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是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怎样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确保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呢?核心问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常态的教学,回归真实的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
一、常态的教学
何谓常态教学,
“常态”顾名思义,是正常状态。对应“非常态”。由此可见常态教学,是指在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教学活动。那么以此为据,对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体育课程进行分析,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通过的教材、教科书;其次,实施国家课程应该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颁布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的要求配置体育器材,应该具备课程实施所必须最低限度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按照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具备以上要素属于常态教学。
常态体育课(简称常态课),是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师用书、教科书,并依照实施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具备以上要素属于常态体育课常态课。与之相对应非常态课,或称之为表演课,做秀课。
非常态课,是指为了某种目的,不按课程实施方案,不按教学进度,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反复演练一堂课,甚至长达一个学期,更有甚者跨越学年,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视而不见,任其漫延,必须遏制非常态课。
按照以上界定的常態教学、常态体育来审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人认为,相当一部分地方及学校达不到这个“标准”,有人会讲这个“标准”太高了。其实不然,这个“标准”是“基本标准”,基本标准的制定应该有一个底线,就是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中等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应该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基本标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理由不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体育课。
二、回归真实的教学
回归:回到原来的地方或回到原来的状态。真实: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真实的教学:这一提法,主要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和学校打着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旗号,不考虑体育学科的性质,一味的迎合某种新的教学方式,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这里以一堂小学三年级投掷垒球为例进行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投掷垒球技术,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查找投掷垒球动作,身体哪部分肌肉用力,并要求分组讨论;这一要求,不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违背学科教学规律,对学习掌握投掷垒球技术毫无意义,这种教学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是改变了学科的性质异化体育教学。真实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地方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教科书,制订水平、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进行教学。一堂真实的体育课,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一是选择教学内容,二是制定教学目标,三是选用教学方法手段,四是实施教学过程,五是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六是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练环节,七是合理安排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安排适宜生理负荷,八是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九是要有保护与帮助(体操教材)十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效教学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概念,源于20世纪中叶,在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核心要义是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定义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国内学者借用经济学上的“三效”即: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解释有效教学。由此可见,对有效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本人以为“有效教学”对应“无效教学”,构建有效教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从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诸多因素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
铲马粪的小里根
里根是美国的第40任总统,他的乐观和自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他的少年时代。
当里根还是一个小男孩儿的时候,有一次,父母把他锁在一间堆着马粪的屋子里,要他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一段时间后,父母有些放心不下,就到屋里去看他。哪料到,他非但没有哭闹,反而兴致勃勃地铲着那些马粪。他对着惊讶的父母兴奋地说道:“周围这么多马粪,我知道,在这附近的什么地方,准有个小马驹”。
这个寻找小马驹的男孩儿就在乐观的情绪中一天天长大,虽然他的家庭从未富裕过,甚至在萧条时期几乎破产,但在里根的记忆中,生活大都是幸福美好的。即使是在总统大选中遇到挫折,前景黯淡时,里根仍保持
着他的乐观。
怎样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确保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呢?核心问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常态的教学,回归真实的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
一、常态的教学
何谓常态教学,
“常态”顾名思义,是正常状态。对应“非常态”。由此可见常态教学,是指在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教学活动。那么以此为据,对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体育课程进行分析,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通过的教材、教科书;其次,实施国家课程应该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颁布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的要求配置体育器材,应该具备课程实施所必须最低限度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按照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具备以上要素属于常态教学。
常态体育课(简称常态课),是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师用书、教科书,并依照实施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具备以上要素属于常态体育课常态课。与之相对应非常态课,或称之为表演课,做秀课。
非常态课,是指为了某种目的,不按课程实施方案,不按教学进度,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反复演练一堂课,甚至长达一个学期,更有甚者跨越学年,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视而不见,任其漫延,必须遏制非常态课。
按照以上界定的常態教学、常态体育来审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人认为,相当一部分地方及学校达不到这个“标准”,有人会讲这个“标准”太高了。其实不然,这个“标准”是“基本标准”,基本标准的制定应该有一个底线,就是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中等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应该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基本标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理由不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体育课。
二、回归真实的教学
回归:回到原来的地方或回到原来的状态。真实: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真实的教学:这一提法,主要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和学校打着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旗号,不考虑体育学科的性质,一味的迎合某种新的教学方式,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这里以一堂小学三年级投掷垒球为例进行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投掷垒球技术,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查找投掷垒球动作,身体哪部分肌肉用力,并要求分组讨论;这一要求,不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违背学科教学规律,对学习掌握投掷垒球技术毫无意义,这种教学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是改变了学科的性质异化体育教学。真实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地方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教科书,制订水平、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进行教学。一堂真实的体育课,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一是选择教学内容,二是制定教学目标,三是选用教学方法手段,四是实施教学过程,五是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六是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练环节,七是合理安排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安排适宜生理负荷,八是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九是要有保护与帮助(体操教材)十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效教学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概念,源于20世纪中叶,在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核心要义是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定义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国内学者借用经济学上的“三效”即: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解释有效教学。由此可见,对有效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本人以为“有效教学”对应“无效教学”,构建有效教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从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诸多因素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
铲马粪的小里根
里根是美国的第40任总统,他的乐观和自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他的少年时代。
当里根还是一个小男孩儿的时候,有一次,父母把他锁在一间堆着马粪的屋子里,要他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一段时间后,父母有些放心不下,就到屋里去看他。哪料到,他非但没有哭闹,反而兴致勃勃地铲着那些马粪。他对着惊讶的父母兴奋地说道:“周围这么多马粪,我知道,在这附近的什么地方,准有个小马驹”。
这个寻找小马驹的男孩儿就在乐观的情绪中一天天长大,虽然他的家庭从未富裕过,甚至在萧条时期几乎破产,但在里根的记忆中,生活大都是幸福美好的。即使是在总统大选中遇到挫折,前景黯淡时,里根仍保持
着他的乐观。