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因你而精彩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础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成为语文教育中不可避的实际课题。我也尝试着将多媒体运用到我的教学中,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这块古老园地的沉闷气氛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语文课也因信息技术变得更加精彩。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紧抓枯燥的基础知识不放手,很难教出真正的“味”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多元化,图文声像并茂,化无声为有声,静态的事物化为动态的事物,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以饱满的激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文本,也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我在准备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课《黄河的主人》时,就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的妙处,当我播放出黄河的一段视频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仅仅吸引,顿时,黄河那“浊浪排空、万马奔腾的气势”以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二、化繁为简,开拓思维
  语文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内容因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如稀有动植物、名胜古迹、奇特的自然现象、历史事件等,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学生缺少了直观印象,对理解课文造成了障碍。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这些难以接触到的事物搬到显示屏上来,供学生观看,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为一体,为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如同校一位教师在上《翠鸟》时,通过播放相关教学影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鸟的家乡,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清楚地观察到翠鸟的形态,捕食的动作,生活习性等,原本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描述翠鸟捕食的动作也迎刃而解了。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简笔画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翠鸟,就更加深了翠鸟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通过这种整合,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寓学于乐,调动情感
  有人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我们在新课改中提倡的 “三维目标”就可以看出情感是实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的老师常常为这一目标的落实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而苦恼。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便能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把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将图、文、声、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学生的心灵,将学生情感引入轨道,甚至能跨越时空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教人。
  一位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伊始,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再配上老师深情的讲解,随后老师让学生静静地回忆平时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甚至有的学生还在抽泣,接下来,可以想象学生学这篇文章更加投入了,理解也就更深了。这就是多媒体的介入中调了学生的情绪,奠定了这堂课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赞颂祖国大好河山(如《九寨沟》)、领略异国风光(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感受民俗风情(如《欢乐的泼水节》)……的文章,由于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学生较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超越时空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直观、形象生动的意境美,使学生产生亲身经历的体验,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挖掘资源,丰富体验
  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要想让有限的资源更加丰富。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大大地超出教材的实际范围,为学生拓展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使教材内容得到延伸,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融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丰富、多样的知识信息,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收获到丰硕的学习成果。 总之,運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造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认识渠道多元化,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就让我们高举“信息技术的火把”,照亮语文教学的大道。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名家文章大汇集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同时,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簡单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它需要自主作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要把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知识的过程转变成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  “做”中学 教学片段 解析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
期刊
【摘 要】  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人文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断认识和感悟生命。语文的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生命体。所以,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生命活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我自己”,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期刊
【摘 要】  “诊断示范”是“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四个环节中的首发。2015年起,“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通过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集中研修、访名校、送教下乡等培训项目对乡村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笔者以所在单位为例,采用“三叩诊”聚焦诊断示范阶段的关键点。  【关键词】  三叩诊 送教下乡  2015年起,“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通过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集中研修、访名校、送教下乡等
期刊
【摘 要】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笔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基于对“苏式课堂”内涵的理解,将灵动、优雅、生态、开放理念,有效渗透班级文化的构建。本文围绕昆韵班文化构建,阐述了四方面的策略,即班级“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  【关键词】  苏式课堂 昆山 幼儿园 班级文化  昆山属
期刊
《荷叶圆圆》一课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课文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洋溢着儿童诗特有的浪漫和童真,许嫣娜老师在执教时,站在儿童的视角,用她的才情和智慧去感知文字,充分发掘文本的言语特色和育人价值,采用丰富灵动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一、基于儿童的需要:紧扣年段目标  1.教生字,重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期刊
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上)第五单元“祖国各地”为主题的美文中的第三篇。《黄山奇松》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黄果树瀑布》是用第一人称写的,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自己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出来,对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生动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
期刊
【摘 要】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高效课堂的创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教师、学生通过多种角度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空白捕捉和细节串讲等方面开展探讨,旨在探索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高效课堂创建  在进行小学语文高年
期刊
如果说阅读是花,美读无疑是花中最艳丽的奇葩;如果说阅读是诗,美读无疑是诗中最经典的诗句;如果说阅读是曲,美读无疑是曲中最动听的旋律;如果说阅读是灯,美读无疑是灯中最明亮的一盏,它点亮语文课堂。  ——陶静霞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何为语文教学?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但纵观现状,而今的阅读教学已不闻琅琅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啰嗦繁琐的肢解,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被破碎,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学新气象逐渐浮出水面,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改变,并确立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并非是“教教材”的理念,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一定要放弃以前的“以本为本”的传统观念,要给予文本合理的定位,正确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统一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本阅读 学为中心  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迅速,语文文本阅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
期刊
【摘 要】  黄厚江老师说过:什么是写作的种子?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能够激活学生写作体验。能够把学生带进并且能够推进学生写作过程的教学原点。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情景可以是一个素材,可以是一个案例,可以是一种心情。可以是一个矛盾,可以是一句名言。写作的种子极其丰富,随处都有。 课本就是很好的写作教材。  【关键词】  景物描写 多种感受 写作的种子  《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