,“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学习者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这便是所谓的激趣。激趣的最好工具就是问题,使之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中庸》云:“有困而知之,有学而知之”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就是让学生心中有疑而问,困而后学,学而后知。
置疑,学习开始。当学生由疑问产生兴趣注意的时候,便是他们真正开始有效学习的时候。恰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当此际,必定“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此即愤而启,悱而发之最佳心理态势。如教《过秦论》,如何使学生对这篇长篇宏论产生浓厚兴趣并能主动地边看课文边看注释而阅读呢?教者就可在中心论点上设疑:西汉政论家贾谊秦之过失是什么?秦亡的原因只是“仁义不施”吗?再启发和鼓励学生联系曾学过的历史知识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这就象在平静的湖面投进石块,让学生激起思维的涟漪,让他们在为自己高出一筹的回答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问题的类型:大的还是小的?内容的还是形式的?作家的还是作品的?理论的还是考证的?......凡此之类,对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很多時候是有必要对问题作一些分析定类的,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便能够避免盲目性,使更能抓住其中的关键。
问题的评价:比如这一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已解决?是否有定论?等等,在提出问题之后,跟着便应当帮助学生对它进行评价。这一步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区别已经解决完成了的知识性问题,使之判断哪些是值得去研究的探索性问题,哪些是值得去证明的假设性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经常寻找有价值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在论证问题的过程中,本身就可能暗示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果长期在课堂上这样做,就必然会让学生悟出许多学问的道理。但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人最好是能让他们懂得和学会可操作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由此达到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讨论,是一种互相触发、集思广益的重要方法,《诗经》里面的句子经常为人们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琢磨是自己个人研究,切磋则是群体一起研究,两者应当结合起来,而后者最好的方法就是讨论。因为讨论可以证实和区分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去收集资料,可以师生分享学习经验,可以构成和证明假设,也可以通过解释资料而得出结论,讨论方法之于研究式教学的益处良多。此外,讨论中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诸如表达能力和辩才、思考反应和激才、批评判断和识见、就事论事能力、收集分析理解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甚至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发展,如分享经验和资料的体验、养成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团体的荣誉感、训练群体运作能力、培养民主风气。讨论可以采取全班讨论、小组讨论、选组讨论以及座谈会几种形式。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方面要有心理准备、资料准备、发言准备、风格准备,教师则要注意分组、进程和时间控制,以及指定学生收集资料、思考问题,准备程序、规则等。如此,才能让讨论真正为探索性研究教学服务,也才能使研究式教学取到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以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学问,要学要问。《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实,一切学习的关键,是要有所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问就是问学。所以,博学的先决条件,是对任何学习对象都存以疑问,只有“审问”,才能做到有效的习得接受。
问题,便是激趣。常言道:“兴趣便是最好的老师”,“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学习者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这便是所谓的激趣。激趣的最好工具就是问题,使之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中庸》云:“有困而知之,有学而知之”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就是让学生心中有疑而问,困而后学,学而后知。
置疑,学习开始。当学生由疑问产生兴趣注意的时候,便是他们真正开始有效学习的时候。恰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当此际,必定“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此即愤而启,悱而发之最佳心理态势。如教《过秦论》,如何使学生对这篇长篇宏论产生浓厚兴趣并能主动地边看课文边看注释而阅读呢?教者就可在中心论点上设疑:西汉政论家贾谊秦之过失是什么?秦亡的原因只是“仁义不施”吗?再启发和鼓励学生联系曾学过的历史知识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这就象在平静的湖面投进石块,让学生激起思维的涟漪,让他们在为自己高出一筹的回答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问题的类型:大的还是小的?内容的还是形式的?作家的还是作品的?理论的还是考证的?......凡此之类,对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很多時候是有必要对问题作一些分析定类的,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便能够避免盲目性,使更能抓住其中的关键。
问题的评价:比如这一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已解决?是否有定论?等等,在提出问题之后,跟着便应当帮助学生对它进行评价。这一步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区别已经解决完成了的知识性问题,使之判断哪些是值得去研究的探索性问题,哪些是值得去证明的假设性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经常寻找有价值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在论证问题的过程中,本身就可能暗示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果长期在课堂上这样做,就必然会让学生悟出许多学问的道理。但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人最好是能让他们懂得和学会可操作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由此达到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讨论,是一种互相触发、集思广益的重要方法,《诗经》里面的句子经常为人们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琢磨是自己个人研究,切磋则是群体一起研究,两者应当结合起来,而后者最好的方法就是讨论。因为讨论可以证实和区分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去收集资料,可以师生分享学习经验,可以构成和证明假设,也可以通过解释资料而得出结论,讨论方法之于研究式教学的益处良多。此外,讨论中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诸如表达能力和辩才、思考反应和激才、批评判断和识见、就事论事能力、收集分析理解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甚至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发展,如分享经验和资料的体验、养成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团体的荣誉感、训练群体运作能力、培养民主风气。讨论可以采取全班讨论、小组讨论、选组讨论以及座谈会几种形式。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方面要有心理准备、资料准备、发言准备、风格准备,教师则要注意分组、进程和时间控制,以及指定学生收集资料、思考问题,准备程序、规则等。如此,才能让讨论真正为探索性研究教学服务,也才能使研究式教学取到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