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万物生长法则,尊重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生命成长的规律,倡导“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成“春生萌动”“夏长探究”“秋收交流”“冬藏拓展”四大板块,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学科内涵及学科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顺遂自身禀赋收获生命成长的快乐。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谈谈“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模式下数学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体现“健雅四季生态课堂”之“内蕴专业素养、注重学科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在数学课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笔者以为,在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重点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几何直观的发展,以及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初步形成。针对本课教学,课标给出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我们知道,在数学课标语境下,“认识”即“理解”,指的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理解”始于“了解”,“了解”指的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本课学习内容为教材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第二节第1课时。在该单元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特征,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本课便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底和高,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基础。教材通过两个教学活动、几段文字和两道例题,依次呈现了如下学习内容:先是活动1,让学生回归生活,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将生活中所见的具体事物“抽象”为相仿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紧接着便是例题1,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从各种四边形中“辨认”出平行四边形,同时迁移运用第一节画垂线、画长方形的知识和经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随后是活动2,让学生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并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伸,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发联想继续列举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这一特性(易变形)的事例”;最后是例题2中的两道小题,第一小题是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第二小题则是在点子图中画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它们的高,并量出高的数据。以上教材设计遵循了“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基于以上课标和教材分析,笔者确定了本课的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层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够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过程与方法层面,能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地把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发展空间观念、数学活动经验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一步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设课堂前测“读懂”学情,找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发力点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习水平直接影响新知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迁移。为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困惑点,笔者在课前预习中安排了一个课堂前测环节,用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点精准发力,设计更为扎实、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在本课中,笔者对我校四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题目如图1所示。
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第1题主要检测学生的“辨认”能力,结果显示,46%的学生全部选对,43%的学生漏选A或F,11%的学生基本選错;通过对20名学生的访谈可知,学生不能正确辨认的理由是“看上去不像”,认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边“应该”是斜的,这说明学生尚不能抓住平形四边形的特征去辨认图形,即对该概念的认识尚未达到“了解”水平。笔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思维水平大多数仍处于视觉思维层面,只能靠“形状相同或相似”来进行直观判断,其空间观念有待建立和发展。第2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描述”概念特征,既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又检测学生捕捉概念中的关键特征并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学生描述中出现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数据如图2,与第1题的数据相仿,从中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对该概念的认识未能达到“理解”水平。
基于以上前测分析,笔者决定在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教学示范和操作指导,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三、遵循“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困惑点扎实施教,用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之“春生萌动”,主要用于激趣和呈现学习目标;“夏长探究”,主要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秋收交流”,主要用于引思、妙导、精讲、提升;“冬藏拓展”,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于课堂内外。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时常采用趣味活动推动课程实施,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数学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课中,笔者灵活运用该教学模式,将“春生萌动”与“夏长探究”有机融合,开启了本课的趣味活动教学。 (一)将“春生萌动”与“夏长探究”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活动激趣、引思,导向合作探究,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在小学阶段,教师通过设计恰当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比一比、做一做,促进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协同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及空间关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与交流活动,活动要求如图3。
以上活动要求中所提示的几种方法,都是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只是活动的内容集中在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作几个平行四边形”上。学生在小组操作过程中积极交流、充分合作、扎实探究,制作出了许多独具特点的平行四边形,图4呈现的是部分学生的作品。
(二)在“秋收交流”中引思、妙导、精讲、提升
1.提取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如问题、困惑点、创新点等,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合作探究,促进课堂精彩生成。在本课中,笔者顺接上面的活动过程,在组织班级交流活动中引思、妙导,通过让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规律,最终归纳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比如在图4所呈现的第⑤图左图,学生用吸管制作了一个长方形,这是迥异于其他作品的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笔者见状顺势提问:“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一些学生说“是”,一些学生说“不是”。于是笔者组织了一个课堂PK活动,说“是”的一组,说“不是”的一组,大家分别说明“是”或“不是”的理由。真理越辩越明,在笔者的巧妙导思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作为判断“是”或“不是”的依据。接下来笔者运用学生“看上去像不像”的思维,让学生再想想办法,“怎么操作可以把它变成你认为像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不由呵呵大笑,开始操作手中的长方形吸管,将长方形的对角反方向拉抻,终于得到了一个“像”的平行四边形。在操作吸管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悟到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抓住学生画图的难点,用微课动态演示辅以旁白精讲,帮助学生掌握画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再用画高的实践巩固画高的方法,使学生习得画高的技能。关于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材中没有出现作图的步骤和方法,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出错率极高,而在作图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笔者所设计的微课,既让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又准确讲解和示范了画高的方法(过程略)。在學生观看完微课后,笔者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归纳出画高的基本方法,再集体讨论,总结出画高的步骤,之后动手画一画,从会画指定底边的高到画不同底边的高,从会画一条高到会画无数条高,使学生经历了知识迁移和建构的过程。
(三)在“冬藏拓展”中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在本课中,笔者通过设计逐层递进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技能,学以致用。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设计一个能给人们提供便利的物品,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紧扣目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顺遂学生的禀赋促进生命成长,设计有层次感的练习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以上教学实施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综合能力,体现了我校生命化课堂教学师生相伴成长的理念。
(责编 白聪敏)
一、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体现“健雅四季生态课堂”之“内蕴专业素养、注重学科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在数学课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笔者以为,在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重点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几何直观的发展,以及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初步形成。针对本课教学,课标给出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我们知道,在数学课标语境下,“认识”即“理解”,指的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理解”始于“了解”,“了解”指的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本课学习内容为教材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第二节第1课时。在该单元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特征,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本课便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底和高,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基础。教材通过两个教学活动、几段文字和两道例题,依次呈现了如下学习内容:先是活动1,让学生回归生活,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将生活中所见的具体事物“抽象”为相仿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紧接着便是例题1,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从各种四边形中“辨认”出平行四边形,同时迁移运用第一节画垂线、画长方形的知识和经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随后是活动2,让学生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并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伸,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发联想继续列举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这一特性(易变形)的事例”;最后是例题2中的两道小题,第一小题是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第二小题则是在点子图中画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它们的高,并量出高的数据。以上教材设计遵循了“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基于以上课标和教材分析,笔者确定了本课的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层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够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过程与方法层面,能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地把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发展空间观念、数学活动经验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一步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设课堂前测“读懂”学情,找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发力点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习水平直接影响新知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迁移。为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困惑点,笔者在课前预习中安排了一个课堂前测环节,用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点精准发力,设计更为扎实、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在本课中,笔者对我校四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题目如图1所示。
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第1题主要检测学生的“辨认”能力,结果显示,46%的学生全部选对,43%的学生漏选A或F,11%的学生基本選错;通过对20名学生的访谈可知,学生不能正确辨认的理由是“看上去不像”,认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边“应该”是斜的,这说明学生尚不能抓住平形四边形的特征去辨认图形,即对该概念的认识尚未达到“了解”水平。笔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思维水平大多数仍处于视觉思维层面,只能靠“形状相同或相似”来进行直观判断,其空间观念有待建立和发展。第2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描述”概念特征,既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又检测学生捕捉概念中的关键特征并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学生描述中出现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数据如图2,与第1题的数据相仿,从中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对该概念的认识未能达到“理解”水平。
基于以上前测分析,笔者决定在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教学示范和操作指导,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三、遵循“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困惑点扎实施教,用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之“春生萌动”,主要用于激趣和呈现学习目标;“夏长探究”,主要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秋收交流”,主要用于引思、妙导、精讲、提升;“冬藏拓展”,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于课堂内外。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时常采用趣味活动推动课程实施,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数学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课中,笔者灵活运用该教学模式,将“春生萌动”与“夏长探究”有机融合,开启了本课的趣味活动教学。 (一)将“春生萌动”与“夏长探究”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活动激趣、引思,导向合作探究,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在小学阶段,教师通过设计恰当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比一比、做一做,促进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协同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及空间关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与交流活动,活动要求如图3。
以上活动要求中所提示的几种方法,都是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只是活动的内容集中在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作几个平行四边形”上。学生在小组操作过程中积极交流、充分合作、扎实探究,制作出了许多独具特点的平行四边形,图4呈现的是部分学生的作品。
(二)在“秋收交流”中引思、妙导、精讲、提升
1.提取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如问题、困惑点、创新点等,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合作探究,促进课堂精彩生成。在本课中,笔者顺接上面的活动过程,在组织班级交流活动中引思、妙导,通过让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规律,最终归纳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比如在图4所呈现的第⑤图左图,学生用吸管制作了一个长方形,这是迥异于其他作品的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笔者见状顺势提问:“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一些学生说“是”,一些学生说“不是”。于是笔者组织了一个课堂PK活动,说“是”的一组,说“不是”的一组,大家分别说明“是”或“不是”的理由。真理越辩越明,在笔者的巧妙导思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作为判断“是”或“不是”的依据。接下来笔者运用学生“看上去像不像”的思维,让学生再想想办法,“怎么操作可以把它变成你认为像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不由呵呵大笑,开始操作手中的长方形吸管,将长方形的对角反方向拉抻,终于得到了一个“像”的平行四边形。在操作吸管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悟到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抓住学生画图的难点,用微课动态演示辅以旁白精讲,帮助学生掌握画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再用画高的实践巩固画高的方法,使学生习得画高的技能。关于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材中没有出现作图的步骤和方法,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出错率极高,而在作图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笔者所设计的微课,既让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又准确讲解和示范了画高的方法(过程略)。在學生观看完微课后,笔者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归纳出画高的基本方法,再集体讨论,总结出画高的步骤,之后动手画一画,从会画指定底边的高到画不同底边的高,从会画一条高到会画无数条高,使学生经历了知识迁移和建构的过程。
(三)在“冬藏拓展”中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在本课中,笔者通过设计逐层递进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技能,学以致用。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设计一个能给人们提供便利的物品,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紧扣目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顺遂学生的禀赋促进生命成长,设计有层次感的练习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以上教学实施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综合能力,体现了我校生命化课堂教学师生相伴成长的理念。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