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蚁族,这一概念,在2010年的年初被炒得沸沸扬扬,“大学生蚁族首破百万”更是被新浪评为2009年度中国教育盛典十大教育事件之一。蚁族的生存状态在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更是受到了热切关注,新闻媒体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第四大弱势群体”的“蚁族”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称呼”,而是这个时代寻求就业的大族群。三年来,对蚁族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梳理,理性探讨这群“80后”“蚁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对于已经到来的“90后”就业时代的就业促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蚁族问题的基本定位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学者廉思对“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形象称谓,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学者的研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0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局致函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陕西六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要求各省市“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大城市中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从本部门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应工作措施和意见建议。”之后,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官方正式调研。
科学定位“蚁族”的含义,很有必要。
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严格蚁族定义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特征:大学毕业生(大专以上学历者)、低收入(非自愿失业者、低收入者。不包括考研者、实习期毕业生等)、 聚居(大学生低收入者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居住,达到一定规模)。
另外还有,准蚁族:(即将毕业的)居住在聚居区的在校大学生。不符合蚁族第一个特征。泛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但不聚居者。不符合蚁族第三个特征。
类蚁族:大专以下学历毕业生;考研者;农民工、下岗职工等。
有关蚁族问题的思考
蚁族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不是“房”的问题。蚁族的存在說明的是我们对普通人才或者是刚毕业的人才关注不够。“蚁族”一词往往涉及毕业生这一群体,同时还要与“无房”、“租房”、“蜗居”联系在一起,但是蚁族的问题主要在“人”上(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而不是“房”上。换言之,“房”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其解决必然对蚁族问题的解决有巨大作用,但是就具体蚁族问题而言,大部分精力要放在解决“人”的问题上。
蚁族的问题是高校集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于北京上海而言,武汉就是二线城市,但是武汉也有蚁族,武汉高校学生和毕业生均占湖北高校的80%以上,这充分说明高校集中,教育资源集中是产生蚁族的一个重要原因。湖北一个省80%的高校学生集中在武汉,这正常吗?湖北第一大城市武汉每年拥有35万毕业生。而第二、第三大城市宜昌、襄樊每年毕业本科生4000左右,这简直是天壤之别。
蚁族的问题是就业的问题。蚁族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就业结构仍然在低端徘徊。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对现在生活状态不满意的人基本上是没有找到工作和工作换动极其频繁的人,这说明蚁族的问题就是就业岗位的提供问题。因此要加强就业引导,改善用人环境,提高单位用人的规范性及就业的公平性。
蚁族的问题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问题。 就业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市场供求的不均衡,除了总量问题以外,主要是结构问题,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专业设置的随意化、学历的非理性膨胀都是其重要原因。
蚁族的问题是政策导向不足、人才流动机制缺乏的问题。让蚁族到二线城市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方向问题,方向的问题是旗帜的问题。怎么做是另一个问题。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就业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跳过二线城市到农村。这合适吗?试想,二线城市尚且不能有容纳人才的机制和发挥才能的渠道,那么农村能有吗?新时代,不需要农村包围城市!
蚁族问题与媒体的不实报道有关。一些媒体将“蚁族”定义为:“生活之下,生存之上”的群体。这与调研结果不相符,把蚁族定义为:“生活之上,发展之下”更合适。
他们并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知识,有希望。他们或许现在是弱势,但作为一个过渡又何尝不可?如果在城市化变革中,“蚁族”现象只是短时间的、局部的,就不值得大惊小怪。“蚁族”是一种客观现象,没必要被过度渲染。年轻人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经历各种艰难和辛酸,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媒体的正确报道不仅是媒体的职责,也是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让蚁族有尊严地生活的重要保证。减少社会舆论的“同情”导向,给予他们一个有尊严的生存环境。
蚁族的问题也有毕业生自身的问题。蚁族这个群体,最初诞生于国内第一批大学生扩招以后,当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上大学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在人才贬值的同时,我们所谓的“大学生”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堪忧。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一入此门,便前程无忧了,于是将三四年的时光,浪费在了吃喝玩乐上。这样混出来的大学文凭,水平自然有待商榷。所以,蚁族们要想改变自身命运,还是要从提高与改变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与充电,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与实际技能,才是上上之策。
蚁族问题的基本定位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学者廉思对“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形象称谓,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学者的研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0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局致函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陕西六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要求各省市“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大城市中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从本部门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应工作措施和意见建议。”之后,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官方正式调研。
科学定位“蚁族”的含义,很有必要。
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严格蚁族定义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特征:大学毕业生(大专以上学历者)、低收入(非自愿失业者、低收入者。不包括考研者、实习期毕业生等)、 聚居(大学生低收入者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居住,达到一定规模)。
另外还有,准蚁族:(即将毕业的)居住在聚居区的在校大学生。不符合蚁族第一个特征。泛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但不聚居者。不符合蚁族第三个特征。
类蚁族:大专以下学历毕业生;考研者;农民工、下岗职工等。
有关蚁族问题的思考
蚁族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不是“房”的问题。蚁族的存在說明的是我们对普通人才或者是刚毕业的人才关注不够。“蚁族”一词往往涉及毕业生这一群体,同时还要与“无房”、“租房”、“蜗居”联系在一起,但是蚁族的问题主要在“人”上(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而不是“房”上。换言之,“房”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其解决必然对蚁族问题的解决有巨大作用,但是就具体蚁族问题而言,大部分精力要放在解决“人”的问题上。
蚁族的问题是高校集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于北京上海而言,武汉就是二线城市,但是武汉也有蚁族,武汉高校学生和毕业生均占湖北高校的80%以上,这充分说明高校集中,教育资源集中是产生蚁族的一个重要原因。湖北一个省80%的高校学生集中在武汉,这正常吗?湖北第一大城市武汉每年拥有35万毕业生。而第二、第三大城市宜昌、襄樊每年毕业本科生4000左右,这简直是天壤之别。
蚁族的问题是就业的问题。蚁族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就业结构仍然在低端徘徊。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对现在生活状态不满意的人基本上是没有找到工作和工作换动极其频繁的人,这说明蚁族的问题就是就业岗位的提供问题。因此要加强就业引导,改善用人环境,提高单位用人的规范性及就业的公平性。
蚁族的问题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问题。 就业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市场供求的不均衡,除了总量问题以外,主要是结构问题,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专业设置的随意化、学历的非理性膨胀都是其重要原因。
蚁族的问题是政策导向不足、人才流动机制缺乏的问题。让蚁族到二线城市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方向问题,方向的问题是旗帜的问题。怎么做是另一个问题。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就业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跳过二线城市到农村。这合适吗?试想,二线城市尚且不能有容纳人才的机制和发挥才能的渠道,那么农村能有吗?新时代,不需要农村包围城市!
蚁族问题与媒体的不实报道有关。一些媒体将“蚁族”定义为:“生活之下,生存之上”的群体。这与调研结果不相符,把蚁族定义为:“生活之上,发展之下”更合适。
他们并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知识,有希望。他们或许现在是弱势,但作为一个过渡又何尝不可?如果在城市化变革中,“蚁族”现象只是短时间的、局部的,就不值得大惊小怪。“蚁族”是一种客观现象,没必要被过度渲染。年轻人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经历各种艰难和辛酸,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媒体的正确报道不仅是媒体的职责,也是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让蚁族有尊严地生活的重要保证。减少社会舆论的“同情”导向,给予他们一个有尊严的生存环境。
蚁族的问题也有毕业生自身的问题。蚁族这个群体,最初诞生于国内第一批大学生扩招以后,当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上大学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在人才贬值的同时,我们所谓的“大学生”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堪忧。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一入此门,便前程无忧了,于是将三四年的时光,浪费在了吃喝玩乐上。这样混出来的大学文凭,水平自然有待商榷。所以,蚁族们要想改变自身命运,还是要从提高与改变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与充电,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与实际技能,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