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学校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以觀念形态、思想意识形式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性质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需要在层次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探索积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目的。
【關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实践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及性质
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
(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因此它本身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它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意识它就必然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意识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2)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还具有政治意志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与贯彻存在于政治过程中,因而也就具有政治意志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志过程集中表现为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是典型的社会意志现象和社会意志过程。其中,在经济上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就成为政治意志过程的主体,而处于劣势的阶级成为了政治意志过程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过程中,统治阶级作为政治意志主体不可避免地发挥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性质。
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表现为主观的意识,是带有主观理想状态的期望,因此它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主体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规律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的反映。由于这种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为价值范畴,它势必要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制约和影响,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总是体现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正是由于世界不能自发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才去主动改造世界的。人们总是从自己以及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设定自己的理想和目的。一定社会集团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自然的、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对象不能满足他们为维护其秩序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必定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制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总是具体的,所以受利益主体和需要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就必然体现着一定历史和时代的具体内容和特色。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合乎目的性的、关于利益和需要的一种追求。从实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内在要素和必要环节。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1. 人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使其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认识自然与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尺度改造自然与社会,提升自身的主体价值,使自然与社会更加适合人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满足实现人的主体性。
2.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2)人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完成个人的自由发展;同样,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满足个人一定程度发展的需要。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分要求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其实,人是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应该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这种统一的价值观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以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
3. 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受教育者仅仅被视为社会规范的接受器。事实上,社会规范的灌输与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个人的发展包括其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教育的首要事件,决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现象,而是引导其思想的主流”。
小结:
现代教育,要从思想上入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受思想的支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行为,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哪个政党、哪个阶级无不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因为只有思想得到统一,才能形成凝聚力、战斗力。现代教育的主题仍应该是思想教育,一个品质高尚的学生,胜过十个品德败坏的罪犯,从教育开始抓起,从下到上,由内而外,注重思想引导,打造出品质合格的学生,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胡岳全(1995—),男,汉,四川省贵州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3级会计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会计。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以觀念形态、思想意识形式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性质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需要在层次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探索积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目的。
【關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实践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及性质
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
(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因此它本身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它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意识它就必然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意识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2)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还具有政治意志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与贯彻存在于政治过程中,因而也就具有政治意志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志过程集中表现为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是典型的社会意志现象和社会意志过程。其中,在经济上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就成为政治意志过程的主体,而处于劣势的阶级成为了政治意志过程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过程中,统治阶级作为政治意志主体不可避免地发挥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性质。
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表现为主观的意识,是带有主观理想状态的期望,因此它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主体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规律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的反映。由于这种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为价值范畴,它势必要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制约和影响,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总是体现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正是由于世界不能自发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才去主动改造世界的。人们总是从自己以及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设定自己的理想和目的。一定社会集团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自然的、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对象不能满足他们为维护其秩序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必定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制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总是具体的,所以受利益主体和需要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就必然体现着一定历史和时代的具体内容和特色。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合乎目的性的、关于利益和需要的一种追求。从实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内在要素和必要环节。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1. 人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使其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认识自然与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尺度改造自然与社会,提升自身的主体价值,使自然与社会更加适合人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满足实现人的主体性。
2.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2)人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完成个人的自由发展;同样,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满足个人一定程度发展的需要。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分要求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其实,人是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应该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这种统一的价值观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以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
3. 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受教育者仅仅被视为社会规范的接受器。事实上,社会规范的灌输与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个人的发展包括其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教育的首要事件,决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现象,而是引导其思想的主流”。
小结:
现代教育,要从思想上入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受思想的支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行为,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哪个政党、哪个阶级无不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因为只有思想得到统一,才能形成凝聚力、战斗力。现代教育的主题仍应该是思想教育,一个品质高尚的学生,胜过十个品德败坏的罪犯,从教育开始抓起,从下到上,由内而外,注重思想引导,打造出品质合格的学生,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胡岳全(1995—),男,汉,四川省贵州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3级会计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