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玉米穗腐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其中,拟轮枝镰孢引起的穗腐病(Fusarium ear rot,FER)在中国发生最为普遍。通过图像分析方法进行FER抗病QTL定位,并对前期通过病害评级方法定位的FER抗病QTL进行验证,探索一种新的玉米穗腐病的病害鉴定方法,为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感FER的自交系(ZW18)分别与3个高抗自交系(承351、丹598和吉V203)构建F
2群体(F
2-C、F
2
【目的】Abp1作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各种真核生物肌动蛋白骨架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gAbp1在生长发育、对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敏感性以及毒素体形成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融合PCR和酵母空隙修复技术分别构建FgAbp1基因敲除打靶片段和融合荧光蛋白载体,再通过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获取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Abp1和荧光标记菌株。观察比较野生型PH-1、突变体ΔFgAbp1和回补体ΔFg
酵母培养物是酵母菌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经发酵技术制得的一种营养丰富、成分复杂微生态发酵产品,具有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保障肠道健康等多种营养保健的功效,作为一种具有替代抗生素潜力的产品,未来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前景将十分广泛。
【目的】探讨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为明确大豆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反应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是不同大豆品种:南豆25(ND)、桂夏3号(GX)和贡秋豆8号(GQ),副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RI)和玉米-大豆间作(SI)。于2018年,在大豆出苗后40、47、54和61 d对其主茎顶端的花芽进行连续性的形态学解剖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进一步对大豆出苗后54 d的主茎顶端
为探究放牧条件下暖季牧草不同生长期影响牦牛生长的主要因素,采用3×2双因素设计,选取1、2及3岁生长期健康牦牛各25头,每个年龄段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放牧不补饲,试验组在归牧后自由采食精料补充料。经120d试验期,发现1岁牦牛的增重率最高、料重比最低,补饲组1岁牦牛体重与2岁对照组牦牛接近,牦牛育肥时间可缩短1年;夏初和盛夏两阶段,营养和年龄对生长期牦牛的日增重均存在极显著(P<0.01)的影响,且存在极显著(P<0.01)的互作效应;夏末,年龄对生长期牦牛的生长无显著(P>0.0
本文针对以产后低血钙、酮病为代表的奶牛围产期营养代谢病,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防控制突破点和营养调控关键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围产期营养代谢病的综合调控提供依据。
奶牛育种是奶牛场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工作,更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是奶牛育种工作的基础。本文对河北省近五年(2015-2019年)DHI参测场的牛群生产性能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牛群参测规模、日产奶量、305d产奶量、乳蛋白率都有较明显的提升,生产性能改良效果明显。
本文概述了河南花花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模式.该公司采用“以养带种、以种促养,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的发展模式,应用了智能化的饲喂管理装备,实现了青贮、饲喂、挤奶、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我国重要农业入侵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是其优势捕食性天敌。论文旨在系统评价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以及同一地区两个种群的生物学差异。【方法】采集露地辣椒上的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在室内条件下饲养2—3代后,用带花的辣椒嫩梢饲喂西花蓟马,用西花蓟马2龄若虫饲喂南方小花蝽进行试验。采用两性种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阶段捕食率的研究方法,系统测定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力、捕食率以及预测种群数量
2020年是黑龙江省持续推进奶牛育种基础工作的第二年,省畜牧总站技术团队开始尝试在重点示范县的奶牛规模场集中开展奶牛品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奶牛体型评定以及基因组检测工作。2020年选取了省内某具有代表性的奶业大县作为试点,全年共计走访了10个牧场,完成了7个牧场的奶牛品种登记和体型评定工作。其中,体型评定总量为1012头,在为参测牧场提供的奶牛体型评定分析报告中,简要描述了示范县牧场奶牛群体的体型性状特征,筛选出了包括胸宽、腰强度、尻宽、后肢后视、中央悬韧带、前乳房附着、后乳房附着高度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