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风暴中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各家公司的市场“争夺战”在预展时就已经展开,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动作之一是:在预展会的最后一天晚上,拍卖公司为各路藏家、买家们特意准备了一个豪华酒会,并且赞助商“法拉利”正式出场——把真懂艺术和不懂艺术的有钱人、没钱人都能吸引进来,同时也将正式拍卖前的热烈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从10月初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到刚刚落幕的北京保利、翰海秋拍,几乎每一个成交数据都在冲击着人们的神经。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总成交额达24亿港元,秋拍时竟萎缩到了11亿港元;北京嘉德春拍创造了9.9亿元人民币,秋拍同样下跌到了3.6亿元;北京保利春拍时的总成交额超过了9亿元,而秋拍时的数字统计为4亿元。除此之外,此次荣宝、匡时、华辰等各家拍卖行的成交额,都比各自春拍时下滑了50%甚至更多。
显然,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冲击,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但拍卖行几乎来不及为眼前的惨淡局面“默哀”,就已经被新一轮危机的阴影所笼罩。可以预计的是,2009年对于艺术市场来说将是一个更严酷的寒冬,然而这个严冬将持续多久,破坏力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不管情况有多糟,拍卖总要继续进行下去,为了增加送拍者们的信心,同时也为了给举牌者们打气,各家拍卖公司在这个很冷的“冬季”里,纷纷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虽然招数各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成交额和成交率再高一些吧!
重量级拍品暂时封存
拍卖公司往往是市场中最先做出应急反应的机构,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拍卖公司似乎更具典型案例意义:在当代艺术部分的市场策略中,他们纷纷增加了中国新锐艺术和亚洲当代艺术等细分的专场,力图最大程度地增添专场活力,规避外部环境风险。
另外,排名靠前的大公司如保利、翰海、嘉德等都缩减了日、夜场拍品的数量。对于一些颇具吸引力的重量级拍品,公司还劝说委托方(卖方)将作品暂时留在公司库房中,等待经济情况转暖时再行上拍。
当然,各家拍卖公司规模、定位都各不相同,受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看,专业性强、业务能力好的品牌拍卖公司所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小,而一些业务简单、利润微薄的小公司或新公司就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艺术品市场作为奢侈品市场的一部分,受富有阶层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大,在金融危机中确实非常脆弱,但是此时也是众多资深藏家们低点抄底的好机会。
加大预展造势展厅空间独具匠心
从香港佳士得到北京的嘉德,往年在各自的大拍预展地点安排时,几乎清一色的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而2008年秋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了太原。
那里是“煤老板”们的聚集地,那里的有钱人举牌向来比较凶猛甚至经常冲动,在经济不景气的当口,大拍卖公司居然也“屈尊”将预展搬到了原来根本不屑一顾的西部。
相比于简单地将预展场地直接搬到有钱人多的地方,那些在预展中展示了更多细节和人性化操作的公司,有时更加令人尊重和赞赏。
12月5日,保利秋拍第一天五个专场的成交额就达到了近2亿元人民币,在整体萧条的拍卖季中,颇为惊人。其实,如果你去过设在北京新保利大厦的预展会,就应该会对本次拍卖的成绩不那么惊讶了。
一进入北京新保利大厦一层大厅,就已经正式进入了它的预展会现场,但吸引人眼球最多的并不是重量级拍品,而是两款“法拉利”跑车,一红一蓝,把真懂艺术和不懂艺术的有钱人、没钱人都能吸引进来。
然后就是一层一层的专场预展展厅,从三楼开始,依次是古代绘画、近现代绘画、新锐艺术、亚洲现当代艺术、日场、夜场……一直排到了大厦八层。显然,公司精心地在专场上作了有目的性的细分,不再是原先人们经常看到的各类不同种类、风格、价钱的作品在一个场地内“一勺烩”。四楼近现代绘画部分中,我们第一次看见了重要画作旁边配有电视解说的场景:如徐悲鸿的《苍松双鹤图》展位上,除了惯用的将这件作品单独陈列外,还专门在旁边循环播放关于这件作品的电视采访专题片,片中详细介绍了艺术家当年创作此件作品的来龙去脉,还有相关专业人士对作品的评介,以及对这件作品的鉴赏看完电视专题片后,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对这件作品满怀敬仰、充满期待。
六楼和八楼的新锐艺术、亚洲当代艺术展厅中,则被布置成了一个个画廊模样的空间,而且整个大空间中又被活动展板巧妙地分隔成若干小空间,墙上的当代油画配以地面上的雕塑,相得益彰,空间整体感显然比人们往常经常去的、临时酒店大厅改装的场地要舒服很多。在观看预展已渐渐成为“体力活”的今天。预展现场上虽大程度的人性化细节布置,甚至会令到场的每一个人感动。
增加专场拍卖场次、品种
北京翰海这次的秋拍总体成交额虽然并不高,但其推出的“中华宗教雕塑艺术瑰宝”专场,却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几件重点拍品大都顺利成交,而且成交价格都高出了拍前最高估价。其中一件明代的“西方三圣佛”估价仅600万~800万元人民币,成交价却高达918万元人民币;而另一件估价68万元人民币的15世纪“自在观音”,也以134万元人民币成交,几乎比估价高出一倍。这也是此次北京秋拍中,少有的未经“打折”的艺术品。无独有偶,即将正式举槌的北京歌德拍卖公司,更是推出了一个名为“慈云法雨”的佛教题材书画艺术专场,颇为引人注目。
在当代油画部分遭遇严重下滑、中国书画和古董板块相对平静的局面下,各家拍卖公司为了取得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开辟一些新的艺术品种专场,将原先并不太引人注目的艺术品种充分放大。比如,嘉德本次秋拍重点开辟了寿山石板块,它的“国石国艺”及“至味涵硕-紫玉金砂名品”两个专场受到藏家们的热烈欢迎,成交比率均超过90%,成为一大亮点,一件“桃花源记寿山田黄石章”更以313.6万元拔得该场头筹。
采取调低估价策略
保利拍卖的总顾问赵旭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一场拍卖的成败与否,征集拍品的份量所有人都知道第一重要,但后两项因素有时候更为关键,一是宣传造势;二是合理制定估价。
在北京举办的众多拍卖预展会上,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是时间紧、任务重,预展中居然有很多作品标签上临时用黑色笔将原估价调低,50万元上划一道杠,手写改成40万元。
最耐人寻味的是,在保利预展会上,被隆重放置在展厅最重要位置的那件徐悲鸿的《苍松双鹤图》,估价最高仅仅为80万元。而挂在次要位置的徐悲鸿其他作品。估价一般都在100万元之上,令人捉摸不透。这也许就是赵旭所说的“调低估价”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吧。当时现场应该很多人都抱着很大的悬念,这件《苍松双鹤图》最终的结局会如何呢?两天后拍卖结果出来了: 《苍松双鹤图》拍出了450万元,高出估价近6倍。
到目前为止,秋拍中香港和北京的各家拍卖公司已经尘埃落定,接下来上海的秋拍就接着启动了。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油画、雕塑历来是各家拍卖公司中与中国书画、古董瓷杂并列的三大拍卖业务板块之一,与北京拍卖公司适时缩减当代艺术板块容量不同的是,精明的上海人干脆大多选择了放弃——直接取消了油画、雕塑专场。
在我们听惯了、看腻了过多、过滥的各类市场人士关于艺术投资的分析和建议后,结果往往是更加的无所适从,这个时候,你不妨听听那些被市场充分认可、创作出天价,同时又保持着清醒头脑的艺术家们的观点,尝试着用第三只眼睛,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眼前纷乱复杂的当代艺术市场。
王智远:拍卖只有“价格”一项指标
目前学术上公认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正式开端自1985年,俗称“85新潮”。现在知名的天价艺术家如蔡国强、徐冰等人,都是在“85新潮”后纷纷出国,艺术家王智远也是其中之一。在澳大利亚奋斗了十几年后,功成名就的王智远回到北京,娶妻生子,达到了既能够专心自己的艺术创作、又能让一家老小滋润生活的理想状态。
王智远回国后的三四年里,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疯狂飚升的时间,于是经常有朋友询问这样的问题:“我应该买哪个人的作品,他们会升值么?”王智远总会反问朋友们三个问题:“你准备投入的是闲钱么?你家里有没有展示那些作品的空间?你是否真的喜欢它们?”结果直到今天,他周围的朋友还没有一个能同时达到上述三个要求。
其实一那些只是艺术品收藏最基本的条件,很多人其实达不到要求,本身并不具备艺术投资的实力,却因为看到拍卖价格的逐年攀升、暴涨,就一头扎了进去,“如今被高位套牢,也就在所难免了,一点都不奇怪”,王智远告诉我们,西方成熟的艺术收藏、投资市场,正是从他刚才问出的三个问题上起步的,经过上百年的历程,一点一点走到今天。
十几年长期生活、工作在澳大利亚,王智远对于西方主流收藏市场很是熟悉,他说,在西方收藏中始终存在两个基本互不干扰的市场:一个是古典油画领域;另一个就是强调观念的当代艺术市场。古典艺术市场一直处在比较稳定的运行区间内,而在最近的+几年内,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价格不断攀升的局面,比如两个月前,就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当天,伦敦艺术家达明·赫斯特一个专场拍卖会的成交额就达到13亿元人民币,叫人匪夷所思。
中国的艺术市场同样如此。当代艺术部分在中国传统书画、古董等经典部分稳定市场行情的映衬下,近三四年内价格大幅飙升,2008年又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这样的走势完全符合国际惯例。
王智远的另一个身份是艺术顾问,他正在帮助澳大利亚一个名为“白兔收藏”的艺术基金收藏中国本土艺术作品。在王智远的工作室,他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M:《钱经》 L:王智远
M 您帮助“白兔收藏”选择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
L 全部是2000年后创作出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因为我认为在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边缘地位彻底得到扭转,创作思维上也与西方主流艺术圈接轨,具体体现在“70、80后”艺术家的创作上,他们中间有非常好的作品出现。
我们的下一辈“70后”和“80后”,因为生活环境和我们不一样,就没有这么多的社会沉重感,他们大多受电脑或者媒体的影响比较多,很多艺术家用一些新材料、新媒体来表达他们自己理解的世界,用的材料就非常新颖,我很欣赏。第一,他们完全打破材料和媒体的限制,想用什么就用什么,直指问题所在——体制问题、环境问题、贫富悬殊问题、东西方文化碰撞问题,这些作品我都很喜欢。
您认为目前什么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日后有升值的可能?
首先应该是能在专业艺术圈的领域内受到肯定的,或者是被真正的批评家认可的作品。其实,从中国当代艺术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的内在价值标准和市场价格体系都是按西方的标准建立的。
我们国内至今还没有针对当代艺术的官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市场和学术体系中的批评、展览等环节也都没有相应的标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进行收藏,投资者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就过于巨大了。
您认为目前国内拍卖市场的现状是什么?
当下国内没有“批评”,只有拍卖价格一项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指标。而且,目前拍卖场上的当代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在10年前被定性了的,其升值的空间几乎已经没有了。更为严重的是,如今的拍卖市场很多都在误导买家和年轻的艺术创作者。
误导什么呢?
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大脸”、“光头”图像,它们其实是反映的十几年前那个特定时代的面貌和思想,在当时很具有先锋意义,学术上也值得肯定,如今被拍出天价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今天的年轻艺术家们由于看到市场中的商业利益,依然模仿这些图像,还要复制出类似的作品;而我们的收藏家也在不加辨认的买进,那就很危险了。
那您认为最稳妥的收藏方式或者思路应该是什么样的?
说到大体的收藏哲学,我认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它所处时代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它也是我们情绪的母亲。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文化催生属于自己的艺术,而这样的艺术永远都不可能复制。如果要努力复兴过去时代的艺术,其结果却只能制造出难产的艺术。
2000年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艺术也会随之改变。那些敏感的年轻艺术家会率先找到和使用具有国际通行、易懂的语言或者媒介,创作出充满独特个性的作品,这其实也是我们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该研究的“基本面”。我很欣赏2002年圣保罗双年展的策展人阿方索·霍格曾经说过的话:“比起总是紧随艺术史之后,我宁愿选择来预测它。”
从10月初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到刚刚落幕的北京保利、翰海秋拍,几乎每一个成交数据都在冲击着人们的神经。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总成交额达24亿港元,秋拍时竟萎缩到了11亿港元;北京嘉德春拍创造了9.9亿元人民币,秋拍同样下跌到了3.6亿元;北京保利春拍时的总成交额超过了9亿元,而秋拍时的数字统计为4亿元。除此之外,此次荣宝、匡时、华辰等各家拍卖行的成交额,都比各自春拍时下滑了50%甚至更多。
显然,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冲击,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但拍卖行几乎来不及为眼前的惨淡局面“默哀”,就已经被新一轮危机的阴影所笼罩。可以预计的是,2009年对于艺术市场来说将是一个更严酷的寒冬,然而这个严冬将持续多久,破坏力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不管情况有多糟,拍卖总要继续进行下去,为了增加送拍者们的信心,同时也为了给举牌者们打气,各家拍卖公司在这个很冷的“冬季”里,纷纷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虽然招数各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成交额和成交率再高一些吧!
重量级拍品暂时封存
拍卖公司往往是市场中最先做出应急反应的机构,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拍卖公司似乎更具典型案例意义:在当代艺术部分的市场策略中,他们纷纷增加了中国新锐艺术和亚洲当代艺术等细分的专场,力图最大程度地增添专场活力,规避外部环境风险。
另外,排名靠前的大公司如保利、翰海、嘉德等都缩减了日、夜场拍品的数量。对于一些颇具吸引力的重量级拍品,公司还劝说委托方(卖方)将作品暂时留在公司库房中,等待经济情况转暖时再行上拍。
当然,各家拍卖公司规模、定位都各不相同,受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看,专业性强、业务能力好的品牌拍卖公司所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小,而一些业务简单、利润微薄的小公司或新公司就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艺术品市场作为奢侈品市场的一部分,受富有阶层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大,在金融危机中确实非常脆弱,但是此时也是众多资深藏家们低点抄底的好机会。
加大预展造势展厅空间独具匠心
从香港佳士得到北京的嘉德,往年在各自的大拍预展地点安排时,几乎清一色的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而2008年秋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了太原。
那里是“煤老板”们的聚集地,那里的有钱人举牌向来比较凶猛甚至经常冲动,在经济不景气的当口,大拍卖公司居然也“屈尊”将预展搬到了原来根本不屑一顾的西部。
相比于简单地将预展场地直接搬到有钱人多的地方,那些在预展中展示了更多细节和人性化操作的公司,有时更加令人尊重和赞赏。
12月5日,保利秋拍第一天五个专场的成交额就达到了近2亿元人民币,在整体萧条的拍卖季中,颇为惊人。其实,如果你去过设在北京新保利大厦的预展会,就应该会对本次拍卖的成绩不那么惊讶了。
一进入北京新保利大厦一层大厅,就已经正式进入了它的预展会现场,但吸引人眼球最多的并不是重量级拍品,而是两款“法拉利”跑车,一红一蓝,把真懂艺术和不懂艺术的有钱人、没钱人都能吸引进来。
然后就是一层一层的专场预展展厅,从三楼开始,依次是古代绘画、近现代绘画、新锐艺术、亚洲现当代艺术、日场、夜场……一直排到了大厦八层。显然,公司精心地在专场上作了有目的性的细分,不再是原先人们经常看到的各类不同种类、风格、价钱的作品在一个场地内“一勺烩”。四楼近现代绘画部分中,我们第一次看见了重要画作旁边配有电视解说的场景:如徐悲鸿的《苍松双鹤图》展位上,除了惯用的将这件作品单独陈列外,还专门在旁边循环播放关于这件作品的电视采访专题片,片中详细介绍了艺术家当年创作此件作品的来龙去脉,还有相关专业人士对作品的评介,以及对这件作品的鉴赏看完电视专题片后,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对这件作品满怀敬仰、充满期待。
六楼和八楼的新锐艺术、亚洲当代艺术展厅中,则被布置成了一个个画廊模样的空间,而且整个大空间中又被活动展板巧妙地分隔成若干小空间,墙上的当代油画配以地面上的雕塑,相得益彰,空间整体感显然比人们往常经常去的、临时酒店大厅改装的场地要舒服很多。在观看预展已渐渐成为“体力活”的今天。预展现场上虽大程度的人性化细节布置,甚至会令到场的每一个人感动。
增加专场拍卖场次、品种
北京翰海这次的秋拍总体成交额虽然并不高,但其推出的“中华宗教雕塑艺术瑰宝”专场,却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几件重点拍品大都顺利成交,而且成交价格都高出了拍前最高估价。其中一件明代的“西方三圣佛”估价仅600万~800万元人民币,成交价却高达918万元人民币;而另一件估价68万元人民币的15世纪“自在观音”,也以134万元人民币成交,几乎比估价高出一倍。这也是此次北京秋拍中,少有的未经“打折”的艺术品。无独有偶,即将正式举槌的北京歌德拍卖公司,更是推出了一个名为“慈云法雨”的佛教题材书画艺术专场,颇为引人注目。
在当代油画部分遭遇严重下滑、中国书画和古董板块相对平静的局面下,各家拍卖公司为了取得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开辟一些新的艺术品种专场,将原先并不太引人注目的艺术品种充分放大。比如,嘉德本次秋拍重点开辟了寿山石板块,它的“国石国艺”及“至味涵硕-紫玉金砂名品”两个专场受到藏家们的热烈欢迎,成交比率均超过90%,成为一大亮点,一件“桃花源记寿山田黄石章”更以313.6万元拔得该场头筹。
采取调低估价策略
保利拍卖的总顾问赵旭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一场拍卖的成败与否,征集拍品的份量所有人都知道第一重要,但后两项因素有时候更为关键,一是宣传造势;二是合理制定估价。
在北京举办的众多拍卖预展会上,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是时间紧、任务重,预展中居然有很多作品标签上临时用黑色笔将原估价调低,50万元上划一道杠,手写改成40万元。
最耐人寻味的是,在保利预展会上,被隆重放置在展厅最重要位置的那件徐悲鸿的《苍松双鹤图》,估价最高仅仅为80万元。而挂在次要位置的徐悲鸿其他作品。估价一般都在100万元之上,令人捉摸不透。这也许就是赵旭所说的“调低估价”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吧。当时现场应该很多人都抱着很大的悬念,这件《苍松双鹤图》最终的结局会如何呢?两天后拍卖结果出来了: 《苍松双鹤图》拍出了450万元,高出估价近6倍。
到目前为止,秋拍中香港和北京的各家拍卖公司已经尘埃落定,接下来上海的秋拍就接着启动了。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油画、雕塑历来是各家拍卖公司中与中国书画、古董瓷杂并列的三大拍卖业务板块之一,与北京拍卖公司适时缩减当代艺术板块容量不同的是,精明的上海人干脆大多选择了放弃——直接取消了油画、雕塑专场。
在我们听惯了、看腻了过多、过滥的各类市场人士关于艺术投资的分析和建议后,结果往往是更加的无所适从,这个时候,你不妨听听那些被市场充分认可、创作出天价,同时又保持着清醒头脑的艺术家们的观点,尝试着用第三只眼睛,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眼前纷乱复杂的当代艺术市场。
王智远:拍卖只有“价格”一项指标
目前学术上公认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正式开端自1985年,俗称“85新潮”。现在知名的天价艺术家如蔡国强、徐冰等人,都是在“85新潮”后纷纷出国,艺术家王智远也是其中之一。在澳大利亚奋斗了十几年后,功成名就的王智远回到北京,娶妻生子,达到了既能够专心自己的艺术创作、又能让一家老小滋润生活的理想状态。
王智远回国后的三四年里,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疯狂飚升的时间,于是经常有朋友询问这样的问题:“我应该买哪个人的作品,他们会升值么?”王智远总会反问朋友们三个问题:“你准备投入的是闲钱么?你家里有没有展示那些作品的空间?你是否真的喜欢它们?”结果直到今天,他周围的朋友还没有一个能同时达到上述三个要求。
其实一那些只是艺术品收藏最基本的条件,很多人其实达不到要求,本身并不具备艺术投资的实力,却因为看到拍卖价格的逐年攀升、暴涨,就一头扎了进去,“如今被高位套牢,也就在所难免了,一点都不奇怪”,王智远告诉我们,西方成熟的艺术收藏、投资市场,正是从他刚才问出的三个问题上起步的,经过上百年的历程,一点一点走到今天。
十几年长期生活、工作在澳大利亚,王智远对于西方主流收藏市场很是熟悉,他说,在西方收藏中始终存在两个基本互不干扰的市场:一个是古典油画领域;另一个就是强调观念的当代艺术市场。古典艺术市场一直处在比较稳定的运行区间内,而在最近的+几年内,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价格不断攀升的局面,比如两个月前,就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当天,伦敦艺术家达明·赫斯特一个专场拍卖会的成交额就达到13亿元人民币,叫人匪夷所思。
中国的艺术市场同样如此。当代艺术部分在中国传统书画、古董等经典部分稳定市场行情的映衬下,近三四年内价格大幅飙升,2008年又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这样的走势完全符合国际惯例。
王智远的另一个身份是艺术顾问,他正在帮助澳大利亚一个名为“白兔收藏”的艺术基金收藏中国本土艺术作品。在王智远的工作室,他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M:《钱经》 L:王智远
M 您帮助“白兔收藏”选择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
L 全部是2000年后创作出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因为我认为在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边缘地位彻底得到扭转,创作思维上也与西方主流艺术圈接轨,具体体现在“70、80后”艺术家的创作上,他们中间有非常好的作品出现。
我们的下一辈“70后”和“80后”,因为生活环境和我们不一样,就没有这么多的社会沉重感,他们大多受电脑或者媒体的影响比较多,很多艺术家用一些新材料、新媒体来表达他们自己理解的世界,用的材料就非常新颖,我很欣赏。第一,他们完全打破材料和媒体的限制,想用什么就用什么,直指问题所在——体制问题、环境问题、贫富悬殊问题、东西方文化碰撞问题,这些作品我都很喜欢。
您认为目前什么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日后有升值的可能?
首先应该是能在专业艺术圈的领域内受到肯定的,或者是被真正的批评家认可的作品。其实,从中国当代艺术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的内在价值标准和市场价格体系都是按西方的标准建立的。
我们国内至今还没有针对当代艺术的官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市场和学术体系中的批评、展览等环节也都没有相应的标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进行收藏,投资者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就过于巨大了。
您认为目前国内拍卖市场的现状是什么?
当下国内没有“批评”,只有拍卖价格一项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指标。而且,目前拍卖场上的当代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在10年前被定性了的,其升值的空间几乎已经没有了。更为严重的是,如今的拍卖市场很多都在误导买家和年轻的艺术创作者。
误导什么呢?
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大脸”、“光头”图像,它们其实是反映的十几年前那个特定时代的面貌和思想,在当时很具有先锋意义,学术上也值得肯定,如今被拍出天价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今天的年轻艺术家们由于看到市场中的商业利益,依然模仿这些图像,还要复制出类似的作品;而我们的收藏家也在不加辨认的买进,那就很危险了。
那您认为最稳妥的收藏方式或者思路应该是什么样的?
说到大体的收藏哲学,我认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它所处时代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它也是我们情绪的母亲。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文化催生属于自己的艺术,而这样的艺术永远都不可能复制。如果要努力复兴过去时代的艺术,其结果却只能制造出难产的艺术。
2000年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艺术也会随之改变。那些敏感的年轻艺术家会率先找到和使用具有国际通行、易懂的语言或者媒介,创作出充满独特个性的作品,这其实也是我们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该研究的“基本面”。我很欣赏2002年圣保罗双年展的策展人阿方索·霍格曾经说过的话:“比起总是紧随艺术史之后,我宁愿选择来预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