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有情天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怀揣热情,探索以水墨写意之法表人之情,传人之神,从中得神似求形似。构思落墨不虑其形,而先琢磨其心。知其心则能定其神,定其神则其形自然跃于眼前,于是何简何繁,何实何虚,也自然有数在胸中。我往往表现太过而失其形,也常常塑造不及而失其神。我的败笔很多,有时我“屡战屡败”,但20多年来,我却是“屡败屡战”。要我说说自己如何画画,学步蒙童只能咿呀而语。我想咿呀几声也不妨,正可就教于艺坛前辈,同行师友。
  我妄改一代巨匠白石老人的题画诗“尔今我又耕春雨”为“新学扶梨耕春雨”。虽这不像诗,但能言我志。我爱西部,我愿意在这春风化雨中辛勤耕耘,在西部的黄土地上划出一条条美的、有旋律的犁沟,多情的犁沟……
  是夜,莫高窟下起了12个月以来的第一场雨,听着窗外的风雨声,直到凌晨3点方才入睡。以后的20天莫高窟的夜空总闪烁着亮晶晶的琥珀光芒。
其他文献
敦煌,你以宗教的形态,告诉历史存在的必然与律动、众生平等的理想与追求,正是这些虚幻和朦胧,导引来者,进入人生心灵世界的自修。  敦煌,你以神秘的影姿,言说着人和自然的故事,无论传说与虚构,都充满真实与内疚,正是这些反思和智慧,开挖出人类永恒的主题,即劳动与自由。  朝圣敦煌,是人们心灵的跳动与欢呼,是精神的寻觅与期盼,也是对终极关怀的选择与指向,更是对美好的崇敬、挽留与眷恋。  面对敦煌的守护神,
期刊
五月的敦煌,骄阳洒满莫高窟的沙丘,我们在高高矮矮的洞窟中观赏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壁画。我依稀嗅到艺术天国的味道,幻想与理想的西域土地上无名画工们在飞天的世界里自由地穿行,神奇地飘舞……从北周北魏壁画中粗犷的黑灰色造型,大笔的土红色线条,整个洞窟古朴又豪放的浓厚西域特色,再到盛世大唐雄浑之势的严谨构图,独到天匠们刻画的精细,一丝不苟的神品妙笔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今天,我们甘肃画院画家前来朝圣敦煌,
期刊
莫高窟,从十六国始,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数代不断开凿、建造而蔚为壮观。岁月深处,有什么能像莫高窟一样历经沧桑却越发璀璨?2000多年来,有什么能如莫高窟这般,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美仑美奂的壁画艺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朝圣者?  公元366年,游脚僧乐僔走遍西域大地,来到敦煌。他登上鸣沙山,向东眺望,看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妙佛光,内心欣喜,视这里为圣地。于是,驻锡敦煌,在莫高悬崖开凿了第一
期刊
大约30年前,我曾在敦煌遭遇过一次意外。若不是遇贵人及时搭救,可能已经魂归当时水位还相当之高的月牙泉中了。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睁眼之后哇哇吐水的难受劲儿,和心里对自己逃出鬼门关的庆幸。  物是人非,执画笔探索30余载,我也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再来敦煌,兴趣点和兴奋点都好似发生了变化。年轻时候更吸引我的,是壁画中体现的较为表象的东西,常常惊叹于古人技法的精妙、色彩的绚丽。而如今,令我更有感觉的东西反
期刊
历史的沙尘,刻录了为数不多的创造者、保护神、探险家、破坏者的光荣与耻辱,更湮没了数以万计劳工与画工的艰辛与执着。  这样的深沉,或许是出于我的矫情,推想当日,他们应当极为纯净,纯净到在简单的衣食所需之上,涤除了所有的名利追逐,而只为传达诸佛的灵光,并借以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每次将视线从洞窟的底部一点一点向上移动,平静、激动、虔敬,直至眩晕,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是工匠吗?似乎不是,因为工匠无法
期刊
敦煌是什么?在这里它不再是地域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以宗教精神为核心的朝圣之地,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浓郁浪漫气息的艺术朝圣之地。是两者合二为一的古丝绸之路上一个仍然充满活力的文化学领域研究的资源宝库,这应该就是敦煌。  我在敦煌看到了什么?敦煌壁画是以线型结构与浪漫想象的意象造型及恢宏的色彩为基础,以形达意,线面结合。早期壁画在表现上自由奔放,节奏感很强,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很好地阐释了宗教内容与精神,
期刊
夕阳下的三危山,由金黄变成彤红,似熊熊烈火燃烧,壮观至极。这样的景色,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这里边肯定有乐僔、法良,有李丁陇、张大千、于右仁、王子云、常书鸿、段文杰……在这片山坡上,有许多造型各异的泥土结构的佛塔,大多是不知主人姓名的“舍利”塔,它们与莫高窟隔河相伴。我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角度为它们拍摄了不少照片。我的同事中有人忌讳不拍它们,而我却以极大的热情反复拍摄。历史上不是有许多礼拜佛塔的故
期刊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敦煌永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首先表现在它是宗教艺术,因而它也就是虔诚和苦修的顿悟;其次,它又是艺术之上的艺术,凝聚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是中国传统线条艺术飘逸飞扬,自然天成的集大成者;再次,它也是人类共同的艺术,它的包容和开放愈来愈震撼着世界。  敦,厚也;煌,大也。敦煌绘画虽然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大框架,但是其风格是多元化的。从南北朝起,隋、唐、五代、宋、元,其
期刊
朝圣敦煌取什么经?该是朝圣者内心最深的发问,这或许对今人是一个沉甸甸而发问不起的问题。1600年的时空,1600年间中国人的心灵图景,从一个个不知名的画者手中诞生、延续,呈现为今天名扬天下的历史画廊,这沉寂后的辉煌便是敦煌无言的伟大。朝圣的本愿是教“道”之心,敬“佛”之心,在人人本自具足的心田,我心、我性如何绽放生命的花,开启心慧的创造,唯不心外求法,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任何功利、
期刊
数十年前,一群比我们还年轻许多的寻梦者,在佛的感召下,弃乡背井,身背行囊,行色匆匆,同样站在这里,虔诚如信徒般地守望着南北窟区几百个洞窟,清贫的日子,怎样熬过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我明白了,也是这样一个清晨,他们在阵阵莲花般滋味和点点间离的光影中,放弃了自我,情愿与青灯为伴,在木鱼敲击的节奏中与历代大师做千年的对话和神交,心中充溢着喜悦,面带着菩萨般的微笑,在神域盘桓,寻着精神的彼岸,走向佛国胜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