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如何确保产量质量的稳定?如何顺利通过顾客对我们的产品认可?宁愿事先花点时间和人力从产品设计上,过程工艺开发上保证产品先期质量的策划完善,在满足质量的基础上让消费者感受物超所值的体验。
【关键词】 汽车;精致;工艺
现代汽车精致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2000年初期,奥迪和大众在汽车内外饰,甚至是发动机舱的精致工艺方面取得飞跃性突破。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销量增长上,大众集团(VAG)借此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从此以后,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效仿,采取类似行动来提升精致工艺水平和其产品的竞争力。
现在,精致工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品牌在各个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区分点之一。对于名匠辈出,工艺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精致工艺”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汽车而言,精致工艺又意味着什么呢?它可以被称作是“感知质量”;换言之,它是消费者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所感知到的产品质量。那么,“精致工艺”和“质量”有什么区别?“质量”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久而久之消费者所体验到的。在消费者长时间反复多次地使用一件产品后,才能判断它的质量是好是坏,很多品牌就是凭借“质量可靠”而享誉世界的。而“精致工艺”则是可以通过上述人的4种感官知觉立即感知到的。
产品设计好坏是促成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的最关键因素,而精致工艺则起到配角作用。消费者是无法通过精致工艺来判断质量水平的,只能通过感官知觉让产品“看起来”是一个高质量的产品。
对于汽车精致工艺水平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内饰方面,因为消费者有机会得以更近距离地评估和感知内饰产品,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它。因此,精致工艺的执行不仅对于产品展示效果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内饰产品的长期使用寿命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一点可以与“质量体验”相互联系起来。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成熟汽车市场,消费者能够分辨出一个精巧制成的产品设计与具有较高精致工艺水平的产品,同一个粗制滥造产品之间的差别。所以,精致工艺的执行不仅会反映到销售数据上,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汽车品牌的认知。
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成熟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精致工艺也许看起来对很多首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虽然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汽车市场,但是就可选汽车品牌和车型数量而言,它可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有丰富的选择权来进行比较和购买。此外,中国消费者趋向成熟的速度也比其他市场来得快。
走进一些车,内饰及时没有使用昂贵的材质,但高格调的设计还是会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不过有些车的内饰设计就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就产生了一种身处县城KTV的感觉。一眼就看出刷了银漆的所谓金属材质面板,加上劣质的木纹贴纸,组成所谓的翼展式中控台配合炮筒式仪表以及冰蓝仪表背光。前些年刚出现所谓翼展式中控台是,虽然俗的夸张,但至少还有点新鲜感,现在再去抄袭大鹏展翅,就只剩下一个俗字了。第二个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车厢的人际工程,这是最考设计班子功力的了。好的人机工程设计,不仅所有的车上按键控制都布局合理使用就手,而且可以达到某些高端智能设备所宣称的直觉控制,也就是说当你想寻找某个按键是,它总能恰到好处的出现在你的眼前。但反例同样不少,其中很多是硬伤。例如某车型出于成本考虑方向盘是不能前后移动的,这倒也能理解,但不能理解的是这个固定方向盘设计的十分靠前,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够的着方向盘的情况下腿距离踏板太近,缩在一块难以移动,而在稍微舒展腿脚的情况下,手就够不着方向盘了。此外,一些车放下手枕后就没法拉起手刹,也有一些车的仪表板或中央显示屏角度设计失误,造成观察这些设施时,会受到反光的严重影响。这些人际工程的BUG,都反映出内饰设计团队的经验不足。
又如某款车为一年也不调整一次的方向盘装备了电动调整功能,却不舍得为时常要走的夜路,尤其是中国滥用远光灯的夜路装备一个电子防炫目的后视镜,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先考虑安全,在考虑舒适;先考虑常用的,再考虑少用的,这应该是配置设计的原则。
内饰材质的选择不当,也是影响驾驶体验的重要因素。发现有些车载驾驶过程中,中控台顶部映射与挡风玻璃内侧的倒影特别明显,特别严重的时候甚至看不清前面的視野,这是因为中控台采用了浅色且高反光的材质。为了迁就造型和氛围,设计师明显忽略了更加重要的安全问题。有些车为了体现所谓的档次,在门内饰板下沿使用了浅颜色的织物包覆,新车看着是不错,但门板下沿最容易被脚踢了,没几年这里就积满了脚印,而且织物难以清洗。
汽车研发过程中如何实现优秀的精致工艺水平?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都会感同身受:在制作第一辆样车时,会发现很多精致工艺方面的问题。比如:配件安装不到位、有零件缝隙和外露、颜色不匹配、织物和分型线上有褶皱以及表面有明显缩痕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问题。为了修正这些问题,不得不更改设计和进行二次开发,而且还要在生产层面的样车上再次确认这些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这样的流程不仅费时,也降低了质量,增加了成本。所以,一流公司都会在项目开发伊始(即设计阶段)就执行一个优秀的“精致工艺”流程,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处理得当的话,相当一部分精致工艺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来找出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即可实现的最优解决方案。
那么,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来实现优秀的精致工艺水平呢?设计师们首先需要了解不同材料(尤其是相邻部件材料)的特点和局限性。此外,设计师们还需要了解汽车是如何装配的,是采用什么顺序和哪种工艺制造的。不管设计的样车看起来有多么漂亮,如果部件使用起来不是用户友好型的,或者不符合人机工程学,消费者都会被惹恼并留下质量差的印象。因此,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需要考虑消费者会从哪个角度和方面来感知内饰产品,将那些不可避免的精致工艺“瑕疵”设计在消费者看不到和摸不到的地方。最后,设计师们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一个看起来质量上乘且能充分发挥每一种工艺和材料潜能的设计方案,以达到尽可能最高的精致工艺执行水平。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例如在用户可以触及的范围内无锐边及尖锐分型线;所有零部件/机械结构均无多余可视部分、无噪音;所有部件/机械结构/装饰件无不正常的松动、变形,或用户操作力不正常;没有用户能感觉到的异味;零部件必须有一致的边缘、平整度、倒角半径,并且在用户可见的范围内部件必须对齐;纹理、光泽相互之间必须互相协调,并和整车设计风格一致;图形、字体、照明之间必须互相协调,并和整车设计风格一致;部件、控制件和各种显示应当使用户易于发现、易于识别等等。
因为内饰设计与外饰设计存在很大的区别,它需要设计师拥有很多非常专门的知识、技巧和经验积累,需要做很多非常细致的工作。设计团队工作是汽车主机厂工作的延伸,双方的工作是不冲突的。在合作开始,汽车主机厂就应该考虑客户的需求,给设计团队一个大致的设计方向和愿景,告诉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内饰。并在生产控制方面精益求精,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为客户和中国的消费者设计更精致的汽车。
【关键词】 汽车;精致;工艺
现代汽车精致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2000年初期,奥迪和大众在汽车内外饰,甚至是发动机舱的精致工艺方面取得飞跃性突破。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销量增长上,大众集团(VAG)借此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从此以后,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效仿,采取类似行动来提升精致工艺水平和其产品的竞争力。
现在,精致工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品牌在各个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区分点之一。对于名匠辈出,工艺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精致工艺”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汽车而言,精致工艺又意味着什么呢?它可以被称作是“感知质量”;换言之,它是消费者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所感知到的产品质量。那么,“精致工艺”和“质量”有什么区别?“质量”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久而久之消费者所体验到的。在消费者长时间反复多次地使用一件产品后,才能判断它的质量是好是坏,很多品牌就是凭借“质量可靠”而享誉世界的。而“精致工艺”则是可以通过上述人的4种感官知觉立即感知到的。
产品设计好坏是促成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的最关键因素,而精致工艺则起到配角作用。消费者是无法通过精致工艺来判断质量水平的,只能通过感官知觉让产品“看起来”是一个高质量的产品。
对于汽车精致工艺水平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内饰方面,因为消费者有机会得以更近距离地评估和感知内饰产品,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它。因此,精致工艺的执行不仅对于产品展示效果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内饰产品的长期使用寿命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一点可以与“质量体验”相互联系起来。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成熟汽车市场,消费者能够分辨出一个精巧制成的产品设计与具有较高精致工艺水平的产品,同一个粗制滥造产品之间的差别。所以,精致工艺的执行不仅会反映到销售数据上,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汽车品牌的认知。
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成熟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精致工艺也许看起来对很多首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虽然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汽车市场,但是就可选汽车品牌和车型数量而言,它可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有丰富的选择权来进行比较和购买。此外,中国消费者趋向成熟的速度也比其他市场来得快。
走进一些车,内饰及时没有使用昂贵的材质,但高格调的设计还是会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不过有些车的内饰设计就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就产生了一种身处县城KTV的感觉。一眼就看出刷了银漆的所谓金属材质面板,加上劣质的木纹贴纸,组成所谓的翼展式中控台配合炮筒式仪表以及冰蓝仪表背光。前些年刚出现所谓翼展式中控台是,虽然俗的夸张,但至少还有点新鲜感,现在再去抄袭大鹏展翅,就只剩下一个俗字了。第二个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车厢的人际工程,这是最考设计班子功力的了。好的人机工程设计,不仅所有的车上按键控制都布局合理使用就手,而且可以达到某些高端智能设备所宣称的直觉控制,也就是说当你想寻找某个按键是,它总能恰到好处的出现在你的眼前。但反例同样不少,其中很多是硬伤。例如某车型出于成本考虑方向盘是不能前后移动的,这倒也能理解,但不能理解的是这个固定方向盘设计的十分靠前,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够的着方向盘的情况下腿距离踏板太近,缩在一块难以移动,而在稍微舒展腿脚的情况下,手就够不着方向盘了。此外,一些车放下手枕后就没法拉起手刹,也有一些车的仪表板或中央显示屏角度设计失误,造成观察这些设施时,会受到反光的严重影响。这些人际工程的BUG,都反映出内饰设计团队的经验不足。
又如某款车为一年也不调整一次的方向盘装备了电动调整功能,却不舍得为时常要走的夜路,尤其是中国滥用远光灯的夜路装备一个电子防炫目的后视镜,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先考虑安全,在考虑舒适;先考虑常用的,再考虑少用的,这应该是配置设计的原则。
内饰材质的选择不当,也是影响驾驶体验的重要因素。发现有些车载驾驶过程中,中控台顶部映射与挡风玻璃内侧的倒影特别明显,特别严重的时候甚至看不清前面的視野,这是因为中控台采用了浅色且高反光的材质。为了迁就造型和氛围,设计师明显忽略了更加重要的安全问题。有些车为了体现所谓的档次,在门内饰板下沿使用了浅颜色的织物包覆,新车看着是不错,但门板下沿最容易被脚踢了,没几年这里就积满了脚印,而且织物难以清洗。
汽车研发过程中如何实现优秀的精致工艺水平?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都会感同身受:在制作第一辆样车时,会发现很多精致工艺方面的问题。比如:配件安装不到位、有零件缝隙和外露、颜色不匹配、织物和分型线上有褶皱以及表面有明显缩痕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问题。为了修正这些问题,不得不更改设计和进行二次开发,而且还要在生产层面的样车上再次确认这些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这样的流程不仅费时,也降低了质量,增加了成本。所以,一流公司都会在项目开发伊始(即设计阶段)就执行一个优秀的“精致工艺”流程,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处理得当的话,相当一部分精致工艺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来找出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即可实现的最优解决方案。
那么,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来实现优秀的精致工艺水平呢?设计师们首先需要了解不同材料(尤其是相邻部件材料)的特点和局限性。此外,设计师们还需要了解汽车是如何装配的,是采用什么顺序和哪种工艺制造的。不管设计的样车看起来有多么漂亮,如果部件使用起来不是用户友好型的,或者不符合人机工程学,消费者都会被惹恼并留下质量差的印象。因此,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需要考虑消费者会从哪个角度和方面来感知内饰产品,将那些不可避免的精致工艺“瑕疵”设计在消费者看不到和摸不到的地方。最后,设计师们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一个看起来质量上乘且能充分发挥每一种工艺和材料潜能的设计方案,以达到尽可能最高的精致工艺执行水平。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例如在用户可以触及的范围内无锐边及尖锐分型线;所有零部件/机械结构均无多余可视部分、无噪音;所有部件/机械结构/装饰件无不正常的松动、变形,或用户操作力不正常;没有用户能感觉到的异味;零部件必须有一致的边缘、平整度、倒角半径,并且在用户可见的范围内部件必须对齐;纹理、光泽相互之间必须互相协调,并和整车设计风格一致;图形、字体、照明之间必须互相协调,并和整车设计风格一致;部件、控制件和各种显示应当使用户易于发现、易于识别等等。
因为内饰设计与外饰设计存在很大的区别,它需要设计师拥有很多非常专门的知识、技巧和经验积累,需要做很多非常细致的工作。设计团队工作是汽车主机厂工作的延伸,双方的工作是不冲突的。在合作开始,汽车主机厂就应该考虑客户的需求,给设计团队一个大致的设计方向和愿景,告诉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内饰。并在生产控制方面精益求精,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为客户和中国的消费者设计更精致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