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招生人数的饱和,大学师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便不断凸显出来。大学师生人际交往应该是大学校园中一种最典型的传播活动,如果这种人际交往受到阻碍,那么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次研究以调查目前高校师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为目的,希望能通过调查结果与分析更好的协调高校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学习与科研氛围。
关键词:大学 师生人际交往 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由于安徽大学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拥有教职工25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无论是地区还是规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此次研究以该校作为总样本对老师以及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学生方面,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了该校七个院系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填写,问卷发放总数为350份,实际回收347份,回收率是99.1%。老师方面,为了在调查中凸显师生在某一问题上态度的相似或差异,我们分别从以上七个院系随机抽取两位老师进行访问式调查,教师样本总数为14。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师生人际关系相对疏远,交往频率相对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现阶段与老师关系“一般,偶尔有所交流”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56.8%,而认为与老师关系“很好,就像家人和朋友般”的只占5.8%。
而在对14名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13名访谈对象都表示与学生的关系一般,交流频率很低,基本上只有在课上或者是课下有所交流。只有1名访谈对象表示自己与学生关系良好,与大部分学生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微博都有所交流。而他恰恰是该校学生评出的“安徽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之一。
性别差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女生与老师的人际关系要比男生稍微密切一些,女生中有8.6%的人认为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很好,就像家人和朋友般”,而男生中只有3.%的人这样认为。认为自己与老师关系“不好,经常与老师有矛盾”的10人中,男生比女生要高出40个百分点。
(二)大学师生有意愿进行人际交往,但机会较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学生当中“有意愿与老师交流,但是没有机会”的占总数的57.3%,“有意愿,但是没胆量”的占总数的25.4%,80%多的学生其实是有意愿与老师主动交流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受到了阻碍。
教师方面,访谈的14名老师中有12名表示自己有意愿并且希望与学生多做交流,只是因为所教学生人数较多,很多学生都不是太熟悉,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情。而另外2名表示自己没有意愿主动与学生交流,他们认为大学是一个自由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主动找到老师进行交流,而不是像中学教育那样老师整天围着学生转。
年级差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年级的学生相比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有意愿与老师进行人际交往,而且与老师交往的意愿程度是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加深的。
(三)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方式有所变化
对于师生人际交往方式这一问题,我们访谈的14名老师中,有9名认为虽然人际交往的媒介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师生交流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另外5名老师则认为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带给师生人际交往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面对面的交流很可能是传统的教学,也就是“我说,你听”,老师永远是一种高姿态的传授知识,而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对平等,更容易达到“教学相长”,互动性更强。
(四)影响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最大问题
影响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问题有很多,比方说老师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质量、学生60分及格的心理等。调查中,有47%的学生都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质量”影响到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仅有9.8%的学生认为是“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心理导致的师生隔阂”。
在对老师的访谈中,有些老师除了表示有以上四种问题以外,还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高校的教授和讲师大多数都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地点,往往是上完课就离开学校,学生如果有问题没有固定地点可以找到老师及时解决。②大学对老师的要求不再是教学成果,而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这导致老师不会把与学生交流放在主要位置,大学的功利主义导致老师对學生的责任心缺失。这已经不是老师与学生这两个群体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大学体制的问题。
三、结论与思考
(1)根据本次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师生的人际关系由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师生人际关系淡薄,部分老师依旧停留在旧时期“家长式”的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并没有意识到新时期需要平等、信任的“师友式”师生关系。
(2)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自己有意愿与他人进行交流,但是限于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高校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应该考虑为学校老师设立办公场所,方便师生课下进行交流。同时,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机制,让教师多与学生接触,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和了解。
(3)在访谈中有老师提出大学体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师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对教师的科学能力考核以及管理制度,不再是只看重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成绩的功利主义,应该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激发他们的专业和角色意识,增加其对学生培养的责任感。
(4)高校师生人际交往出现的诸多问题部分是因为相互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师生之间需要更多的进行换位思考,这需要高校定期组织一些心理辅导和沟通的课程和活动供教师与学生参加,让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换位思考,产生移情作用,从而促进大学师生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周国良,熊春林.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问题探析[J]. 学理论, 2010,(10) .
[2]殷际文. 探讨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3]向彦.浅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4) .
[4]朱运龙.大学师生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消费导刊, 2007,(08)
作者简介:
徐润雅,女,出生年月:1990年5月,籍贯:江苏省南京市,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学历:大学本科
关键词:大学 师生人际交往 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由于安徽大学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拥有教职工25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无论是地区还是规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此次研究以该校作为总样本对老师以及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学生方面,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了该校七个院系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填写,问卷发放总数为350份,实际回收347份,回收率是99.1%。老师方面,为了在调查中凸显师生在某一问题上态度的相似或差异,我们分别从以上七个院系随机抽取两位老师进行访问式调查,教师样本总数为14。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师生人际关系相对疏远,交往频率相对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现阶段与老师关系“一般,偶尔有所交流”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56.8%,而认为与老师关系“很好,就像家人和朋友般”的只占5.8%。
而在对14名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13名访谈对象都表示与学生的关系一般,交流频率很低,基本上只有在课上或者是课下有所交流。只有1名访谈对象表示自己与学生关系良好,与大部分学生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微博都有所交流。而他恰恰是该校学生评出的“安徽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之一。
性别差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女生与老师的人际关系要比男生稍微密切一些,女生中有8.6%的人认为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很好,就像家人和朋友般”,而男生中只有3.%的人这样认为。认为自己与老师关系“不好,经常与老师有矛盾”的10人中,男生比女生要高出40个百分点。
(二)大学师生有意愿进行人际交往,但机会较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学生当中“有意愿与老师交流,但是没有机会”的占总数的57.3%,“有意愿,但是没胆量”的占总数的25.4%,80%多的学生其实是有意愿与老师主动交流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受到了阻碍。
教师方面,访谈的14名老师中有12名表示自己有意愿并且希望与学生多做交流,只是因为所教学生人数较多,很多学生都不是太熟悉,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情。而另外2名表示自己没有意愿主动与学生交流,他们认为大学是一个自由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主动找到老师进行交流,而不是像中学教育那样老师整天围着学生转。
年级差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年级的学生相比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有意愿与老师进行人际交往,而且与老师交往的意愿程度是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加深的。
(三)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方式有所变化
对于师生人际交往方式这一问题,我们访谈的14名老师中,有9名认为虽然人际交往的媒介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师生交流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另外5名老师则认为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带给师生人际交往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面对面的交流很可能是传统的教学,也就是“我说,你听”,老师永远是一种高姿态的传授知识,而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对平等,更容易达到“教学相长”,互动性更强。
(四)影响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最大问题
影响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问题有很多,比方说老师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质量、学生60分及格的心理等。调查中,有47%的学生都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质量”影响到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仅有9.8%的学生认为是“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心理导致的师生隔阂”。
在对老师的访谈中,有些老师除了表示有以上四种问题以外,还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高校的教授和讲师大多数都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地点,往往是上完课就离开学校,学生如果有问题没有固定地点可以找到老师及时解决。②大学对老师的要求不再是教学成果,而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这导致老师不会把与学生交流放在主要位置,大学的功利主义导致老师对學生的责任心缺失。这已经不是老师与学生这两个群体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大学体制的问题。
三、结论与思考
(1)根据本次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师生的人际关系由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师生人际关系淡薄,部分老师依旧停留在旧时期“家长式”的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并没有意识到新时期需要平等、信任的“师友式”师生关系。
(2)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自己有意愿与他人进行交流,但是限于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高校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应该考虑为学校老师设立办公场所,方便师生课下进行交流。同时,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机制,让教师多与学生接触,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和了解。
(3)在访谈中有老师提出大学体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师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对教师的科学能力考核以及管理制度,不再是只看重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成绩的功利主义,应该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激发他们的专业和角色意识,增加其对学生培养的责任感。
(4)高校师生人际交往出现的诸多问题部分是因为相互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师生之间需要更多的进行换位思考,这需要高校定期组织一些心理辅导和沟通的课程和活动供教师与学生参加,让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换位思考,产生移情作用,从而促进大学师生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周国良,熊春林.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问题探析[J]. 学理论, 2010,(10) .
[2]殷际文. 探讨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3]向彦.浅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4) .
[4]朱运龙.大学师生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消费导刊, 2007,(08)
作者简介:
徐润雅,女,出生年月:1990年5月,籍贯:江苏省南京市,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