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拐杖挑战命运一位残疾人创业的故事

来源 :吉林农业·百姓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khfahdj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屠丽芳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上海女性,她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残疾、下岗、长期病假的丈夫,这是10年前的她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而10年后的今天,她依然拄着拐杖,走上了“上海市再就业带头人”、“市三八红旗手”、“市自强模范”等表彰大会的领奖台,她创办的丽芳报刊服务社,开辟了一个就业新天地,为1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岗位,其中有11位残疾人。
  屠丽芳的创业故事给了许多人以启迪和激励。
  
  擦干眼泪创新业
  
  屠丽芳出生不久就因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一条腿残疾。中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洗染店当织补工,本以为只要勤劳手巧,这个饭碗就能稳稳地捧到退休,不料 1993年,洗染店被卖给一家饭店,所有的职工都被留下了,只有腿脚不便的她拿到了一张下岗通知书。那年,屠丽芳只有35岁。她的丈夫刘和平是房管系统的职工,因心脏不好一直长病假在家。回到家里,屠丽芳不敢把自己下岗的消息告诉丈夫,怕他接受不了。她只是说:店里在装修,员工放假回家两个星期。
  看到妻子迟迟不去上班,刘和平悄悄打了个电话到她原单位,终于得知了实情。晚上,刘和平对她说:“我都知道了,你不要瞒我。没关系,既然下岗了,也要面对现实。”听到丈夫理解的话语,所有的委屈、伤心、苦楚,一下子都涌上了屠丽芳的心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刚满10岁的女儿也说:“妈妈,学校里的牛奶不要订了,把钱省下来吧。”
  屠丽芳擦干眼泪,下了狠心:我有一双手,就不信养活不了一家人。她决定依靠自己织补洗染的一技之长,开家洗染房试试。在上钢新村街道的支持下,屠丽芳在浦东上钢七村里开了个小小的洗染亭。凭着精湛的手艺,她的生意十分红火,可是洗染业每年总有6个月的淡季,旺季的营业收入抵消不了淡季的支出,她的生活依然困难重重。
  她开始留意路边的商店、摊点,看看有什么生意适合自己做。忽然,她发现有一样东西天天都卖得掉,没有旺季淡季之分,那就是报纸。何不改卖报纸呢?于是,她和丈夫将洗染亭改成报亭。刘和平每天骑车到浦西取报纸,她在报亭卖报,有时也拿到车站去卖。卖报是件很辛苦的工作。由于腿脚不方便,屠丽芳吃了很多苦。有一天风雨交加,她打着伞在街头卖报,大风把雨伞吹坏了,手忙脚乱间她失去了重心,连人带拐杖翻倒在地,报纸全部撒落,钱币在雨水中滚落一地……
  但是,屠丽芳很要强,一份新民晚报7角,有人看见她是残疾人,常常给她一元钱不要找了,但她坚决不肯。后来,她就将拐杖藏在电线杆后卖报。4年前,她的小报亭变成了首批东方书报亭。她卖报纸也卖出了“精”,她卖报时间比别人长得多,有时卖到晚上,等中班下班的人来买。她从不在摊位上看报纸,免得顾客误会她把看过的报纸卖给别人。
  
  帮助他人走新路
  
  就这样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屠丽芳和丈夫的收入多了,脸上愁容少了。不过屠丽芳的心事却没有减少。她的周围邻居中,不乏年龄相仿的下岗职工。看到屠丽芳做得不错,他们也动心了,可是又担心会不会抢了屠丽芳的饭碗。屠丽芳主动向他们发出邀请:“我们一起干!你们挣钱也是我的心愿。”
  这时,她原单位所在地黄浦区(原南市区)的百帮服务中心,帮助她创办一个非正规就业组织——“百帮丽芳报刊服务社”,40多人成了首批成员。每天,屠丽芳要给他们的报纸点数、分类、登记,晚上还要清点他们交来的大量零钱,为他们做账。在屠丽芳的悉心指导下,服务社成员都做得很好。且售报点不断增加,从20多个摊位发展到四五十个,总共提供了100多个岗位。
  40多岁的庄学才是自行车配件厂的下岗职工,1996年加入服务社,摊位摆在三林地区。起初他对卖报一窍不通,也不知道每天该拿多少报纸。屠丽芳从自己的份额中分出10份、15份给他,等庄学才有了稳定的销量,再替他批量进货。现在庄学才越做越好,月收入已达2000多元。
  
  “阳光小车”新岗位
  
  屠丽芳也曾尝试将残疾人吸收到她的服务社,但困难重重。她想出了一个点子:在卖报亭下安个轮子,在社区售报,这样既解决了流动叫卖不便问题,又不会引起固定摊位审批的麻烦。她把这样的售报亭叫做“阳光书报车”。
  去年,闸北区残联和上海大学举办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屠丽芳立即报了名。她将自己的“阳光书报车”项目作为培训成果交给专家论证,这个项目顿时吸引了全班学员的眼球。专家一致认为,书报车是个适合残疾人再就业的岗位。
  这个项目得到了闸北区残联的大力扶持。去年国庆节,“阳光书报车”在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和彭浦新村街道亮相了。首批11名残疾人在屠丽芳的带领下,迈出了自强就业第一步。为了指导他们,屠丽芳整整3个月没回家。她布网点、进报纸,每天分发报纸给他们,手把手地传授卖报诀窍,再为他们联系进报刊的渠道。
  生活曾经阴云笼罩,而今却阳光灿烂。屠丽芳的家庭也很幸福。夫妻俩齐心协力,把百帮丽芳报刊服务社做大。当年把卷心菜和大白菜放在一起炒的女儿,如今已经20岁,现在烧得一手好菜,置办几桌酒席都没问题。一年前,女儿从职高毕业还考入了大学,念商业管理大专。
  屠丽芳用勤奋印证着自己的格言:“命运给我一条残腿,我用拐杖挑战命运!”
其他文献
一件绿格子棉衣,一双平底鞋。虽然宋自荣的穿着很简单,但接触上几分钟,你就会发现她是个非常挑剔的人,尤其对自己店里“产品”的颜色、款式、质地……   用她的话说,如果不挑剔,这样的店早关门了。  首府劳动街的七彩形体编织社是宋自荣今年5月开的第三个店,店的前半部分是装修简洁时尚的店面,中间悬挂的布帘子后面是另外一副景象:一张大床,一张桌子,然后就是没织好的毛衣,五颜六色的毛衣线……   算下来,宋自
期刊
当地板厂商都宣称自己的产品绿色环保之时,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地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就在这个小小的缝隙里,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污垢、霉菌、蚊虫正悄悄地侵蚀着居室环境,其危害往往令人瞠目结舌。有眼光的企业家正是看中了这个缝隙,开始开掘其中的商机,地板伴侣、地板胶、活性炭、竹炭、防虫剂等各种专门治理这个缝隙的环保滤材应运而生。   在中国,木地板一年的销售量达4亿平方米,如果都能采用这种配合地板铺装专用的环保
期刊
新疆乌鲁木齐七佰碗哨子面公司总经理 郑兴生:“你看我们乌鲁木齐大街小巷全都是烤羊肉,这个我们想的就和别人的不一样,烤不一样的东西,我们烤的蔬菜有它独特的风格,既有烤羊肉的味道,但它又不至于胖人,女士、成功男士都喜欢吃这个。”     别人专烤羊肉串,他就只烤蔬菜。烤蔬菜是郑兴生哨子面馆里的配套小吃,他的哨子面馆每天都能买几万元,他光烤蔬菜一天也能收入好几千元。从第一次创业到开哨子面馆,他都是以一种
期刊
对于大多数想创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有的是热情、书本知识,缺少的是经验、资金。而资金往往是创业所必须的,所谓初次创业成功就是掘到第一桶金。有了这第一桶金,加之掘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创业之路就开始步入正轨了。  那么如何得到这宝贵的第一桶金呢?当然也有少数幸运的人会比较容易得到,比如凭长辈赐予、偶然所得(比如中彩票)等,但更多的人还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创业路上苦苦挣扎。初次创业——挖一小桶金就那么难
期刊
创业虽是当今的时尚,但人人都知道“创业有风险,下海需谨慎”。创业者一夜之间被骗几十万,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用一位创业者的话说:“这种事情往往让人始料未及,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创业失败更加厉害,甚至有可能让我们这些初次下海的小老板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创业者究竟应该预防哪些陷阱呢?    融资诈骗:融资,反被人融资    案例2003年时,余先生投资5万元开了一家小企业,如今的资产已增至20多万元,
期刊
每年全球都会发表数百场时装发布会,其中男装女装泾渭分明,很少会有情侣装的专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情侣装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可观的,实际上情侣装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情侣服饰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服饰。尤其是情侣明星的带动,将爱穿在身上,向世界宣扬就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从目前国内市场繁华街区中低端品牌林立的现状就能看出,以学生为主的年轻人成为时尚消费的一个巨大人群,他们对时尚比较敏感,因为服装普遍比
期刊
豆制品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食品,千百年来以它极佳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低廉的价格,成为我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时至今日,豆腐文化已遍及全球。由于外国科学家对大豆营养的新发现,美国《展望经济》甚至预测:“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的并非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乃是中国的豆腐。”具有商业眼光的美国人看到了中国豆腐的商机。    传统大豆食品面临创新  全世界大豆产业近年都在迅速发展,我国的大豆产业却不那么景
期刊
撒豆成兵赚钱法可以让小买卖发大财:《封神演义》写闻仲与姜尚大战岐山,由于商朝军队得到申公豹一帮道友相助,西周军队渐渐不支。关键时刻,姜尚得到燃灯古佛相助,撒豆成兵,反败为胜。这一概念如今被许多企业运用自如。但在很多小企业的思维方式中,撒豆成兵是需要资金堆砌的,因此往往不敢企及。    “娃娃屋”遍地开花    北京有一个专门经营陶瓷娃娃的店铺,最初的时候仅仅是在西单选择了一个小小的门脸。店铺由于经
期刊
想富得流油,除了找准赚钱的新行业,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认清路上埋伏的陷阱了。那些陷阱睁着大大而充满内涵的眼睛,正痴情地守望着你;而你,躲得开吗?  今天,在度过了启蒙期的中国市场继续创富,单单胆大心细恐怕是没得大把钞票了。殊不知,如今的创业路是风险与陷阱并重,你若不擦亮眼睛细细分别,怕是要面临一个更为艰辛的过程。    陷阱一:短视老板短命店  因为中国曾经缺乏创富的环境,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就像个被带进
期刊
在甘肃省民勤县的田地里,有一种奇特的西瓜,将瓜打开,里面的籽非常饱满、平整。原来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黑瓜子。然而,就是这些并不起眼的黑瓜子,却让一个名叫林垦的台湾人发了大财。短短几年,他竟然从小商贩变成了亿万富翁。   这个瓜子的传奇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   那时的台湾,很多人爱吃黑瓜子,然而由于台湾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黑瓜子几乎无地可种。物以稀为贵,黑瓜子在当时的台湾居然成为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