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国民提高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非阅读莫属。笔者是一名小学教师,有幸到初中、高中听了几堂语文阅读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都做着相似的事情,理解、分析、品读、鉴赏课文,所不同的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不同,学生理解的程度不同。这一现象,不禁引起笔者的深深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应该是什么,难道从小学到中学的阅读没有层次吗?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的层次
张鸿苓先生早在1993年就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而编制的教学步骤,含有教学的进程、经过、推进的意思,并可以反映教学各个步骤之间有规律的、连贯的交替。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由上述各个不同层次组成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既有明确的阶段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性。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于(2)——(6)此五项过程都能有所关注,但是对于从小学到中学的阅读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并不是十分明确。
从小学到中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即:以积累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理解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评价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
二、为什么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我们说,阅读教学是有层次的。这是由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文本阅读的规律决定的。
1.学生阅读的心理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从阅读主体看,实现“自己能阅读”的目标约需十多年的努力。但形成技能不是一日之功,应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阶段目标是从阅读能力形成的时间来划分的。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6岁的学龄前儿童掌握的口语词汇量达3600多个,小学生识字后,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作文模仿的成分逐渐减少。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分析各类社会事件,掌握各类社会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各种现象,作出较正确的道德判断。
2.文本阅读规律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阅读过程就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干预过程,这个过程是分层级的,章熊先生把这个层级过程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解(通过信息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文本,探求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四个层级由低到高构建,前一层为后一层蓄势,后一层为前一层深化。
在古代,朱熹就明确提出了一条阅读原则(规律) ,即“循序渐进”。什么叫“循序渐进”? 朱熹解释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元代程端礼根据朱熹的论述,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不但按年安排了所读书的序列,而且详细制订了读书的日程表格,标举了每日功课及读经、读看史、读看文的程序,为我国古代的阅读教学建立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训练序列。
可见,文本阅读的规律性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有层次的,那么从小学一年级起,到初中一年级,这个阶段以积累性阅读为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的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在少年时代记忆力极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大量识字,了解读物的中心词句、观点、表达方式的一般意义等,以扎实的功夫,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容量,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基本的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等。
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训练项目是:读和背的训练,字词书写与积累的训练,掌握句、段、篇表达规律的训练,学习阅读基本方法的训练,同时,还包括思维方式的基础训练。
积累性阅读阶段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根据电子计算机的统计,可以确定为: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和3000个常用词。这样可以保证在阅读一般文章时,大约只有千分之一的字不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积累性阅读还包括,低年级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瞧,《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处处指向积累性阅读。
小学五、六年级还要进行初级的理解性阅读。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等。这些内容都是指向理解性阅读。
那么,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后,我们的教学不会错位、移位、越位,并能很好地做好每个年级、年段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2000.5 P409—P 410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P 209、P 273、P 362、P 381
[3]王新惠《建构阅读教学过程的多层级结构》2000.4 《贵阳师专学报》
[4]张维坤《阅读规律与阅读教学》,2005.1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5]张鸿苓主编《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P192—P 193
[6]张鸿苓主编《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P193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定山小学330000)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的层次
张鸿苓先生早在1993年就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而编制的教学步骤,含有教学的进程、经过、推进的意思,并可以反映教学各个步骤之间有规律的、连贯的交替。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由上述各个不同层次组成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既有明确的阶段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性。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于(2)——(6)此五项过程都能有所关注,但是对于从小学到中学的阅读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并不是十分明确。
从小学到中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即:以积累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理解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评价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
二、为什么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我们说,阅读教学是有层次的。这是由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文本阅读的规律决定的。
1.学生阅读的心理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从阅读主体看,实现“自己能阅读”的目标约需十多年的努力。但形成技能不是一日之功,应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阶段目标是从阅读能力形成的时间来划分的。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6岁的学龄前儿童掌握的口语词汇量达3600多个,小学生识字后,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作文模仿的成分逐渐减少。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分析各类社会事件,掌握各类社会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各种现象,作出较正确的道德判断。
2.文本阅读规律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阅读过程就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干预过程,这个过程是分层级的,章熊先生把这个层级过程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解(通过信息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文本,探求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四个层级由低到高构建,前一层为后一层蓄势,后一层为前一层深化。
在古代,朱熹就明确提出了一条阅读原则(规律) ,即“循序渐进”。什么叫“循序渐进”? 朱熹解释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元代程端礼根据朱熹的论述,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不但按年安排了所读书的序列,而且详细制订了读书的日程表格,标举了每日功课及读经、读看史、读看文的程序,为我国古代的阅读教学建立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训练序列。
可见,文本阅读的规律性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有层次的,那么从小学一年级起,到初中一年级,这个阶段以积累性阅读为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的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在少年时代记忆力极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大量识字,了解读物的中心词句、观点、表达方式的一般意义等,以扎实的功夫,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容量,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基本的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等。
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训练项目是:读和背的训练,字词书写与积累的训练,掌握句、段、篇表达规律的训练,学习阅读基本方法的训练,同时,还包括思维方式的基础训练。
积累性阅读阶段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根据电子计算机的统计,可以确定为: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和3000个常用词。这样可以保证在阅读一般文章时,大约只有千分之一的字不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积累性阅读还包括,低年级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瞧,《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处处指向积累性阅读。
小学五、六年级还要进行初级的理解性阅读。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等。这些内容都是指向理解性阅读。
那么,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后,我们的教学不会错位、移位、越位,并能很好地做好每个年级、年段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2000.5 P409—P 410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P 209、P 273、P 362、P 381
[3]王新惠《建构阅读教学过程的多层级结构》2000.4 《贵阳师专学报》
[4]张维坤《阅读规律与阅读教学》,2005.1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5]张鸿苓主编《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P192—P 193
[6]张鸿苓主编《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P193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定山小学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